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的把握

2016-09-10 07:22王思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情同学课堂

王思明

学情指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困难疑惑、情感渴盼和心路历程等方面。深入地研究学情、准确地了解学情,才会使教学的方向更正确、方法更灵活、效果更理想,才会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一、 课前预测学情

课前预测学情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态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然后,针对这些预测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便对学情做出及时调整和引导。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詹天佑》一课,课前预测到学生会对“取得京张铁路的修筑权,就能控制我国北部”产生疑问,他们也许会想:“我们现在不是有很多合资企业吗?不是很多大型工程也面向国际公开招标吗?怎么京张铁路就不能交给外国人修呢?”于是,教师四处查找相关资料,巧妙设计教学流程,把收集到的相应资料提供给学生——当时,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即将土崩瓦解。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谁拥有了铁路修筑权,谁就可以在沿线推销他们的过剩商品,沿途架设电线,开办邮局,驻扎军队,逐步由经济上的控制过渡为军事上的控制。学生立刻明白:这些帝国主义者都怀着不可告人的阴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把京张铁路的修筑权让外国人夺去吗?学生的疑惑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学得更带劲儿了。试想,如果课前没有对学情进行准确的预测,教师便不可能做出如此充分的准备,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

二、 课中关注学情

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

1.观察

指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课堂行为,看学生是否在学、是否愿意学、乐意学、学得是否投入。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荔枝》一课,发现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表情木然,无法深入体会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感人亲情。这时,教师让学生做了一道数学题:作者一个月42.5元工资,平均每天有多少钱?学生很快计算出来是1.4元。然后,教师话题一转:“你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想想‘我’每天会有哪些开销呢?”……学生终于明白了在经济这样拮据的情况下,母亲买一点沙果,作者买一斤荔枝,是多么难得!学生再捧起书来,一脸的凝重,也动情多了。

2.倾听

指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朗读、发言、讨论、争辩,从中捕捉各方面的信息,看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是否透彻、观点是否正确。比如有位教师执教《鲸》这一课,一位同学讲到鲸和鱼的区别时说:“鲸用肺呼吸,别的鱼用腮呼吸。”教师迅速做出反应,让这位同学再说一遍,看他自己能不能改正刚才答案里的错误。学生立刻醒悟过来,说:“鲸用肺呼吸,鱼用腮呼吸。”教师又追问:“为什么要把‘别的’去掉?”学生回答说:“说‘别的鱼’,意思就是承认鲸是鱼的一种了。”这位教师就是通过倾听,及时而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动态学情”。

3.分析

指对自己看到的现象、听到的声音和捕捉到的信息加以综合思考,分析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找出其根本原因,以便做出调整。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难忘的启蒙》一课时,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反问句,另一部分学生却认为这个句子是疑问句。后面这部分学生的理解是:现在,教师播下的种子很难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说明现在的学生难教,作者在追问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很显然,这些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那他们错在哪里呢?教师迅速进行思考,找到了症结——这部分同学脱离了语言环境,在孤立地理解这个句子。问题找到了,解决起来就好办多了。教师让这部分同学把它和前面两句话结合起来理解,同学们便恍然大悟了,而且明白了“既然”在这儿发挥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就学情进行判断分析,是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保证。

三、 及时调整学情

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情,宏观地看,可以分为两类,即积极的学情和消极的学情。积极的学情,我们要紧紧抓住,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消极的学情,我们也不能忽视,如果不加以转化,它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对积极的学情予以充分肯定

对学生在课堂上良好的表现、积极的态度、机智的答问、主动的问难、新颖的思路给予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束鼓励的目光、一个赞许的手势、一句夸奖在语言、一片欣赏的掌声,这些都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例如,在一节《圆明园的毁灭》的公开课上,一位学生指出文中有一个病句,教师不慌不忙,示意他把话说完,学生说:“‘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这句话不完整。”果真如此吗?后经师生共同讨论,认定这句“话”的确是个病句——它根本就不完整,并提出了几种修改方案:(1)将原句改为:“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无所不有。”(2)将原句改为:“既有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又有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3)将句子前的句号改为冒号。最后,教师说:“这位同学敢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教室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2.对消极的学情加以巧妙化解

对学生在课堂上无心的错误、欠佳的表现给以巧妙的提示、贴心的安慰、真诚的期待、极大的宽容,以幽默、委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引和疏导,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师执教《草虫的村落》一文,在师生都进入了课文情境,想象、讨论充满智慧的草虫的村落里还有哪些分工时,一个学生说:“里面有小偷!”全班哄堂大笑,刚才营造的美好氛围被破坏殆尽。怎么办?是大声训斥,还是就学生的回答与他理论一番?无论怎样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而且得不偿失。这位教师却不假思索,幽默地回答他说:“那我告诉你,这里一定也有警察!”全班学生轻松地笑了,美妙的氛围重新回到了课堂上。

四、 课后反思学情

课后反思学情主要是指课后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自己所作的努力进行反思。反思学情还可以与调查访问(如家访、和当事同学进行交谈、和其他相关同学进行沟通)、与批改学生作业、与阅读学生日记结合起来进行。当然,最好是能动笔将它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

例如,一位教师上了一堂组内研讨课,讲的课文是《十里长街送总理》。导课时她采用情境教学法,课始出示周总理的画像和当年长安街上为总理送行的群众的图片,然后播放哀乐,在低沉哀惋的乐声中让学生聆听教师缓慢沉痛的范读,了解全文内容。评课时教师们反映这是一堂较成功的课,特别是导课方式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但她自己深入反思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总觉得学生那表面上看似感情充沛的朗读好像缺点什么,于是找来了五位同学,问他们听老师配哀乐朗读课文的感受。一个学生说“感到很滑稽”,另两个学生说“我们直想笑,可不敢笑”,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想起了外婆出殡时放的也是跟这差不多的曲子”。学生的话让他明白:学生朗读时缺少感情,是因为他们缺少对周总理光辉业绩和逝世前后背景的了解,因而无法体会人民群众当时对总理的热爱和深切哀悼。接下来,她组织学生开展了“寻找总理光辉事迹”的主题活动,让总理的光辉形象扎根在学生的脑海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情是学生学习的晴雨表,学情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与我们的教学丝丝相连。只有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想境界。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学情同学课堂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欢乐的课堂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