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6-09-10 07:22丁一
课外语文·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问题

丁一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在现代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于民族精神的延续、文化的传承、思想的修养都具有它独有的作用。但是,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文言文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尤其是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科的建设,对于学科的分类也越来越细,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导致文言文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小。文章分析了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问题;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从未停止,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文言文教学在我国的现代教育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钱梦龙先生曾提出过我国语文改革存在一个很大的“关键点”,即文言文改革。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文言文始终处于一个较为荒凉的处境。那么,文言文的改革存在的困难又有哪些呢?文言文的改革为何会很难推进呢?

(一)学生主体的萎靡化

在我国的教学中,文言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也就是因为文言文的重要,导致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成了一种模式的存在,形成定式的教学思路。虽然某些较为有新颖想法的老师会不断创新,抛弃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脱离工具书,鼓励学生自己来解决文言文问题。比如说:有的老师会根据文言文的具体内容,设置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问题,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形成师生互动;通过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知识。这也没有能够有效地避开文言文单字的理解,忽略了文言文本身存在的美感,老师也不能将自己的激情有效的融入课堂上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学生学习被动。

现在的很多学生都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不得不为了考试而考试,那么自然而然的也就忽略了学习的初衷,不能有效的把握文言文所带来的蕴涵。知识的不断累积,让学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厌学的情绪也会不断加重。在整个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学习规律:初一还是充满了好奇的学习,初二就会放弃好奇转而接受学习,初三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学方式的老套和升学压力导致。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厌恶真是越来越深。

2.心存隔阂,学习需求不高。

文言文教学存在的另一大难点就是很多学生没有能够很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不能对文言文中的意境进行体会,导致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激情不断减弱,甚至出现抵触学习文言文的情况。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激情,那么文言文教学将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以突破的难题。教学的方式也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寻找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现代汉语的广泛使用,让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从学生们日常的交流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对于日常的交流来说根本不起作用,平时也用不上。这种对学习文言文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的实用主义思想,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教师教学缺乏人文内涵

众所周知,文言文具有工具性,是读懂文章、陶冶情操、鉴赏美的一种工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工具,也是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然而文言文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也具有人文性。传颂千古的经典名作对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只重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是不科学的。

1.忙于应付考试内容,忽略文言文本身的意境。

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很多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会面临着句式和语法很难进行判断,而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文言文的字词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忽略了文言文本身存在的意境和美感,让学生也形成了只注重单词单字的理解。虽然说,这种教学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文言文中有关字词的理解,也能够应对当前的各种考试。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让很多学生会形成一定的疲倦心里,不愿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作者在创作文言文时的意境,也就无法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2.舍本逐末,忽略了字词对于文言文的重要性。

很多老师为了推陈出新,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到了文言文的意境和艺术手法上来,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文言文时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内涵。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但是却忽略了传统教学中注重单词单字理解的意义,单词单字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文言文的基石,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单词和单字,那么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掌握。此外,还有很多老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只能依靠书本和注释,没有将思维发散开来,导致学生也不能发挥主观意见,这样也会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的教育考试中,对于文言文考察的重点是关于字和词的理解,在这样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老师不得不根据考试的重点来展开教学,也在教学意识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文言文改革存在的一大困难的主要原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究竟导致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一)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1.与白话文不同。

文言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它的创作年代较长,与当前的平常用语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文言文主要是以先秦时期的古老语言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而现代语则是融汇了我国语言的基础,不断进行更新之后形成的统一、标准的语言。现代语与文言文之间在字、词、语法等方面的用法也存在很大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文言文中用“但”字就能够表现出现代语中的“但是”的意思。而且,文言文中还存在着很多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用法,这些语法的使用都与当前的语言习惯不同,也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存在一定困难的原因。

2.年代久远、难以企及。

文言文创作的年代久远,很多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意图,导致学习文言文时存在一定的隔阂。尤其是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字词,这也让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说:《过秦论》中有这样一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该句中出现的生僻字就有两个,学生如果不借助注释工具书就无法真正理解。此外,文言文中对于人名也是有多种称呼,可以用职位来称呼、可以用号来称呼、还可以用地位排行来称呼。这些也都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的一大原因。

3.文言文表达言简意赅。

文言文在表达方式上往往会表现出较为简洁。虽然语言简洁,但是所表达的内涵却很丰富。文言文的语言多为短句,很少有长句。这也证明文言文的精辟,它能够以简单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意境。比如说:“逸马杀犬于道。”所要表达的是飞奔过来的一匹马将路边的一只狗给踩死了。仅仅六个字就能够表达出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也就证明了古人在文言文创作时对于语言的要求。

(二)教学因素

1.教学目的的功利化。

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创作的年代差异、适用范围差异、语法使用差异等方面。彼此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文言文的理解、使用等方面没有白话文使用的广泛。学习文言文的一大主要原因也主要是在学习古文时才会学习。

很多老师在从事文言文教学时也形成了一定的定式思维,往往会把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字词理解和翻译上来。再加上应试教育中考察的重点也是对于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老师也会不由自主地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字、词、句的理解上,而忽略了对于文言文整篇的理解。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也逐渐形成了定式思维,当拿到一篇文言文时习惯去将其字、词、句进行翻译和理解。再加上课堂教学的模式往往是按照“读——译——背”来进行,这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言文在创作时所要表达的美感和意境。当考点成了教学的重点时,文言文的教学也将更加死板、更无生趣,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随之减弱。

教学的功利化,必然导致教学重点的变化。教师按照教学任务教学,拿到文言文就根据大纲要求来,先看考试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单字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式需要熟背、哪些语法必须要学会。当教师掌握这些考点之后,再来将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再引导学习不断进行巩固学习。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文言文,拿到课堂上就成了简单的字、词、句的组合。

2.教学模式的程序化。

很多时候教师也是被逼无奈。如果不按照教学大纲来教学,学生便不能掌握考点,在考试中要想取得好成绩那也必然更加困难。所以很多教师在拿到一篇文言文时只能按照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为重点,通过逐字逐句的理解,然后再来贯穿全文,理解全文的大意。教学的过程也陷入了一定的程序中来,这也逐渐体现出一些弊端来,主要包括:

(1)不能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意境。

作者在创作文言文时都会具有一定的意境和创作意图,都是融入了作者大量的时间、精力。即使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不同作者、同一作者不同阶段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风格也会不同。比如说:苏轼和柳宗元两个人,他们在面对自然景色时会发出《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超脱和无奈,也会发出《小石潭记》中的怀才不遇的感叹。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意境,他们都是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按照程序进行理解,重点掌握字词义,那么文章的美感也就没了。这样的教学虽然可以起到简化教学的作用,但是学生学习起来必然也将索然无味,学习的激情也势必下降。

(2)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弱。

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激情,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必然要减弱。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必将面临这个问题,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都是按照差不多的模式进行,在学习之处可能还会具有一定的激情,但是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必然也将熟悉学习的套路,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虽然有时候教师会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出现的特殊意境和语法,但始终是不能将文言文中的美感和意境发挥出来。文言文字词句的积累,背诵文言篇目,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态度去学,必然不能很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大意,难以体会作者创作时独有的情怀,那么文言文的魅力也将下降。比如说: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如果按照平常教学手段中的字词句的理解,那么学生可以很容易就掌握该诗句的意思,但是如果深层追究其意境的话,该诗也是包涵诗情画意,意境之美难以想象。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鼓励学生多多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可是,实际的教学情况却是教师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某字、某句的含义和背诵诗句。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当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6(4).

[2]覃克良.学生厌学语文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1).

[3]王力.古代汉语.绪论[M]上海:中华书局,1999(1).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教学问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