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建明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主要取决因素是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关键在教师,以及他们开展的教学教研活动。作为区域学科教研员,在提高区域学科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要立足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研究、引领、管理、服务”职能,做好领路人,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精引领,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新方向
引领广大语文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使小学语文这一基础教育的航母朝着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奠基的目标前进,是小学语文教研员的追求,也是职责。
(一)组织深入学习课标,把握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命题的依据,因此,课程标准是纲,对教师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对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深刻,就能做到“纲举目张”,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反之,对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教学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南辕北辙。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我们重点厘清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明确语文教改的方向: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学科本质特点,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尤其要重视阅读与习作,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探索读写结合的规律。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潘新和则提出:“写作是阅读的目的。”这两种观点都强调了阅读与习作的密切关系,它们彼此依存,互相促进。阅读是从“文字—内容—情感”的吸收过程,写作是从“情感—内容—文字”的倾吐过程,不论阅读还是写作,都要遵循“文字、内容、情感”三者的统一。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把阅读与习作孤立开来,读与写各自为阵,变成了单向的线性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读与写应有机整合,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将单向的线性的“文字—内容—情感”或“情感—内容—文字”的学习活动,变成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使“文字—内容”“内容—情感”“情感—文字”不断交互作用、螺旋上升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2. 建构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能力框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凭借内容这一抓手,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实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境界;在习作教学中,要把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从只关注“内容和主题”,转变为以“语言表达”为核心,兼顾“内容和主题”,在反复实践中提高学生文从字顺的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建构了莲都区小学生阅读能力框架和小学生习作评价标准,引领一线教师开展阅读和习作教学。
3. 厘清学段联系与区别:形成目标序列
从常态调研情况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目标的重视程度令人担忧,他们或心中无目标,或只关注课时目标,而很少关注整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目标没有把握准确,课堂教学容易出现“超标”或“降标”现象,也容易出现“重复做功”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厘清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目标序列显得尤为重要。
研读学段目标,重点是把握课标提出的相关学习内容的学段“标高”,以及与前后学段的联系与区别。在学习课标的过程中,我们指导教师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习作、综合性学习”五大领域分别梳理,由总到分,进行“点”与“点”的比较,找到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实现学段目标的衔接,从而在心中形成目标序列。如习作的总体要求,通过比较,我们把四个学段的目标概括成“自由表达—乐于表达—个性表达—创意表达”的目标序列。又如“朗读”,每个学段都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但在要求上有循序渐进的发展,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解读:第一个维度是朗读技能培养,分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层级。第二个维度是学习过程和层次要求,分学习、初步学会、学会三个层级。
在此基础上,再将两个维度与学段目标进行有效对接,帮助教师梳理学段目标的衔接,教师就能准确把握各学段的“标高”,形成目标序列,更好地统领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二)有计划推进课外阅读,提高语文学习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并提出了145万字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既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只有部分理念先进的教师自主组织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绝大多数的教师没有行动起来。2008年,我们召开小学语文教学理事会,着手推进区域性课外阅读活动。
1. 确定莲都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书目,确保阅读的广度
在部分学校、部分教师先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精选出一至六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并到学校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莲都区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下发到学校开始实施。《莲都区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两个部分,内容涉及德育、文学、科普、自然、历史、地理等诸多领域,必读书目的总阅读量超过500万字,选读书目的总阅读量超过800万字。
2. 把必读书目纳入考试范围,确保阅读的深度
在学校中推进课外阅读并非一帆风顺,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只要把语文课本学好就行,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阅读上,因为课外阅读不需要考试。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课外阅读也缺乏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我们把“必读书目”纳入了小学语文考试的范围,分两个阶段推进。
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莲都区语文教师和家长的语文教学质量观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重视发挥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形成了全社会支持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同时,课外阅读也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培育了更多的优秀学生。
(三)扎实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提高教学针对性
学科教研活动对于区域学科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通过研讨课的展示,推广骨干教师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帮助广大教师明确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因此,学科教研活动的策划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我们系统地、多维度地策划了学科教研活动的主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通过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莲都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逐渐明晰了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把握了不同文体的教学重点和方法,“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学本课堂”理念慢慢得到落实。
