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化味”被消解的几种表现

2016-09-10 07:22:44赵同生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幻灯片语文课语文课程

赵同生

[摘 要]

语文课应该是最有文化味的课,理应承载文化传承的重任,给学生人文涵泳、文化熏陶。但在课堂上,教师却无意间在消解语文课的文化味,我们必须从主、客观上,尤其从上课的形式、内容,到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方面,力求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语文课;文化味;消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说,没有任何其他学科,能像语文课这样,给人以文化的熏陶、情感的感染、心灵的自由。按理说,语文课应该是最有文化意味、文化氛围的,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却扮演着消解语文课“文化味”的角色,其中原因有很多,但以下五点恐怕是极为常见且应当高度重视的。

一、课件“不合用”

有位名教师说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没有错,但如果用得不恰当,多媒体就会成为“倒霉体”。语文课是特别注重情感和语言、联想和语用的课,如果想借助工具就轻易达到这种目的,那是很难实现的。因为网上下载不费力,“集体备课”分担了更多的任务,甚至于课件就代替了备课,因此,许多教师用课件成了常态,这也许没错。但如果课件不是自己弄的,自己没有加工,对许多细小环节没有审核,拿来就用,那恐怕会耽误课堂。

许多时候,教师上课用的课件(多数是幻灯片)容量太大,幻灯片(PPT)的张数太多,一节课下来少则二十几张,多则三四十张,教师纯粹就成了“播放员”,学生拼命看,教师急着点鼠标,这样的课堂,哪来的文化氛围?即便有,也是极其有限的。还有的幻灯片,颜色太花俏,赤橙黄绿青蓝紫,跟文章内容、文字语言的训练却联系不紧,这样的幻灯片设计,也是缺乏文化味道的。

还有的幻灯片,为了追求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形象感”等目的,幻灯片把课文内容用实物呈现出来,这样用心是良苦的,但一定要讲究“忠实原文内容”,否则,又会犯低级错误的。有位老师上《荷塘月色》,幻灯片的内容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大红荷花,非常艳丽夺目,光彩照人,学生连叫“哇,好看”,但课文内容是这样的:“……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大红与零星的白花,意境相去甚远,这样一来,《荷塘月色》那种月色下的荷塘不见了,语文课上的文化氛围也就被破坏、被消解了。如果不用幻灯片,学生借助课本、品读文字,发挥联想、想象,也许还能体会到原文的味道。无独有偶,有位教师执教《马说》,一上课就用幻灯片展示徐悲鸿的《八骏图》,表面上这挺形象的,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千里马》写于唐朝,应该用古画中马的形象,展示《八骏图》,似乎在文化积淀与历史时期等方面不很相符。这样颠倒时空,不顾文化的历史性和特殊性,似乎也是欠妥当的。

所以说,课件要合用,不管是幻灯片,还是挂图,不管是视频文件,还是音频资料,凡是用来辅助课文教学的,都要慎重选择,否则将是适得其反。

二、举止“不合宜”

不管是学科的特殊性,还是教师职业的特别性,语文课堂对于教师的举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不能像商场的推销员那样夸大其辞,也不能像舞蹈演员那样矜持严格,更不能像相声小品演员那样夸张丰富。语文课要求教师有演说家的技巧,肢体语言要恰到好处,肢体语言太多、太丰富,显得不稳定、太浮躁;太少或没有,又显得太拘束死板。最重要的是,举止要“合宜”,否则,语文课上的“文化味”也容易被消解。

有位教师执教《安塞腰鼓》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轰隆”“隆隆”的鼓声,为了让学生进入“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意境,这位教师竟然跳上讲台,猛蹬几脚又跳下去,再跳上去……反复几次,虽然“轰隆”的噪音是有了,学生的眼泪是出来了,但《安塞腰鼓》表现出来的激扬的生命力在哪?厚重的“文化味”在哪?如果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次,或者找好的课件起到范读效果,再结合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去体会、去品味、去讨论,也许效果要好得多、课堂上语文教师的举止,对学生有极深的感官刺激作用,极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很容易让学生模仿,甚至会让他们议论一辈子,所以,教师的肢体语言一定要慎重,合乎时宜,合乎职业规范。新教师有自己的朝气,切忌浮躁轻狂;中年教师有自己的力度与稳重,切忌张扬与不屑;老教师有自己的沉稳与慈祥,切忌暮气横秋或声轻如蚊……总之,当你走进语文课堂,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挠痒的动作,一个整理衣襟的细节,都会深深地印在学生心目中。不要因为自己的举止,而消解了原本的语文课堂的“文化味”,否则,再灵验的“补救措施”也可能弥补不了。

三、言谈“不合适”

荀子说:“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教师的课堂语言,有独特的术语体系、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这与教师职业的性质以及职业口语的特征紧密联系着。由于作用对象、实用环境、使用目的、学科涵养、人文素养的独特性等原因,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特别注意“文化氛围”。

然而在现实中,有的教师却没有在意自身的职业要求和学科特点,课堂上的言谈“不合适”,既看不出是语文课,更不符合语文课的“文化”要求。

为了迎合学生,为了追求“效果”,堆砌一些所谓的“俏皮话”,实际上是庸俗的,甚至恶俗的,让学生笑一笑,让课堂上“充满了笑意与活泼”,却与语文课要求的文化味相去甚远。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年青教师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导入:

师:大家早上喝了三聚氰胺没有?(喝牛奶了吗?)

