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变革

2016-09-10 07:22郭伟李广平吕旭峰
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17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创新型人才供给侧改革

郭伟 李广平 吕旭峰

编者按: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召开的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中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为透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教育的新要求,本刊特组“创新驱动战略与教育变革”专题,以飨读者。

摘 要:魏江,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国家创新基地副主任、企业组织与战略研究所所长,长江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本刊就2016年的创新驱动发展动向、制度创新中的企业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供给侧结构调整中人才结构优化等问题对魏江教授进行了专访。

关键词:创新驱动;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供给侧改革

一、2016年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向

《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是创新驱动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请您谈谈2016年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向。

魏江:第一,创新驱动。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产业的转型升级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而产业转型升级,根本在于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使中国经济走上创新经济的道路。不只是2016年,整个“十三五”时期,甚至是未来10年、20年,都要关注这个词——创新驱动。

第二,制度创新。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也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改革进入深水区,就创新驱动而言,制度改革已经成为驱动创新的最大瓶颈,驱动创新发展的制度变革进入深水区。近年来,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全部围绕制度来讲,特别是提到怎样释放市场作为决定性作用的活力,来引导企业和产业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已经涉及很多制度的底线。可见,制度创新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创新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由此调整供给侧的需求结构。驱动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行为的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制度和金融,关于这五个要素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是激发企业和产业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着力点。土地如何流动与盘活、人才结构如何优化、要素资源如何配置、金融政策如何变革,都直接关系到未来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全部需要通过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来实现。

第四,产业生态体系。产业集群、产业网络、价值链、供应链以及现在的互联网物理信息系统构成了产业生态的要素,未来国家、区域和产业的竞争正逐步演变为不同层次、范围内的产业生态系统竞争,产业生态系统越来越重要,决定了产业和国家的竞争力。BAT等平台企业也是特殊的产业生态。因此,构建现代商业文明与现代产业生态系统,在2016年甚至未来,都将愈发重要。

第五,数据驱动创新。在产业创新中,特别重要的就是数据驱动创新。也就是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驱动和“互联网+”相结合。数据驱动下的创新要实现,当然需要把大数据这个基础性生产要素尽快做起来,同时,建设好数据挖掘利用和共享的应用体系与流通体系,没有足够强大的大数据生产要素,就谈不上应用,但没有完善的应用和流通体系,大数据就会成为沉没资产。因此,国家在未来10年内必须把数据技术(DT)作为产业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来抓,数据驱动创新也将成为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第六,设计驱动创新。如果说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内生要素,那么设计就是一个更加人性化、人情化和体验化客户需求的外部表征。核心技术追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努力才有可能赶超,而设计驱动创新应该成为现阶段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比如,我们传统的消费产品、时尚产品、文化产品、制造产品,都可以通过提高设计能力,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未来大规模定制发展的需要。

第七,商业模式创新。2016年,商业模式创新仍然会是一个热词。因为商业模式就是借助外部的创业机会来实现商品化的全过程,同时也是从技术、数据,走向为顾客创造价值,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运营体系,包括盈利模式、流程模式、成本模式、顾客价值挖掘以及国家创造等。商业模式的创新,直接关系着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实现。

第八,网络治理。随着O2O、大数据、互联网等的发展,产业越来越呈现网络化,实际上改变了企业等组织的基本结构,以及组织中资源流动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方式。传统以科层制为基础的组织治理机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整个组织治理机制迫切需要创新。比如,要求企业和社会从原来传统的线下治理转向线上治理,从实体经济的治理转向虚拟经济的治理,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转向网络治理。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面临网络治理的挑战,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在乌镇参加互联网大会时特别强调网络治理的原因。

第九,全球创新网络。在全球化加速与企业越来越趋向平台化的背景下,全球网络被打通,企业必须要通过全球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来提高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国际化。因此,在接下来的5年、10年、30年,如何利用全球创新网络整合全球资源,以实现企业全球化发展,将是我国后发企业实现创新追赶的一条愈来愈重要的战略路径。

