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领先 绿色发展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

2016-09-10 07:22李乐成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力度经济带发展

李乐成

一、2015年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平稳向好,支点地位进一步提升

运行态势趋稳向好。湖北省采取坚决有力措施扩大有效投资、大力降低企业负担、着力稳定县域经济、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全省经济逐季回升,向好因素不断集聚。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9%,增速居全国第7位。主要指标增速均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经济发展提档进位。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550亿元,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00亿元。经济发展保持“弯道超越、逆势进位”态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分别由2010年全国第11位、第9位上升至第8位和第7位。人均GDP、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居中部首位。

重大支撑稳健有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二连增”。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连续20年保持全国第一。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9514.6亿元。用电、用工、用地等总体平稳。物价保持平稳。

(二)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协调发展力度加大

投资与消费趋于协调,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投资发挥“驾辕之马”作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产业支撑显著增强,发展底盘不断夯实。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汉十铁路、农网改造升级、天河机场三期等工程顺利实施。截至2015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204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1亿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060公里;武汉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126公里、在建里程195公里;全省发电总装机达到6353.5万千瓦。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技改等领域投资提速,房地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放缓。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9.3%。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汽车、住房等主流消费保持稳定,文化旅游、信息、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3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

二三产业协调拉动,创新驱动持续增强。持续推进“四六十”行动方案、“两计划一工程”、服务业“五个一百”、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加快六市一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五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综合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突出表现为“四升两降”: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43.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17%,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提升到2.45∶1,非公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到74.3%,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降到26.8%,重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至61%。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达到14家,新增2家。R&D经费支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565亿元(预计数)、4.3件,均位居中部首位。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多点支撑能力增强。一元多层次战略稳步推进,“一主两副”战略成效明显,武汉市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襄阳、宜昌两市经济总量均突破3300亿元,全省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城市达到10个。长江中游城市群跨省区合作步伐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到2.28倍。县域经济占比达到6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85%。

经济生态趋向协调,环境承载力增强。在全国率先出台秸秆禁烧等地方性法规,率先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地方立法试点,大力推进新《环境保护法》、《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实施。持续推进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19家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量、交易额均居全国首位。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全省22个专项、14个重大改革项目和200项年度改革任务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省级权责清单集中公布,62个部门精简权力事项1397项。投资项目联审平台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省市场主体达到412.8万户,企业类市场主体突破87万户。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增强。投资项目核准事项总数再减少16%,定价项目减少71.7%。发起设立“421”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政府引导基金。双向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落实,长江中游武汉航运中心、“645”深水航道整治、武汉新港等项目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全面启动,“汉新欧”、“鄂满俄”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武汉天河机场国际直航航线和国际旅客运量居中部首位。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达到241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向西开放力度加大。

(四)民生事业不断改善,共享发展取得新进展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5%以上。加大支持创业、促进企业稳岗、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政策支持力度。全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051元、11844元,城镇登记失业率2.64%。统筹城乡、多层次、广覆盖、水平不断提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连续第11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面降低失业、工伤、生育三项社保费率。五年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93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128万户。精准脱贫攻坚全面启动,“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全年完成脱贫人口128.1万人。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二、2016年经济工作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积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统筹推进“稳促调惠防”各项政策落实,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将重点统筹好四个关系:

(一)统筹好“稳”和“调”的关系

坚持远近结合,以调促稳,以稳保调,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将把稳增长作为紧要之务,全面落实发展主体责任,以非常举措稳投资、保工业,更大力度扩消费、增出口,确保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充分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绕不开、躲不过、必须攻克的关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总体部署上来,强化改革创新,狠抓五大任务落地落实,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为实现湖北“十三五”时期“率先、进位、升级、奠基”的战略目标打牢基础。

(二)统筹好“新”和“旧”的关系

统筹打造“双引擎”,一手抓传统动力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动能培育壮大,形成推动湖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合力。既要抓住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周期,推动创新创业、互联网+,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又要稳定和提升传统动力,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以供给创新引领消费升级,加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管理创新、人才培育力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三)统筹好“长”和“短”的关系

立足湖北省创新资源、人才、国企、军工等比较优势,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拉长全省市场发育不够、经济外向度偏低、绿色发展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等短板,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建设,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放大比较优势。

(四)统筹好“上”和“下”的关系

以精神区位和干事创业的士气“上行”应对经济“下行”,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竞进提质”、“1.5系数”要求,努力以湖北之进服务全国“稳中求进”的大局。坚决反对安于现状、不敢担当,以新常态为托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鼓励全省各地抢抓机遇,好中求快,提质增效发展。坚持先动手后伸手,积极主动作为,下好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先手棋”,抓好国家重大事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落地落实。

三、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更大力度稳定经济增长

牢牢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发展主体责任,着力营造“率先、进位、升级、奠基”的发展气场。对“十二五”发展成就进行总结宣传,对“十三五”规划加强解读,抓好“十三五”规划组织实施,推进“三个重大”落地落实,加强经济监测分析和运行调节,正确引导社会预期,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二)更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统筹谋划,应急谋远,精准发力,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逐项制定行动方案,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尽快明确相关工作责任分工,积极对接国家相关政策措施,抓紧开展省情大调研等基础工作,抓紧启动实施方案编制、项目谋划、配套改革、宣传发动等工作。加快研究制定财税、金融、价格、环保、土地、就业社保等配套政策。

(三)更大力度拓展内需新空间

发挥需求对供给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营造抓有效投资、抓消费升级的浓厚氛围。要立足开局抓开工、紧盯政策抓争取、对接需求抓谋划、聚焦瓶颈抓突破,确保投资持续健康平稳增长。近期将组织各地抓紧准备一批重大项目,一季度集中开工,通过政府主动作为,提振社会信心。特别是对提请国务院支持的13个重大项目,专班紧盯,确保顺利推进。

(四)更大力度推进创新驱动拓展新动力

以创新创业为重点,实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放大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等创新平台的经验模式,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形成创新扩散效应。近期要着力抓好 “双创”、“互联网+”、大数据等政策落实,加快建设国家储存器基地、第六代低温多晶硅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计划和千亿元产业培育提升工程,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五)更大力度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抓好“两圈两带一群”等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实施,争取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好高标准农田、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村流通体系和粮食安全工程等重点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人为核心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综合水平,稳步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力争全年转移农业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80万人到城镇落户。

(六)更大力度推行绿色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实行能源消耗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降碳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支持绿色清洁生产,重点实施燃煤机组综合能效提升等重大示范工程。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绿满荆楚”行动,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建设。

(七)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和完善审批制度改革。认真抓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落实。推进完善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平台、社会信用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经济大数据平台等建设。推进大数据开放应用等改革。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电力、价格、国企、金融等配套改革。发挥好顶层推动和群众首创两个积极性,加大先行先试力度。

(八)更大力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分类推进277个规划项目,抓好岸线优化,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和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统筹用好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争取国家批复武汉长江新区、成立长江银行。更大力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大通关、大通道、大平台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招商引资,深化跨省跨区跨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九)更大力度保障改善民生

积极做好就业和收入工作,完善政策和服务,确保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打好扶贫攻坚战,力争实现1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200个贫困村出列。完成12万户、3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按照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更加精准地做好补短板工作,提升共享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力度经济带发展
山西出台八类三十一条 政策措施支持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篇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数据排行榜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靠城市群带动
教师发展
《牧神午后》“力度对位”实例分析
中纪委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度
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