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角度透视两种高等教育国际化

2016-09-10 07:22郭伟张力玮
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边缘中心

郭伟 张力玮

摘 要:陈洪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秘书长等职。曾在柏林自由大学、艾希施达特大学、卡塞尔大学、洪堡大学、马普哥廷根历史研究所、埃尔福特大学马克斯韦伯研究院作访问学者。所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获北京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博士质量报告》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中德学术交流史等。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领域中,陈教授有着深入与独特的研究。在采访中,陈教授认为,与知识经济相伴生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其核心就在于借助国际平台,吸收新知识、传播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但发达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了其优势的地位,即在知识、技术和产品方面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却加剧了其弱势地位,形成了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中心-边缘”的基本格局;从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来看,发展中国家的高等学校虽然在汲汲追随国际化的潮流,但由于缺乏对相应缄默知识的把握,因此越是学习他人,就越是依赖他人,难以摆脱边缘的地位,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的阶段要超越现有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从熟悉既有国际规则、服从国际规则,到修改国际规则乃至引领国际规则。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缄默知识;中心-边缘;交流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吸收、传播、应用和创造新知识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陈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界有很多观点。那么,您是怎么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呢?

陈洪捷: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有很多研究,我主要想从知识的角度来透视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其实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国际化的一种表现。与知识经济相伴生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其核心就在于借助于国际平台,吸收新知识、传播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西方先进的知识、技术和产品需要市场,而扩大市场的根本途径在于拓宽其新知识在世界范围的传播的广度。发展中国家只有与国际接轨,才能获得新的知识、技术和产品。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

《世界教育信息》:世界各国都在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同的国家之间有什么区别?

陈洪捷:近30年来,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呼声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但在这种共同的话题和政策背后,其实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即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都欢迎高等教育国际化,都希望通过参与其中而获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获利的方式及背后的诉求却完全不同。发达国家希望通过给予而获利,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通过参与而获利。具体来说,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开放而获利,比如接收留学生,提供奖学金,促进科研合作。通过这些活动,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产品、规则可以随之得到不断传播。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参与国际化而获得新的知识、技术、产品和规则,从而与国际接轨。

在这种看似双赢的游戏中,发达国家显然是大赢家,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了其优势的地位,即在知识、技术和产品方面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这一过程反而强化了其弱势地位。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国际化保持现状,而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国际化改变现状。

也就是说,看似蓬勃向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其实是建立在“中心-边缘”的国际格局之上。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控制着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边缘地位,往往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消费者。留学生国际流动的走向或高技术产品的流向都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状况。大量高科技、高附加值和知识产权都来自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基本都是在这些产业链的下游,扮演的角色不是加工者就是消费者。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至少从19世纪以来,随着欧洲向全球的扩张,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不断在世界各地被复制。半个多世纪以来,非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无论是国际化的政策,还是现代的通信和交流手段的进步,似乎都没有触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中心-边缘”的基本格局。

三、发展中国家需发展符合本国利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中心-边缘”的基本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

陈洪捷:这里不妨引入波兰尼(Michael Polangyi)缄默知识的理论。波兰尼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发现,我们说出来的永远只是我们所知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我们知道的永远要多于我们能够表达出来的内容。因此,他把知识划分为明述的知识和缄默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明述的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明确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的知识则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两种知识是互为表里的,不可分离的,任何人类的知识都包含有缄默的成分。这一发现大大丰富了我们关于知识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我们把缄默知识的概念从个人层面推及整个知识体系,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包含有明述的部分和缄默的部分。波兰尼本人在论述欧洲科学传统时,也指出现代科学包含有明述的内容和缄默的内容,而缄默的内容就包含在科学的“传统”之中。波兰尼指出,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其实建立在一个地域性(欧洲)的传统之上,它包含了大量的直觉性的因素和情感性的价值,难以明确表达和学习。明述的知识没有地域性,容易传播,而缄默的知识扎根于地区传统,很难移植。而且他认为,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缄默知识远比明述的知识更为重要,是知识创新的驱动、引导、动力所在。

波兰尼的这一观点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可以说,发展中国家虽然一直在努力借鉴和移植西方的高等教育体系,接受西方的知识,但所学习、吸收和运用的知识主要停留在明述知识的层面,而忽视了明述知识体系背后的缄默知识的层面。缺乏相应缄默知识和传统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同理,在国际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高等学校虽然在汲汲追随国际化的潮流,但由于缺乏对相应缄默的知识的把握,因此越是学习他人,就越是依赖他人,难以摆脱边缘的地位,背离了最初的目标。

基于缄默知识的视角,我们可以针对目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目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必拘泥于明述的知识本身,不必过于关注一些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通行指标,比如留学生的数量、教科书的引进、英语授课等,而应当关注缄默知识的层面。没有相应的缄默知识的支持,知识创新的机制无从建立,赶超的目标也无法实现。第二,缄默知识是难以掌握的,不是轻而易举能移植的,因此需要有决心和耐心。按照波兰尼的说法,缄默的知识往往通过导师带徒弟的方式,通过示范、实践来领会和学习,时间成本很高。第三,由于缄默知识包括信念、价值观念等成分,因此在掌握相应的缄默知识时,会面临外来知识与本土知识深层次的冲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人面对这种冲突,提出了诸如“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融汇中西”等对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我们还必须面对这些难以处理的问题。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陈洪捷: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其实都是手段,而不是目标。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积极地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其可以从中受益。但是,这种受益是短期的,如果发展中国家想借助于国际化的手段由穷变富,由边缘变中心,就不能满足于这种受他国支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的阶段要超出现有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从熟悉既有国际规则、服从国际规则,到修改国际规则乃至引领国际规则。这当然是长远的目标,但现在就必须有这种意识。

编辑 许方舟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边缘中心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国高铁“走出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