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宗模
摘 要:在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实施已经由政府主导向院校主导转移。当前,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高校的自觉追求,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化、制度化特征。但是,中国高校全球化也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和专门的经费预算,也少有对国际化建设成效的自我评估;国际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际化开放度不够;国际化的外部意愿明显,内部动力不足,国际化成效不显著;以人员交流为主,教学和科研国际化程度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还没有形成对等或平等的交流格局,合作层次较低。
关键词:中国高校;全球化;国际化;行动
全球化是一个涵盖多层面、多主体的复杂现象,包括从全球、区域、国家、地方、大学、院系到个体的全球化[1]。有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实施已经由“国家-政府主导型”逐步转变为“政府-院校协作型”和“院校主导型”[2],全球化行动的主体和重心正在下移。关于“行动”,词典的解释有三种:(1)行走,走动(动词);(2)指为实现某种意图而具体地进行活动(动词);(3)行为,举动(名词)[3]。生物学中的“行动”(locomotion),指生物在空间的整体移动,不包括被气流、水流或其他生物带动所造成的被动移动。在心理学中,“行动”指有意识的动作。社会学家把“行动”称为互动,即社会行动(韦伯);一切行动都是行为,但并非所有行为都是行动(帕森斯)[4]。文章将高校的全球化行动理解为从计划、组织、实施到结果的一系列过程,侧重考察其国际化面向①的制度建设、条件保障、交流活动等几个方面。
香港比较教育学会2014年度学术年会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呈现出高校的国际排名日趋上升、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等显著特征[5];同年,西南交通大学“高校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交流、文化传播交流、国际显示度、国际化保障7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对112所高校进行了国际化水平排名;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通过国际化战略、组织与管理、教师、学生、课程与教学、科研、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9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94个三级指标,对1205所高校进行调查[6]。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状况日益引起各级政府关注并进入政策议程。
文章根据本研究的目的进行独立问卷调查,主要从制度建设、条件保障和交流活动三个方面分析中国高校全球化现状,探讨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一、问卷设计
问卷除基本信息外,共包括3个部分40个问题,其中包括制度建设方面7个、条件保障方面16个、交流活动方面17个。制度建设是固化的活动,也是系统化的保障条件,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化制度的有无和健全程度反映了一所高校对全球化的重视程度。这里的制度涉及全球化战略、管理规定、例行安排等;条件保障往往与制度相配合,完善的制度一般有诸多的措施来保障落实,制度缺乏或不完善的高校,其保障条件也是零散乏力的;交流活动是全球化制度的具体实施,是其目标得以达成的关键,也是条件保障的对象。如果说制度与条件都是静态的,那么交流活动无疑是动态的,是全球化的实现形式和现实路径。
问卷经过前期试测后发放,一部分是通过QQ群和邮箱找到不同高校的教职人员,请他(她)直接登陆“问卷网”(http://www.wenjuan.com/)填答;另一部分是通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培训班(两期)发放纸质调查问卷。除这两者之外,网上自愿填答者很少。
“问卷网”回收有效问卷207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培训班(两期)共发放问卷118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合计有效问卷324份。其中,“985工程”大学47份②,占14.5%;“211工程”大学46份,占14.2%;地方普通院校213份,占65.7%;民办院校和其他高校分别为4份、14份,各占1.2%和4.3%;没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人员参与答卷。
考虑到作为学校的高层,校长掌握相关信息较为充分,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如果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与总的结果有较大差异,则以括号的形式说明。当然,我们并不能轻易做出判断,认为校长的回答比其他人的回答更为客观准确。因为调查结果表明,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国际化(全球化)行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作为一项重要战略议程与学校的其他活动分离开来。
二、调查结果
(一)制度建设
超过一半(两期校长班的问卷统计为47%,略有出入)的高校制定了学校层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有70%高校制定了资助师生出国(境)留学或参加国际会议的管理规定;有80%高校制定了来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管理规定(超过了相应的出境规定比例,似乎说明高校整体上更倾向于引进而不是送出);一半的高校定期召开全校外事工作会议,暂未考虑和不清楚的占到40%;绝大多数高校(96.6%)重视或开始重视与国外教育、科研机构、企业等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有超过一半的高校在提拔干部和评聘教师时把国际教育经历和背景作为考核的因素;只有33.6%(两期校长班的调查结果为22%)的高校定期评估学校在国际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计划评估、暂未考虑和不清楚的占到66.4%,这说明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启动这项工作。
