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
近年来,部分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常常陷入“循环往复”的困境: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
面对这样的“瓶颈”,怎样提高脱贫效率,减少返贫现象,避免再次贫困,成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当务之急。
“转变思维,改变方向”成为突破口。
脱贫只是扶贫攻坚的第一要务,致富才是扶贫攻坚的最终追求。
在坚持精准扶贫的前提下,各区县应积极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走出“造血式”扶贫的新路子,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贫困户持续发展的后劲。
优化资源,解决长远生计问题
扶贫攻坚是战役,需要充足的“粮弹”。
后方持续补给,必不可少;但上阵杀敌,克服难关,则更需要战士的“真枪实弹”。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就是这场战役的“战士”。
“真枪实弹”该怎么造?改变贫困地区扶贫方式是关键。
政府提供专项财政资源,是“输血”;政府牵头整合专项财政资源,贫困人口参与财政资源再利用,是“造血”。
一味地实行“给予主义”与“拿来主义”,不能激活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内在活力。
梁平县福禄镇青桥村在传统帮扶方式基础上,把44户无主导增收产业的贫困农户的扶贫资金整合起来,投入当地特色产业,获得项目收益分红,既增加贫困农户脱贫信心,又铺好了长远致富之路。
科学规划,确保扶贫“造血”行之有效
扶贫攻坚方式多种多样,而政府“造血”需要匹配“血型”——设立标准,突出重点,无缝对接。
事实上,贫困地区的环境不同,情况不同,政府“造血”不能任意遐想、粗放漫灌。要深入貧困地区基层,将实际困境、独特优势、产业资源、百姓需求等作为参照标准,纳入统筹谋划,突出整合方向,寻找资源最佳“融合”。
梁平县福禄镇青桥村梳理出三项股权化标准,结合当地产业现状,明确专项资金投入目标,实现政府和贫困农户共同“造血”的双赢——解决猕猴桃基地资金困境,改善贫困户收入窘境。
找准点、配好型,让致富之路不至于成为“空中云梯”。
共享成熟经验,促进致富模式有效普及
扶贫攻坚的视野不能太窄,眼睛不要只盯着“造血”与“配型”。
它不是一场单打独斗的战役,还需要彼此输送“造血”与“配型”的成熟扶贫经验。
虽然贫困地区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但彼此间的共性,也要重视。在扶贫攻坚过程中,许多难以“啃”的“硬骨头”,有着相似的特征。
共享成熟经验,一方面,能够带来规模效益,促进脱贫深化,确保扶贫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带来联动,形成扶贫的集合效应。
扶贫资金股权化在一些区县试点成功之后,通过经验输出与复制,其他区县纷纷效仿,带动1.5万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脱贫增收,是重庆扶贫思路转变、扶贫方式创新的缩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