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梅
在近年来新课改的实践中,无数一线教师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其中包括重新分配课内外时间的“翻转课堂”、不受时空限制的“慕课”、可以进行网络交流学习的“摩灯”,还有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重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微课”,等等。通过学习相关理论,笔者对这几个概念的定位渐渐清晰:“翻转课堂”是一种学习理念,“摩灯”是比“慕课”先出现的一种在线学习形态,而“微课”是灵活的学习模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了“微课”进行探索,之所以选择“微课”,看重的就是其“微”字。
● 何谓“微课”
微课不需要建构庞大的系统,一个小知识点就可以成就一节微课。其实一节小型的“微课”也有着完整体系的学习模块,包括目标、任务、资源、评价等部分。张一春教授曾这样总结“微课”的特点: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下面笔者将在学习叶圣陶先生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谈谈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 善用课前“微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认为,应“在习惯未养成之前,取个正确适宜的开端”。而课前“微课”可以放在课后或下节课前供学生自主学习,其内容可以涵盖本课概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课堂导入、优秀作品的欣赏等,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笔者曾制作微课作品“用穷举法解决问题”,其中的导入内容为:教师的密码箱有两位密码,由于时间久远忘记了,数字的范围为0~9,请学生将这100种可能写出来,如果需要编程来实现,那算法应如何设计?很多学生在观看此微课后,被这一主题吸引,采用双层循环的形式打印出结果。这为后续的课堂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并且双层循环的嵌套结构既是对前面知识“循环的应用”的有效复习,也是穷举法的第一个关键步骤——穷举所有的可能,这在“穷举法应用”的教学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课前“微课”除了可用作课堂重点的导入外,还可以设计成“优秀作品的展示”。例如,在讲解“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录制了微课“师哥师姐的图片加工集”,内容包含往届毕业生的图像加工作业,形式涵盖大头贴制作、毕业照标题设计、多图拼接等。学生通过在课前观看此微课,可以感受到师哥师姐的世界,从而激励自己。另外,有关“矢量图”和“位图”相关区别的介绍,学生也可以借助微课,对图片的加工有一个初步了解,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制作视频有难度的教师,也可以尝试其他的微课形式,如一个PPT、一张白纸也可以是一种“微课”。例如,在讲解“逐帧动画”的知识点时,笔者将一只白鸽的飞翔过程分别画在几张白纸上,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几张白纸的连续翻动效果,让学生体验“逐帧动画”的原理。多样的微课形式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课堂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 活用课堂“微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思想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巧用“微课”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自求得之”。
例如,在讲解“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处理”一课时,笔者将地球污染问题采用了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文字直接呈现法;另一种是播放柴静的《穹顶之下》的剪切视频,让学生体验微课中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形象化方式的运用。通过两种形式的对比,学生认识到: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借助结构化和形象化的方式能让文字表达更直观、更清晰;本该教师讲解的内容,改用“微课”这一形式更能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对学生形成的震撼余波效应更强。另外,课堂上还有学生发现,《穹顶之下》采用的表达方式中还有数据的图形化,柱形图、饼图、折线图的交替使用增加了视频的说服力,能让观众对地球的污染程度一目了然。并且图表制作本是下个小节的内容,笔者通过微课将两个知识点整合为一体,为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而发挥作用。
课堂“微课”运用得当,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循环结构”时,笔者围绕“将1朵玫瑰花变成111朵的程序设计”主题,将本来需要111行“Print "--<-<-<@"”的顺序结构自然过渡到循环结构,借助课堂微课“玫瑰花的演变”讲解循环的执行过程,初值、终值、步长在循环执行过程中互相牵制的微妙关系以及如何计算循环的次数,即“有多少朵玫瑰花”。这使本来需要讲解多次的问题简单化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分一次或多次观看。通过课堂微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教师教得简单高效。
● 巧用“微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叶圣陶指出,“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一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就会提到没有时间,有的学者也认为微课的制作会消耗教师的精力,这对于原本时间就匮乏的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例如,笔者的第一件微课作品“for循环的综合应用”的制作过程就艰难而漫长。但学校聘请的微课指导教师给笔者上了一堂启蒙课。通过学习,笔者了解到微课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手机+纸笔、可汗模式、运用camtasia studio等录屏软件+讲解、课堂实录、定格动画(多张照片后期合成)等。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巧妙地选择制作方法,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深入的学习是达到“巧用”的唯一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微课还可以和新媒体相结合,降低准入门槛,提高利用效率。例如,笔者建立微信公众号,将部分微课作品以信息的形式推送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课堂外的空间。又如,在讲解“音频录制”的教学中,笔者将优秀作品以背景音乐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并将多种录制软件的链接也发送给他们,让他们有选择性地甄别软件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录制软件。长此以往,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都被拉宽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轻松了。
特别是笔者正担任一个年级三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微课作品可以在这三个班级中反复利用,减少了重复劳动的时间,让笔者能腾出精力放到微课制作和学习上。这样,微课解放出的时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同时教师的自身发展又会促进微课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这将使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真正受益,教师也向“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又走近了一步。
“教是为了不教”充满着智慧与人性的光芒。“微课”只是这一思想指导下的一个里程碑,它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教育改革的步伐将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