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教育:融合体制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教育

2016-09-10 07:22谢琳璘
中国教师 2016年21期
关键词:性情法宝传统

谢琳璘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各级学校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将体制课程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如何才能破解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遇到的挑战?位于广东省粤西地区的罗定喜耀粤西学校做了成功的探索。

融传统文化教育于体制课程的成功实践

喜耀学校创办于1999年,创始人是当代思想家、教育家、新人文主义与性情学倡导者霍韬晦教授。学校践行的性情教育理念,正是来自于孔子“仁”的思想。

学校开办伊始,很少人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特色浓郁的性情教育理念,因此第一个学期只招到18个学生。很快,人们看到了性情教育的效果:喜耀学生不但好学上进,而且个个温文尔雅,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彬彬有礼。此后,学生不断增多,如今学校已有一千多名学生。

喜耀以将厌学、调皮的孩子教育好而著称。喜耀培养出来的学生志向高远、知书达理、素质全面、可塑性强,考试成绩也足以令人自豪,各年级的成绩都在全市学校总排名中名列前茅,每年中考学生上重点线的比率都在90%以上。

喜耀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教化了学生,而且教职工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教师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了人文素养,增加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在学校,同事齐心协力、共同成长;在家庭,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喜耀定期举办公益讲座,传播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为公众教育和家长教育做出了持续的贡献。

性情教育理念植根于孔子“仁”的思想

霍韬晦教授说,性情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善良情感。一个人不只愿意自己好,也愿意他所爱的人好。他很自然地爱他的父母,然后又很自然地扩大他所爱的人的圈子,由亲及疏,逐步开阔,由此而构成一个爱的世界及相互善意沟通的世界。孔子把这种“性情”称为“仁”。

性情教育讲求“感通”。人直接通向对象,与对象合一,中间没有媒介的间隔,这就是“感通”。“感通”就是实现“心物无碍”“心心无碍”,实践最自然最真诚的道德。

性情教育讲求“对应”。“对应”就是对应自身,要求在具体的事情里认识自己、反诸己躬,把成长的问题对应自己,认识自己的责任,从而找到正当而适切的行为原则和模式。

性情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发展。发源于西方的生命教育重视理性和知识,认为得到正确的知识,人便不会犯错。事实上,人的生命成长最重要的是靠内心所恪守的价值观念。

霍教授指出,要把中国伟大的文化传统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之上,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跟现代人的语言、问题、心理和行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应对时代的危机和文化的危机。

根据霍教授对性情教育的理论阐释,喜耀在践行性情教育过程中融合了三方面的教育,分别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生命成长教育,这三个教育互为犄角,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形成闭环。

“八大法宝”落实性情教育理念

在贯彻落实“性情教育”理念过程中,梁芷媚校董带领喜耀师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提炼出喜耀教育的“八大法宝”。

法宝一:“性情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真诚面对自己,不忘初心—自己的“性情”。性情教育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不是民族的,而是世界的;不是简单继承的,而是与时俱进的。

法宝二:“性情教育法”和“性情教学法”。“性情教育法”是“接、转、开”。“接”,指的是接纳、接准、接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接引者。“转”是转念、转化、转变,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实现孩子的正向转化。“开”是开启、开通、开悟,开启孩子的美善性情,开通孩子的思维能力,令孩子的智慧得到开悟。

“性情教学法”是“入、转、出”。喜耀要求学生全方位地输入,多层次地转化,多形式地输出。学生调动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全方位输入新知识,对新知识有立体的感知。转化是通过“问、想、练、感、悟”将知识进行多层次的转化,训练思维,塑造价值观。输出就是学生通过“做说写演画”展现掌握的能力。

法宝三:“设计师、教练、生命接引者”的教师三大角色。教师首先要做好课程和课堂的设计师。教师要设计好课程目标和课堂任务及流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教师是教练,激发学生潜能,点评回应学生遇到的障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成果。教师要“让生命接引生命,用爱心推动爱心”,以自己美善的性情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学生的生命接引者。

