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活动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

2016-09-10 07:22戴玲玲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区活动品德目标

戴玲玲

品德教学强调通过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重视品德课程与儿童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生活化、活动化。接近儿童视角,使活动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活动内化他们的道德品质。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活动教学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品德课程资源,实现教材课程资源与非教材课程资源的整合,让课程教学活动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优化课堂设计,切合德育目标

品德教材中有丰富的活动教学内容,实现活动教学的针对性与科学性,需要在活动目标设计、活动内容选择、活动情景营造三方面优化设计,以达成有效的德育目标。

(一)切合实际,精心设计活动目标

科学的活动教学设计是品德活动教学的关键,而活动目标的准确把握是活动教学的根本。明确且有效的活动目标能实现学生道德规范的真实体验。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一些课堂活动教学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但是学生在参与活动之余对活动的意义并未真正领会,导致活动教学有效性不高。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因是活动目标模糊。品德课活动目标设计要科学、合理,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只有接近学生情感的目标,教学才真正有效。以浙教版三年级下册《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为例,该课的活动目标可以预设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中的各项活动。通过体验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社区的感情。这样的活动目标设计,将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作为依据,活动目标明确、准确,才能激活学生的品德意识,内化他们的品德行为。

(二)贴近生活,选择有效活动内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对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最好注解。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必须与现代社会的生活相联系,活动教学生活化是活动教学的出发点与原点。因此,教师要选择生活中有利于学生品德养成的资源进行发掘与整合,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品德行为与道德意识。活动内容的选择,教师要综合考虑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等,通过将这些资源的有效整合来实现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带入课堂中。还是以《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一课为例,笔者请学生收集社区活动的照片、视频等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健身活动、邻居节活动、植树活动、慰问抗战老兵等体验活动,把社区活动带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品德活动教学的实效。基于生活,超越生活,就是活动教学生活化的德育基准。

(三)注重平等,营造和谐活动情境

在品德课活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养成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如《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一课,笔者在课堂教学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社区里,社区是我们的大“家”。今天,我们就去一个社区瞧瞧——羊村社区。羊村社区环境优美,但羊羊们各过各的,觉得很孤单,关系不亲密。因为它们目前缺少社区活动。听说,我们××县的社区活动开展得很好,羊羊们也想知道,三(7)班的孩子们,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有效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自由、和谐的气氛,调动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因此,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最为关键的就是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建构。

二、践行活动教学,促进道德内化

儿童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形成了他们品德的社会性,品德课的教学,在首先明确了活动目标、内容,创设了有益的活动情境后,就要开始践行活动教学,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与活动环节来促进学生在品德课活动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促进学生在参与活动期间内的自我修炼。

(一)悟一悟,强化情感体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很多时候教师空洞的讲述,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自然也无法达到情感的升华。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生动性与直观性来实现情感的渲染,提高品德课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浙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有不测风云》一课时,学生没有经历过地震,并不能够通过书面文字对地震的危害进行了解。教师借助电影《唐山大地震》画面,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多感官的共鸣。在引入此情境后,让学生对地震的避难方法进行主动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知道地震自救的一些方法。同时要让学生注意在地震灾难中大家表现出来的那种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精神。

(二)玩一玩,调节情绪控制

游戏活动是当前品德活动教学中运用较多、效果较好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师依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进行游戏设计并参与到游戏中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营造平等轻松的情境,利于调节情绪,获得主动感受,并进行主动思想反思。例如浙教版四年级上册《失败怕什么》一课的教学,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我很勇敢”的勇气与信心,可以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来开展。教师首先在活动开始前对游戏规则进行讲解,然后教师击鼓,鼓励学生在拿到花之后勇敢地进行表演,提高学生挑战的勇气和自信心。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关注一些平时表现比较腼腆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让这些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自信心与勇气。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容易忘掉胆怯,激发出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思想道德的熏陶。

(三)议一议,提高道德认识

讨论交流法是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在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讨论与交流,这在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也比较常见。教师在活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活动的开展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议一议要求学生对某一类做法的辩证认识,从一点到一类的全面感悟;也可以是辨析是非,判断对错,在类似的行为中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进而提高道德认识。以浙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成果要珍惜》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分组讨论环节,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在视频结束之后教师总结司马光鼓励子女勤俭节约的正确做法,之后提出讨论主题“如果是你,应该怎么进行勤俭节约呢?”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全班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用自己语言明辨观点,获得正确的道德意识,接受、认同道德规范和观念。

(四)演一演,锻炼道德行为

角色体验法指的是教师设计特定的角色让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对角色进行理解与体验,从认识与道德观念方面对角色进行认同,从中获取道德思想的内化。如在浙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也会当家》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我是小当家”的课外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假日里当一回家,用日记、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当家的过程,由同伴、组长、家长对学生的当家实践进行及时评价。通过对“当家人”这个角色的体验,感受“当家不容易,生活处处有学问”的道理。

品德学科离不开有效的活动教学,有效的活动教学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的深度解读,更离不开教师对活动教学的有益实践与探索。

(浙江省天台县实验小学 317200)

猜你喜欢
社区活动品德目标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浅谈如何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穿针引线,在社区活动中传承民俗文化
国外政党基层组织的社区活动方式
品德
浅谈群众文化活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