二、强管理,稳步推进各项教学新常规
教学常规管理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抓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抓教学常规入手,近几年,我们紧紧围绕“备课、上课”这两个核心要素,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常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聚焦教学目标,在备课中凸显“环节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目标清楚,教学活动才有针对性,才会有实效。反之,“脚踩西瓜皮”,只会使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通过常规调研,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备课中,教学目标只是一种“摆饰”,他们的教学活动往往凭经验、凭感觉设计,很少考虑课时教学的目标,学生学习的活动缺乏目标的针对性,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制订环节教学目标”的新常规,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制订好总目标、课时目标和环节目标,促进教师思考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对应,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制“学为中心”的导学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是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备课为了应付检查”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屡禁不止。再者,教师备课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事实却是备课为了教师的教。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教的节奏,原因在于“学”的滞后,“学”的不充分。教师拥有教学的“先知权”,于是,课堂演绎成了“问答场”,表面上是在促进学生思维,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的学习速度。大部分“后知”的学生在课堂上“蜻蜓点水”似的学习着,这样的教学必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从备课上做文章。要允许学生和教师同步学习,要允许学生在课前就知道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要允许学生带着学习的成果和收获进入课堂,使教学活动真正从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中开始,通过相互合作丰富学习成果,并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学习成果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点燃他们不断学习的热情。为此,我们在农村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推出了“编制导学案”的备课新常规,把“备教”改成了“备学”,让“学”成为常态,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三)认真探索“五学”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013年,莲都区农村小班化教育工作在原有实践研究基础上,提炼出了以“先学、合学、展学、拓学、测学”为主轴的“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验证,初步形成了具有农村小班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2014年,莲都区刘英小学又引进了“五环大课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在小组建设方面给“五学”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启发,逐步完善了“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我们整合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建构了以“学生为本、学习为本、学科为本”、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为三要素的“学本课堂”,在全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群体中进行实践研究,稳步推进“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常规管理的创新和落实,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2015年,莲都区农村小班化教育的12所学校中,8所获得了丽水市教学质量管理效益奖。
三、重服务,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新行为
“研究、指导、管理、服务”是教研员的主要职责,研究是前提,管理是辅助,指导和服务是重心,两者相互交融,不可分离。教研员的服务不仅涉及态度问题,还涉及学术水平问题,因为教研员的服务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业务指导上。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出发,搭建多元平台,深入课堂与教师对话,做教师专业提升的合作伙伴,这是教研员工作的价值所在。
(一) “依托平台”,在互动中渗透教学理念
区域学科教研员人数少,服务面广,服务工作难度大。如何实现最大程度的指导,发挥教研员的价值,是一个需要解决又非常现实的课题。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借助行政的力量,依托“三个平台”开展服务工作。
城乡紧密型共同体、农村小班教育联盟、非紧密型学校联盟是莲都区教育局为促进学校发展而组建的三个学校研究平台,包含了莲都区的所有小学。“三个平台”每学期都要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教研室发挥协调作用,教研员组织并参与到“三个平台”的研讨活动中,通过活动策划、听课观察、评课议课,实现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在互动中渗透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二)“按需调研”,在诊断反馈中转变教学行为
“按需调研”,顾名思义,就是学校需要教研员的帮助,教研员就深入学校,为学校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的教学研究方式。这种研究发挥了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较好地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困难和疑惑。比如太平小学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弱,就邀请教研员开展调研。经过教学常规诊断,我们把问题聚焦在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强上,及时与教师进行了交流,提出了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去太平小学送教,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加深教师的认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通过系列指导,太平小学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 “重点联系”,在示范引领中提高教学水平
莲都区教育局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就是学科教研员联系薄弱学校。每年,教育局把每个学科六年级最薄弱的学校安排给教研员,由其帮助学校“脱贫”,并建立奖惩制度。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的薄弱学科大多是薄弱教师造成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指导薄弱教师开展教学,提高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制订了帮扶计划,定期到学校听课、调研,并上示范课,和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工作。零距离的指导,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2015学年,该校有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丽水市教学质量管理效益奖二等奖。
提高区域学科教学质量是每个教研员的工作追求,但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莲都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虽在进步,但离目标还有差距,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教育局教研室 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