生:(面面相觑)没有。

师:(斩钉截铁地)有,一定有!

师:大家吃了染色的有毒馒头没有?

生:没有。

师:(又斩钉截铁地)有,一定有!

……

教师这样的导入,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目的,是为了说明现在的环境污染严重?他从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入手,先不说是否有用,单就表现而言,未免有些哗众取宠。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哪来“文化”?哪来“文化味”?

还有的教师,为了显得自己能紧跟时代,不落伍,是时代和潮流的新宠,语文课堂经常使用网络语言,有的甚至是恶俗的,这样的语言氛围,也是极容易消解掉文化味道的,甚至让人感觉“没文化”。有位老师上《陈太丘与友期》:

师:这位客人被元方骂了一通之后,爽不爽啊?

生:不爽。

师:不爽之后,他会有什么举动呢?

生:“下车引之”。

师:是啊,但元方不理他。

师:得罪了老大,后果很严重嘢。

……

对话完毕,给人感觉的不是所谓幽默和新潮,而是恶俗和厌恶。“爽”“嘢”等词,俗不可耐,哪来文化味!

四、目标“不合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忽略这些根本的要求与原则,课堂上只讲方法、技巧,“考什么就讲什么”,过分强调工具性,引导学生背诵或掌握解题技巧,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在这种片面或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语文课堂的目标“不合理”,也容易让语文课的“文化味”消解。

有位教师设定《丑小鸭》的教学目标:

目标1:训练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目标2:学习文章以时间为序的写法。

目标3:完成课后习题。

在此,目标1和目标3有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目标3太笼统。单从这三者来看,“应试”的成分太浓了,似乎学习本文,就是为了完成一种技巧的训练,那么丑小鸭的形象呢?这个形象所包含的人文情怀呢?对文中精彩语段的品析感悟呢?似乎把本应到位的“文化氛围”给淡化掉了,那种人文的东西丢得太多,情感的熏陶太少,单纯从“阅读理解能力”上下功夫,到头来学生成了纯粹的答题机器,学生当中片面追求分数的人多了,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情怀的人太少了,这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初衷。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早已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所以说,课堂上目标的设置,必须“合理”。既要合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也要合乎本班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上,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才可能把语文课程和语文课堂的“文化味”凸显出来。

五、观点“不合时”

语文教师的文艺思想,特别是对文本解读的习惯,有三个阶段的影响是至深的:其一是在中学时期,语文教师给了他什么样的影响;其二是在大学期间,所受到的文艺思想感染;其三是到了工作岗位之后,对文本解读所下的功夫如何。这三个阶段无疑有些前后相承的味道。

如果教师本身的学识涵养有限,又没有刻苦钻研的习惯和毅力,对于备教材、备学生等一概不注意,只会从网上直接下载教辅资料和教案,那么,他对文本的解读一定是没有下足功夫的,缺乏独立见解和独立思想的。这样的老师,恐怕多数情况下只能人云亦云,又怎么奢求他的课堂能激荡鲜活的思想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呢?

有教师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师:这三拳打得好吗?鲁提辖的拳头够硬吧。

生:打得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镇关西不是好人。

师:的确,镇关西该打。真可谓打得好,打得妙,打死郑屠,那叫活该。

生:(大笑)

……

此处教师的说法“很没文化”:镇关西罪该至死吗?为什么口口声声一个“打”字?“打”能解决鲁智深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吗?这几段的描写,从多个感官来写,写被打的痛苦,恶有恶报的道理,是分析的重点,而不能把“打人”当作重点来体验。

所以说,“如何打”不能当作重点,不能当作让学生模仿的段子,这样讲就容易把原文的“文化味”消解掉。更进一步说,恐怕要注意“打得如何”,联系说书人的特殊职业与场合,我们也就不难明白《水浒传》等小说作为说书蓝本的铺排渲染了。

语文课,是极具文化味道、文化氛围的课,是极需要情感涵养的课,作为一线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务必力求讲出语文的味道,讲出浓浓的“文化”来,可能只有这样的语文,才是本真的、本色的语文。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家岭.从部分考场作文内容看作文写作主体性的缺失[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12).

[3]万永祥.作文新八股结构批判[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9).

[4]徐永生.困守与突围:高考作文亟待破解的难题[J].教学与管理,2012(2).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幻灯片语文课语文课程
我帮老师做幻灯片
水幕幻灯片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6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5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不强拆 巧分妙合幻灯片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