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开始写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一个让学生感觉到无从下手的题目则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不敢写作。因此在平日作文训练时,教师要根据写作训练要求仔细地斟酌一个合适题目,以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写作。
第一、题目要有生活情境。
有了情境才会有感触,有了感触才有话说,也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生活情境的作文题目。当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一个陌生的作文题目立刻变得熟悉起来了,学生感觉是让写自己的事情,也很乐意去写。在题目当中创设情境,可以依托自然环境。例如,在一个大雨天,校园里的人在雨中行色各异,正好有一个写作训练计划,就可将作文题目进行修改,让学生以“雨”为题来写作文,由于学生刚刚经历过,学生写作时很熟悉。也可以以事件来依托。例如以“家长对待自己的态度”为主题,让学生来写。由于现在的学生与家长交流的比较少,大多与自己的家长有隔阂,这样的题目,很容易牵动学生情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题目要有丰富的情感。
要想让学生畅所欲言,就得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要让作文题目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以《想起来就X》为题目,让学生写一篇令自己后悔、高兴、难忘的事。学生从记事到现在,经历的各类事情都不少了,但是一定会有几件让他们记忆犹新的事情,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具体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来写。由于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写作时少了强制性,学生就愿意写。当然,在学生选择自己的写作内容时,教师也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与指导;一些事情也许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极为普通,教师要指导学生去发现事情的深层次的意义。还有些事情写出来有可能会变成其他同学的笑柄,从而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从此不再敢写,不再敢说真话。因此教师在指导时要做好工作,以免被这些微不足道的“小插曲”破坏教学效果。
第三、出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题目。
有的题目如果直接让学生去写,学生会感觉到难以起笔,虽有千言万语,却无从下手,或者写作时满腔热情,但是写到中途却发现不知如何继续进行。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作文题目把握不准确,从而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写的内容越来越与题目相偏离。如果题目能从学生的内心出发,通过暗示效应来指导学生写作,学生在写作时就变得相对容易了。例如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学生在审题时就会发现必须得找一个倾诉的对象,一个非说不可的对象,而且要说的话是让自己困惑已久的或者让自己感到委屈的,不说不行的。学生经过这样的反复思量,就对题目中的写作要求有了准确的把握,他们在写作时也才能顺利。但是在引导学生题解带有暗示内容的题目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理解暗示内容的含义,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那么这样的题目反而会让学生不知道如何动笔了。
第四、出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题目。
有一些题目,学生在写作时感觉到很容易去写,但是却写不好,或者写得过于肤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在写作时没有去对题目进行分析,没有发现题目的真正含义,只是就事论事,没有自己的思考。其实无论学生多大,他们都有自己的思考,在题目中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内容,这样的作文写出来才会有深度。例如以“假如我碰到这样的事”为题目,就需要学生去充分的假设,学生拿到题目就得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假设,并得出结论,从假设到结论,学生必须去思索,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假设的越多,说明他们思考的就越多,写出来的作文也才会越深入。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不是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去空发议论,而要以合适的想象为前提,而不是任由学生主观臆断,乱写一气。
为学生设计一个好的题目,要注意有趣,令人深思,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特点。一个好的题目,让学生在理解时更容易把握,也更容易激发他们写作兴趣。而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如何去安排材料,如何去谋篇布局,这些教师还是要做好指导,以求写作教学更有效。
朱建军,教师,现居甘肃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