二、企业要基于制度创新

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当前创新驱动的战略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魏江:第一,企业应重视创新型人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一是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在创新活动中,没有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作用,是不可能具有创造性成果的。掌握了创造性思维方法,在思维方法上就有了求异性,在思维状态上就有了主动性,在思维结构上就有了灵活性,在思维运行中就有了综合性,在思维表达上就有了新颖性,其思维成果也就会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效用性。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培育,帮助创新型人才主动在思想上接受“新”、认识上感知“新”、思维上思考“新”,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要经常性地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分析力、推理力、思维持久力、飞跃力等创新思维训练,帮助创新型人才突破从众思维、权威思维、经验思维、书本思维等常规思维瓶颈,掌握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法,鼓励人才大胆设想,敢于质疑,善于联想,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扩展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视角。二是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掌握了创造性思维方法,就能自觉地开展创造性工作。因此,要动员和组织创新型人才到群众中去,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在具体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之,企业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第二,企业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舆论环境、工作环境以及保护环境。首先,企业要有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要在全社会、企业内树立和提倡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理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励创新,用创新去推动工作,去开创新局面。无论是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应把创新看成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和振兴企业的具体行为,成为广大员工约定俗成的工作习惯。其次,企业要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大胆起用创新型人才,大胆起用那些专业知识丰富、创新意识强烈的人才。要本着德才兼备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一技之长,发挥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力。主动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尽早接触课题项目,尽早进行创新锻炼,催化人才早熟。在使用过程中,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研究资金、足够的研究时间、足够的精神力量、足够的工作责任感,鼓励其敢想和首创。最后,企业要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保护环境。企业要努力营造支持创新、包容失败的人才环境,建立创新型人才保护机制;对创新取得的成就要大力鼓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要允许在创新工作中失败;要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怕失败、知难而进、不断探索;要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和条件,让创新型人才毫无后顾之忧,专心致志搞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健全和完善创新型人才成长路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在这其中,首先是更新人才观念。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基础战略”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企业领导者要有爱才之心、惜才之情、识才之智、容才之道、用才之艺;要坚持看业绩、看能力,彻底纠正单纯以学历、学位为本位的阻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人才评价倾向;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废除“蓝领”“白领”差别,打破干部、工人界限,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企业要采取强化培养与鼓励探索相结合、岗位锻炼与对外交流相结合、梯队建设与团队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把继续教育与培训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企业不仅要建立继续教育与培养机制,与企业所需专业、技术的大专院校联姻,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培训基地,提高人才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实行“实践锻炼-成长提高-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让人才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成长、成熟,培养造就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创新人才。最后要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企业一方面要建立创新型人才与创新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分配上向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倾斜,保证创造一流业绩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回报;另一方面,要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鼓励用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采取智力要素以期权、股权等形式实行资本化的分配方式,突出创新者的中长期激励。

第四,企业要重视创新型人才人格塑造和锤炼。首先,企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敢冒风险的精神。创新型人才首要的必备品质就是要有务实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向书本挑战。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要用超前的思维、自由的思想、敏捷的眼光去敢于否定、敢于扬弃。其次,企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创新型人才多试、多闯,敢试、敢闯。在有意见分歧时,要引导人才在干中求证;有风险时,企业领导要尽快消除他们的顾虑,并主动承担必要责任;要给创新失败者鼓劲再鼓劲。要帮助创新者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求得成功,重拾信心。最后,企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奉献精神。创新者要有不计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要考虑创新者必要的经济待遇和物质利益,又不能忽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团队意识培养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没有奉献精神,创新者的创新活动将举步维艰。

三、供给侧结构调整过程中优化人才结构

《世界教育信息》:高等教育是供给侧的高端,那么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中如何优化人才结构?

魏江:众所周知,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优化支撑我国经济转型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要素生产率,是“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但目前看来,人才供需错位、不匹配,技能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的问题依然突出。要解决好人才供需矛盾,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中,要加快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如何优化人才结构?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解读。

第一,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做文章,优化人才供给侧环境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的改革思路,增强人才要素的有效供给。在人才的培养开发、流动配置、评价激励等方面,强调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破除对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的体制机制束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发挥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推进财政、科技、金融等领域政策创新,探索人才资金向人才基金的市场化转变,支持和引导更多的人才投身创新创业。

拓宽人才服务产业链,以人力资源服务业为核心吸纳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从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到人才的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再到人才的服务保障等,通过多个服务产品的组合形成跨界的综合性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才各个层面的需求,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最优生态、最好服务。

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多元,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形势和要求相比,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创新不足、产业链延展性不强、服务效果不佳等问题仍十分突出,严重限制了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着眼于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必须在产业链延伸和产品创新上下功夫。一方面是在培训、招聘、人才测评、职业指导、人事代理、劳务派遣、高级人才寻访等传统业态中,适应人口结构、就业观念、职业期待等变化,鼓励并加快推动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才队伍的壮大、人才价值的提升以及人才供需的匹配;另一方面是拓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以人力资源服务业为核心吸纳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于创新创业,人力资源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从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到人才的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再到人才的服务保障,人力资源服务不仅覆盖人才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且有向生活和其他领域延伸的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力资源服务业将越来越多地与科技、金融、生活服务等协同发展,通过多个服务产品的组合形成跨界的综合性服务体系,满足人才各个价值层面的需求。

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结构提出新需求,供给侧改革倒逼人才结构转型。传统产业围绕提升“产品力、渠道力”两大战略转型的深化,带来的最直接效应就是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国家去过剩产能工作的开展导致企业对一线普通工人、普通白领的需求下降,同时对技术型、专业型研发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随着创新研发、质量管控、渠道管理、精耕渠道的再升级,企业对人才需求更多是各个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譬如,根据《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要求,高校要发挥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的基础作用、培养“四基”创新工艺人才、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中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建立健全多层级人才培养体系等四个方面集中发力,可以为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缓解人才“供需错位”矛盾。长期以来,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供需错位”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阶段。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快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夯实“中国制造”的人才供给基础,必须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因此,在优化人才供给侧环境机制中,我们要注重教育的改革,更要强调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注重发挥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的主体作用,推进财政、科技、金融等领域政策创新。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创新型人才供给侧改革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