(二)条件保障
大部分高校(72.2%)设有专项经费用于国际化(全球化)建设;多数高校(45.6%)每年用于国际化(全球化)项目的实际支出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之间,但也有同样比例(两期校长班的调查结果为10%)的回答表示不清楚,说明这项支出要么是不够透明,要么是与其他开支混杂,没有单独列支(值得注意的是,该项支出达到上亿元的只占0.9%,而两期校长班的调查结果为15%,这么显著的差别,可以进一步佐证上述“不清楚”的原因)。
只有30%多的高校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外文版官方网站,还有近3成尚未建设(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统计结果分别为34%和24%);约6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47%)高校已经修建了留学生宿舍及活动场所,这是一种可见的国际化(全球化)硬件投入,可以推测的是,应该有一半的高校在这个方面采取了实质性行动,但仍有2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23%)高校尚未进入议事日程;在修建外教外专公寓及活动场所方面,调查结果与上题一致(包括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说明两者在规划建设上是配套进行的。
在是否有成型的外文版教学大纲和学生培养计划方面,回答“是的”和“尚未制订”的各占约30%,这说明1/3的高校已经行动,1/3的高校尚未行动,1/3的高校处于中间状态;在购置外文书刊和电子资源的经费占图书馆建设总资源比例方面,近一半(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38%)的表示不清楚,在10%以下的占多数(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30%);全英文或双语授课的课程数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一半以上的高校在10%以下,不清楚的占近30%,2.2%的明确回答没有开设全英文或双语授课课程;70%以上的高校只有个别院系或少部分院系开设了全英文或双语课程,20%的(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18%)高校覆盖了大部分院系,近10%高校尚无院系开设全英文或双语课程;全英文或双语课程主要涉及的专业领域,以理工类为最,一半以上的高校都有开设,其次是语言类和社科类,占到近40%高校,人文类占不到30%,相对来说,中国特色文化类占比很低,不到10%(占比指在324个回答者中,该专业开设全英文或双语教学的情况,所以总比例会超过100%)。
外籍员工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约1/2的高校(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49%)在1%以下,1/3的高校在1%以上,20.7%(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5%)表示不清楚,4.3%的高校没有外籍员工;师资中有在国(境)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的人数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40.4%的高校在1%~10%之间,37.0%的高校在10%以上(这个比例显然高于上题外籍员工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这是否成为驱动各高校加大引进外教力度的原因,有待调查),22.6%的表示不清楚或者没有;管理人员中有在国(境)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的人数占管理人员总数的比例,60%的高校在1%~10%之间,23.5%的表示不清楚,5.2%明确表示没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师资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在20%以上和20%以下的高校各占40%,20%表示不清楚或者没有;70%多的高校每年都为教师提供外语培训的机会,尚有超过10%的高校暂未计划或正在计划;高达84.3%的高校每年均拨专款用于资助教师赴国(境)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或研修,但仍有12.7%的高校尚未开展过此项工作。
(三)交流活动
境外留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1%以下和1%~5%的各占约35%(占大多数),占到10%以上的高校不到1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3%),10%~2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17%,20%)的高校为0%;留学生的留学费用主要来自国家基金、学校资助和自筹3项(各占20%以上)③,其次来自地方政府和留学生来源国(校)的资助(各占10%以上),其他资助占比在10%以下;留学生主要来自亚洲(占5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41%),其次是非洲(占20%多),然后依次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留学生来源的国家或地区数,大部分高校在10个以内,13.4%的高校在30个以上,国际化(全球化)程度较高;与国内学生相比,大部分高校(67.9%)的留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待遇更高,只有30.1%的高校一样,2.0%的高校不及。
派往境外合作院校的交换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一半多的高校在1%以下甚至为0%, 3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27%)高校在1%~5%之间,少数(15.8%)高校达到5%以上;每年由学校资助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竞赛的学生数,大部分高校(70.7%)在1~100人次之间,约占1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9%)的高校在100人次以上,15.7%的高校没有开展此项活动。
