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格局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交流正是实现这一格局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拟对小组合作交流的操作策略做一探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内容;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格局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深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交流正是实现这一格局的有效手段,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常常流于形式,不好操作,更重要的是缺乏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为此,笔者拟对小组合作交流的操作策略做一探究。
一、划分学习小组以及组内分工的策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实现小组合作交流有效前提和成功的保障。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之前,教师应依据学生的性别差异、学业水平、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思维活跃等背景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一般4—6人为一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构建学习小组,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之后,教师还应本着“因人而异,力所能及”的原则,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确立组长、书记员、检察员、汇报员等各一名。由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安排本组成员的具体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开展交流学习。由书写能力强,概括能力好的学生担任书记员,负责记录组员发言,概括交流讨论的结论。由认真细心,负责任的学生担任检察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业完成情况。由概括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担任汇报员,负责将本组交流讨论结果向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二、精选交流内容,选择研讨交流方法的策略
因为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所以学习的目标要明确适当,最好是让师生共同制定。而学习交流的内容又是整个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学习的内容要适量适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要有合作的价值。只有个人确实无法解决,而通过小组合作才有望解决并会解决得更好,或问题宽广依靠个体不能全面深入解决,才有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学生才有讨论的热情。一般来说,选择以下内容作为学习交流内容为宜:一是课文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理解的疑难处或知识的关键处。二是需要拓展和深化的知识体系。三是存在偏差的知识和认识。四是适合运用迁移学法完成的内容等。
只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选择恰当,才能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林海》一文,为了让学生小组合作研读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教师帮助学生确定了如下小组合作研读的方法和步骤:
①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特点;
②细细品读这些句子,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③小组交流补充;
④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
通过这样指导训练,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后,各小组用什么方法、步骤来学习,就可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确定。
三、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交流氛围的策略
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参与活动,走访各个学习小组,了解学习情况,并加强指导。与此同时,教师要参与小组的学习、讨论、交流,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合作伙伴。适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敞开心态,发散思维,开动脑筋,大胆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适时引导,以确保讨论不偏离主题顺畅进行。积极鼓励有创意的看法或见解,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抓住学生之间观点上的分歧,激励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起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入讨论和反思。
当出现以下情形时,教师要做深入指导。一是当枝节问题耗时太多时教师需要介入。如果连续几个人的发言离题太远,教师就要插入简短的话语,提醒学生回到讨论主题来。二是当学生发言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时就需要教师介入,并弄清原因。三是当出现了事实上的错误时教师要介入,避免讨论失去有效性。四是当存在尚未察觉到的逻辑错误时需要教师介入,及时指出并纠正。五是在讨论过程中的某些中间环节上教师要介入,可适当地做简短的阶段小结,明确当前的问题。当然,教师的介入指导要恰到好处,切忌随意性,信口开河,离题穿插指导。一定要紧扣讨论的主题,有明确的目的,并保证学生交流讨论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四、选择小组合作交流形式和有效指导方法的策略
小组合作交流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并力求生动活泼,让学生既感到新鲜有趣,又能形成有条不紊的秩序。一是指导式合作交流。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则不时地参与合作讨论,或作一些提示、引导、释疑,以确保合作交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自主式合作交流。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列出问题提纲,小组进行自由式的讨论,寻找答案。三是辩论式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协商,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各自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就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四是相互提问式合作交流。要求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互相提问题,因为学生往往想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在自主探究时就格外认真,从而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组合作交流这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就必须随机应变,或旁敲侧击,或牵线搭桥,或相机辅助,或适当补充。更重要的是要授予学生深入探究的方法。例如追溯法:寻根追源,穷追不舍;辩驳法:反驳别人,见缝插针;补充法:互找遗漏,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创新法:别出心裁,争当第一。在学生取得一定的合作成果后,教师应适时给予肯定并引导,以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欲望。当学生合作交流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也可以锦上添花,捅破隔纸,使目标一步到位。
五、实施小组合作交流结果展示和评价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评价。汇报一般由小组的汇报员汇报,组长和其他成员可以作补充。汇报时要说明本组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结果以及收获和感受。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先由组长发言,其他成员作补充。评价要公平、公正、客观,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小组汇报、交流、评价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小结和总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和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中的得和失,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当然还有以下两点需要特别说明:①小组合作交流取得的结论,教师要坚持一元化评价。当然并不意味着断然否定,最好是根据具体情况引导个体反思或群体讨论纠正。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②以问题为中心的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表达观点是第一位的,这时教师应该采取保护学生情感、个性、态度和自信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
通过小组间的学习汇报、交流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能弥补小组学习上的不足,有利于小组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能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评价观。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方法,我们要正确的运用好这一方法。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小组合作交流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作者简介:李小春,男,1969年生,小学高级教师,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人,大学本科学历。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