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对我们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认清肩负责任,珍惜难得机遇,始终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切实担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核心使命问题就是做什么学问,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根本立场、根本观点问题,是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总目标、总方向、总思路的问题。我们每一个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自觉把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把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同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类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首先,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当前我国在取得了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临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我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问题可以跨越,但社会问题很难跨越,西方国家历史发展中次第出现的农业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等等,在中国以非线性、非均衡的复杂形态集中爆发,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为我们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对待这些问题,我们要立足新的实践,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正确区分和努力回答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长期坚持;哪些是针对具体问题作出的具体论断,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要积极探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对社会上的模糊认识,要及时解疑释惑;对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和意识形态渗透,必须保持警惕,加强防范,坚决斗争。不可否认,现在有些青年学者,在面对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对于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于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不自信或疑惑。在中国的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我们不难找到西方经济学者、西方政治学者、西方社会学者,但却很难找到中国经济学者、中国政治学者和中国社会学者。我们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自信,并用这种自信去引领和带动更多的青年学生拥有自信,开创未来。
其次,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与实践与群众相结合,成为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多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很多人还有海外留学背景,从知识结构上说,比老一辈学者更加系统规范。但同时,在长期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概念对概念”,“理论对理论”,头脑中形成的是“观念的世界”。因此,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把头脑中“观念的世界”转换成“案例的世界”、“经验的世界”。当我们能够在头脑里建构起“经验的世界”后,经过再次总结、抽象,最后就能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习近平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讲话精神,不仅适用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也是对我们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没有对中国经验的系统研究与总结,就不可能产生为中国所需要的、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理论。我们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用“脚底板做学问”,走与群众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我们不应把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个逆向思考,从当下情况看,社会调查以及相关的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恰恰是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的基础。其实,中国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经历一个“经验时期”,即以经验性研究为主,重点研究、认识和总结中国的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的经验,进而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形成中国本土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当前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以调研、个案为基础,从点滴做起,聚沙成塔,像拼图一样,拼出一张中国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地图”。只要每一位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脚踏实地,一个课题接着一个课题去做,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去研究,积累起来,扩展开来,最终就会形成重要成果、创造新的知识。
最后,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习和继承老一辈学者的精神境界和治学风范,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实事求是,创新进取,永不懈怠。
虽然老一辈学者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治学之道各有所异、成长之路各有千秋,但在他们身上,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潜心学问、勇于探索、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范却是相通的。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从老一辈学者身上吸取精神养分,充分学习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学风。尤其要学习和继承老一辈学者饱含深情、植根人民的研究作风。哲学社会科学老一辈学者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情感的魅力。艾思奇著述的《大众哲学》、季羡林主编的《东方文学史》等一批通俗理论读物之所以受到人民喜爱,除了书中有知识、有逻辑、有思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群众的深厚情感。有了这种感情,才会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才会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平实质朴的语言,才会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才会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实践、走进生活、走进大众的心里。我们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明确,理论著作是写给群众看的,是要群众接受和引导群众的,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真正还学问于人民。当前,我国各种进口思想和知识体系既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对外更是毫无吸引力。无论从内外需求来看,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负责的知识体系,解释和说明中国的现实,指导中国的实践,并且也能“出口”到外国,以中国“软力量”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思想和知识市场上,时代为我们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虚心向老一辈学者学习,做到修身与创新共进,人品与学品齐升。
有句话叫“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但我想进一步说,在悲剧的祖国,成功的科学研究者也是悲剧。你的国家落后、贫困,所以即便你再出色,也不会受到尊重。你的国家先进、富强,你没有成名成家,但你永远不败,因为你的祖国成功了,国家的成功有你一份,你与国家共同进步。国家需要的是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贴近广大群众而不庸俗低俗媚俗的知识分子。作为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应当切实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勤于学习刻苦钻研同勇于实践扎实苦干结合起来,自觉把继承学术传统同大胆探索创新结合起来,自觉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拔尖人才,创造出无愧于祖国的青春业绩!
(作者系全国青联常委兼社会科学界别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