激发求知欲发挥主动性

2016-09-10 07:22刘敏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妙用导语心理

刘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主动性,打造高效课堂,第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教师首先要构建矛盾,使学生自己想学、想听、想试、想掌握那项本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就事半功倍了。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妙用导语激发兴趣

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能使我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我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二、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想方设法尽量使自己的教学与现实生活和时代潮流联系得更紧密一些,使自己的教学效率更高一些。

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首先建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假设前天单位里一位领导同志逝世了,即将开追悼会,现在请你写一份悼词,你怎么写?写什么?”学生立刻思索,开始讨论该如何写。有的学生思考了一下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这时候我要求他们快速默读课文,看恩格斯是如何写的。这样,教学任务很快完成,轻松而高效。

三、善于利用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新知识、新观念的“求新心理”

学生都有对新事物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因而,作为教学情境创设的总导演——教师,就应该事先对学生这种心理状态有个了解,并考虑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将学生“要我学”的不合作心理转化为“我要学”的积极参与心理,变师生之间的不理解、排斥、蓦然而为相互情感的和谐共鸣和思维情感的完全一致。

首先,作为教师要衣着整洁、大方得体,同时要善于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要让学生喜欢自己,乐于接受自己。

其次,利用学生的“向师性”。教育教学中可尝试采用开放、引导、启发的方式,使学生天然的“向师性”得到正常发展。不少学生都凭热情学习,凭兴趣学习,常常是喜欢哪位老师,就认真学习这位老师教的课,不喜欢哪位老师,就不认真学习这位老师教的课,甚至完全不学这门课了。作为老师,要善于反省自己,完善自己,不能让学生因为不喜欢自己而不喜欢自己教的那门课。

再次,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巧。

一位教师,倘若能事先知道他的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是学生高兴接纳的,什么是学生拒绝和在内心排斥的,那么他就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就会对教学内容去做恰当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并且及时地进行教学调控。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于哲理的幽默的话语、一段精心设计的课堂导语,或者抑扬顿挫的语调,等等,都会使学生全神贯注,达到“心理同构”的最佳境界——“心理相容”。

四、下达明确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学习就是期待的获得,学习者有一种期待的内在状态,推动学习者对达到目的的环境条件产生认知。有机体的行为都在于达到某个目的,并且在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

教师不仅要在一开始就明确阐明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而且在进行每一个教学步骤之前都要向学生明确下达任务,自始至终地调动学生听课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导致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知觉和思维形式,导致学生兴趣的减弱和降低,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有了明确的任务,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才会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才会产生听课、思考的动机和需要。

总之,需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出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课堂教学就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和经验,激发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学习功能,即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动性,打造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妙用导语心理
心理小测试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心理感受
“二”的妙用
成绩单的妙用
阔腿裤的小秘密
心理小测试
牙膏的妙用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