每年来校交流访问的境外考察或交流团数量,以1~10个居多,占5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60%),10~100个的占到40%,近10%的高校达到100个以上,1.9%的高校未有此项外事活动;有40%的高校(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34%)每年安排来自境外的大学生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而近60%高校只是偶尔安排一次或未曾安排;在组织学生赴境外进行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方面,与上述结果类似。
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达成与境外高校的学历学位学分互认协议方面,90%的高校已经或正在行动,只有10%的高校尚未启动;类似地,在校园国际文化活动(如系列讲座、文艺表演、比赛等)方面,一半的高校经常举办,逾40%的高校偶尔举办,只有不到10%的高校未曾举办;在开展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或高校/高层管理论坛方面,每年举办或承办多次的高校有50%(占多数,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34%),每年或几年一次的高校占30%,计划举办和尚未纳入计划的占20%,这个比例略低于校园国际文化活动的调查统计结果,可能与我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地位整体偏低有关;已签约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高校占到96.9%,其中有几个、十几个、几十个至上百个项目的高校各占约30%;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数与项目数呈正相关,大部分高校在十几个之内(占74.4%),也有超过20%的高校在几十个以上;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占学校科研项目的比重,约5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46%)高校在逐年增加,但暂时还没有的占到10%多(两期校长班的调查结果为19%),20%表示不清楚;目前在境外高校或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的人数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近90%的高校在5%以下(其中近40%在1%以下甚至根本没有),还有10%多表示不清楚。
三、结语
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高校的自觉追求并得到强化。各高校很大程度上还囿于旧的国际化框架,他们作为行动者的自主空间有限,但从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受全球化进程的推动,近年来各高校的国际化行动日趋活跃,并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化、制度化特征。从重点到普通,从沿海到内地,从公办到民办,各高校自主活动的空间在扩大,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高教政策的进一步放松管制,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各高校之间,以及重点大学与地方院校、公立高校与民办院校、东部高校与西部高校、内地(大陆)高校与港澳台大学之间,无论是教师国际化(外国长短期师资比与层次、出国三个月以上的师资比等)、学生国际化(规模、层次、结构)、教学国际化(双语课、国外原版教材、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引进、中外合作办学等),还是科研国际化(国际会议、国际论文发表、国际科研合作、国际研发平台等),发展很不平衡,存在明显差异。当然,具体、全面而又有说服力的结论,还需要专门的比较研究来完成。
研究也反映出当前中国高校全球化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没有专门系统的国际化战略和国际化经费预算,也少有对国际化建设成效的自我评估,即使有内部评估,评估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存在问题;国际化发展参差不齐,国际化开放度不够;国际化的外部(政府和学校行政部门)意愿明显,内部动力不足,国际化成效不显著;以人员(师生)交流为主,教学和科研国际化程度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对等或平等的交流格局,合作层次较低。此外,按照国际服务贸易标准,目前各高校的国际化以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为主,还没有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这两种服务提供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高校国际化的现状和水平。
注释:
①全球化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与复合。本文侧重考察中国高校的国际化面向,其本土化面向将被忽略。
②全国“985工程”大学共有39所,某些大学存在多人填答的情况而无法剔除,故保留原始数据。
③由于部分高校没有留学生,所以Q25-Q28题的实际填答人数为286人。
参考文献:
[1]Gavin Sanderson. A Found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cademic Self[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8(3):276-308.
[2]黄福涛.“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93-9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56.
[4]曲钦岳.当代百科知识大词典[M].江苏 :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67.
[5]陈亮,吴薇.全球化背景下政策与教育发展——香港比较教育学会2014年度学术年会述评[J]. 世界教育信息,2014(10):65-70.
[6]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EB/OL].http://www.guojihuadiaocha.com, 2015-08-09.
编辑 郭伟 校对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