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主任的乡村“心路”

2016-09-10 07:22李诗素
当代党员 2016年20期
关键词:护路心路修路

李诗素

2016年7月23日,黔江區中塘乡迎新村,连日暴雨导致塌方,村里的公路上落了很多泥石。

四个扛着铁锹、锄头的男子,来到受损路段,开始清理泥石。

四人中,包括一位老者、一个中年人和两个少年——他们是祖孙三代人。“老主任,又来修路了!”路过的村民李应学大声招呼道。

“是啊,这护路工作不能停。”被唤作“老主任”的人一边擦汗,一边回应。

老主任名叫安德胜,今年72岁,曾在迎新村担任过两届村委会主任。

2001年,安德胜组织1000多名群众,修通了四公里村级公路。从此,他当起了维护道路的义务工,15年来从未间断。

更令人称道的是,久而久之,安德胜的家人也参与到护路中来。

困境

迎新村由以前的南山村和迎新村合并而成,人多面广。

上世纪90年代末,在乡镇和上级相关部门动员下,村民种起了烤烟。

但由于村里不通车,烤烟加工需要的煤炭,只能运输到离村子四公里的地方。

“这四公里路就得靠人力搬运。”回忆起以前的辛劳,村民邓正学感慨不已。

等烤烟烘烤加工后,村民再背到乡里的收购点,背运时间往往要几天。

“扣除各种成本,种植烤烟的纯收入很低,我种了两年就放弃了。”邓正学说。

不只是种烤烟不划算,当地村民卖一头猪,也要对上门的猪贩子每斤少收5角钱。但相比抬运到集市上去卖,卖给上门收购的猪贩子仍然要划算一些。

“苦就苦在没有一条通畅的道路。”担任村主任的安德胜,下定了修路的决心。

不久,安德胜便组织村干部及村民小组组长开会,商议修路一事,并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不过,召开村民大会时,那些因修路会被占地的村民担心遭受损失,对修建公路并不支持。

修路

2001年10月,安德胜收割完地里的庄稼后,再次萌生了修路的想法。

整整一个月时间里,安德胜跑遍了因修路被占地的40余户人家,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一个月下来,有30多户人家被安德胜的真诚打动,表示支持修路。但仍有少数农户不肯让出土地。

“再耽搁下去,修路的事又推到明年了。”安德胜决定,一边筹划出工修路事宜,一边协调剩余几户的土地补偿问题。

这年12月,迎新村终于开始动工修建公路。

随着施工的进行,还未解决的几户村民的征地难题越来越棘手。

怎么办?安德胜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一个办法:把自家的地跟那几户村民交换。

这样一来,涉及征地的几户村民不再有异议,修路得以顺利进行。

解决了征地难题,安德胜更有干劲了,动员全家投入修路。两个已经出嫁的女儿,也被安德胜喊回来参加修路。

“修路期间,家务和地里的活就靠我一个人打理。”安德胜的妻子黄志秀提起修路的事,一脸的无奈,但却又有些欣慰。

2004年底,4公里长、途经8个村民小组的机耕道终于修通,便利了2000多村民的出行。

从此,村公路上运输生产、生活物资的车辆络绎不绝。

护路

迎新村的公路修好之后不久,安德胜又开始犯愁了。

机耕路边沟小,每逢下大雨,山洪带来的泥石就会将边沟填得满满的,甚至冲毁道路。

如果没有专人护理,过不了多久,这条路就瘫痪了。

请人护理是要给钱的,这钱由谁出?安德胜知道,如果摊派到村民头上,谁都不会接受。

思来想去,最后,安德胜自己默默地当起了护路工,且一干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来,安德胜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这条路上,与这段乡村公路朝夕相处,风雨无阻。

每到夏秋山洪爆发时节,安德胜就扛着铁锹、锄头、撮箕等工具,清理道路沿途的泥石。

“每下一次雨,我都要忙上几天。很多时候,上次垮塌的还没清理完,新的塌方又出现了。”安德胜说。

每当安德胜清理泥石的时候,也有一些村民主动前来帮忙。

一次,村民邓正云家附近出现塌方,将公路阻断了。

安德胜一如往常,前来疏通道路。邓正云感动不已,赶紧为安德胜送去一壶水,并参与清理泥石。

这些年挖烂多少锄头、用坏多少铁锹、买过多少撮箕,安德胜已经记不清了。

不过,黄志秀却清楚。因为,每次工具损坏了,都是由黄志秀去集镇上购买。

“铁锄10把、铁锹6把、撮箕100多只……”黄志秀念叨着。

护路十几年,安德胜不但没得一分钱报酬,而且连买工具的钱都由自己出。

接力

安德胜老人如今已是儿孙满堂。不过,他的身体却不如以前硬朗了。

“爸妈,你们来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嘛!”安德胜的四个子女先后邀请父母去城里,可每次都被安德胜拒绝了。

四个子女只好利用周末时间,各自带着一家人回家看望父母。

若遇上父亲在清理道路,全家人就一起上,把路上的泥石清理完后,再陪老人一起过周末。

“父母经常给我讲爷爷为村里做过的好事,令我很受启发。”安德胜的孙子说。

每年寒暑假,孙辈们也会回来参加护路,既为爷爷分担一些活,也锻炼了自己。

“安德胜一家人都来护路,这温馨的劳动场面是一般家庭做不到的。”村民安华容说。

不仅仅是迎新村的人深受感动,连过往车辆的司机看到老人在护路时,有的也会停下来帮忙。

2016年4月,黔江区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将迎新村的机耕道硬化,村民出行的道路更通畅了。

“公路硬化后,不再轻易被损毁,我们都认为父亲可以放心地进城了。”安德胜的大女儿安菊英说。

然而,安德胜依然不改初衷:“公路越好,越需要有人来维护。想当初修这条路,多么不容易,不能说不管就不管了!”

猜你喜欢
护路心路修路
八年暖心路 丝丝为民情
“破”与“立”——福建省泉州市公路局依法护路新探索
江西省基层护路队伍的现状及反思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
心路
退休教师甘为护路工 十余年风雨不改
修路
对联心路
心路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