法宝四:课程设计的四大原则。“以规则代替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以目标驱动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设定目标,通过小组分配任务,共同协作,达成目标;“以舞台展示成果”,课堂内外,教师大量创设舞台,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以点评促进成长”,教师履行好教练式教师角色,教师不但对学生点评,也鼓励学生互相点评。

法宝五:课程设计五大元素。五大元素是指落实知识点、联系实际、开发性情、启发思维和形成能力。一个合格的学生首先要掌握好知识点,能轻松应对考试。教师必须联系实际来设计课程,让学生能够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习,学以致用。课程设计必须能开发学生的美善性情,能启发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帮助学生具备“做说写演画”的多种能力。

法宝六:喜耀新六艺。霍教授吸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精髓,开发出喜耀新六艺教育模型,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记忆力、自制力、创造力、理解力、领导力,以及行动力、反应力、消化力、反省力、凝聚力、包容力、和应力、欣赏力、思维力、观察力、公正力、意志力等共18种能力。

法宝七:霍氏读经法。霍韬晦教授创设了“随读、听读、句读、朗读、轮读、带读、演读、吟读、研读”等十二种读经方法,不但可以用在学习古代经典上,也可以用在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科目上。霍氏读经法让学生的生命在经典的濡养中得到成长。

法宝八:“四流四化”学校管理体系。“四流四化”指的是学校管理体系的四流改造和四化建设。四流包括信息流、工作流、项目流和资金流,四化指的是信息规范化、项目模板化、管理数据化、体系性情化。“四流四化”学校管理体系帮助喜耀建立了高效的管理团队,教职员工形成好的工作习惯和思维习惯,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了性情教育理念。

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建构体系

我们认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要让学生去记忆很多传统文化的知识,而是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多一份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多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多一些本民族的气质熏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是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喜耀学校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时,遵循了如下三个原则:

第一,专门课程和融合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在幼儿园开设了读经班,这个班半天时间学习经典,其他班级每天也要安排一小时学习经典。中小学主要学习《蒙以养正》和《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读物。学校的各个科目都精心地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中,如在班级管理上各小组采用了诸子百家的名称和思想,语文课增设了经典课文,数学导入了包含珠算等元素的优因数学,英语让古代人物用英语对话,历史开展从诸子百家到十大王朝的戏剧表演,思想品德课通过经典故事再现进行道德教化,体育课融入了武术和打坐,美术穿插了扎染,音乐则开展二胡、古筝等民乐教育。

第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喜耀的传统文化教育以隐性课程为主,显性课程为辅。除了开设部分传统文化课程以及每个学期开学第一周举行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性情周”外,大量通过环境创设,让孩子每天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学校到处都贴着古雅的楹联,教学楼一层的墙砖上则印有《大学》《论语》的全文。在每层教学楼的走廊上,随处可见学生的书法作品和励志条幅,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学校餐厅被称作“意会堂”,因为大家一边吃饭,一边静听经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诚、敬、喜、行”的校训时时告诫师生们要“诚于己、诚于事、诚于人”“敬天而立、敬人而谦、敬事而信”“喜自承担、喜自成长、喜自奉献”“知行合一、克己慎行、砥身砺行”。

第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喜耀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活动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为辅。学校除了安排少量的传统文化学科课程,还开展了大量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比如元宵节煮汤圆活动、清明节纪念先烈活动、惊蛰日立志活动、端午节包粽子活动、中秋节灯笼上月性情剧、重阳节登高活动等。平时学生们经常举办古代经典故事表演活动,在假期举办国学营活动。学生每天在固定的早课时间诵读《大学》和《论语》这两部经典,同时学校也要求每一位教职工诵读四书五经,与学生同步学习。

喜耀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把握了正确的教育方向,选择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建立起了学习型组织,打造出了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唤醒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系广东省罗定喜耀粤西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孙昕

910045828@qq.com

猜你喜欢
性情法宝传统
学好数学需要掌握四大“法宝”
性情决定命运
性情决定命运
法宝
解决“面子”问题 “膜”力致胜法宝
魔笼换法宝
少年力斗传统
《芥舟学画编论山水》·避俗章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