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
“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优化产业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部署,深入地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推进这项工作的关键,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制造业是构建产业新体系的主战场
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根基,是财富创造的来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规模总量和技术实力大幅度提升,制造业的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孕育着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但是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我们工业的增速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也十分紧迫,在创新能力、基础配套、供给结构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突出的是供需结构的错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还无法满足需求变化的升级,导致我国现实购买力在国内得不到有效的实现。一边是一些行业和产业的产能严重的过剩,一边是大量的设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还在依赖进口。既表现在生产领域,也表现在消费品领域,既有名包、名表、名牌的服饰,也有电饭煲、马桶盖、奶嘴、奶瓶等普通生活用品。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步入爬坡过槛,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关键还在于结构调整的进度和成效。在于实现新旧动力的顺利转换,从根本上讲,就是构建一个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制造业是构建产业新体系的主战场。“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围绕着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两化融合、结构优化、开放合作、人才为本五大原则,着力的构建新型的制造体系。既要强化基础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又要突出高端的引领在关系全局的重点领域力争实现突破。既要迎头赶上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浪潮,大力的发展智能制造,又要着力的补上数字化、信息化的欠帐,夯实智能转型的根基。在推进的过程当中重点从四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权力的稳定工业的增长。我们将围绕着补短板和传统行业的升级需求,实施一批重大的技术改造升级项目,运用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等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动能,加快修复现有的产业和企业的动力。围绕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围绕着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实施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内容的“三品”战略,深入的拓展工业品的内需市场,争取用三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减少无效和低端的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给,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第二,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我们把“中国制造2025”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核心抓手,正在抓紧编制与其配套的11个规划或者行动计划,谋划五来三到五年的工作,今年我们将启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包括建设若干国家级的制造业创新平台,新启动一批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项目和智能化的改造项目,集中支持解决一批零部件、关键工艺、材料等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实施一批关键的工艺绿色化改造项目,重大的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项目,我们还要在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高端装备领域加快重点产品和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第三,深入的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我们将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加快构筑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业的新基础,着力提升制造业创造创新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等支撑能力,培育制造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同时,依托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大中小企业、初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协同,建设制造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平台,促进形成精准、高效的供给体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速新经济的成长。
第四,打造有利于创新、促进升级的政策环境。核心是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放活市场的无形之手,我们将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围绕着制造业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出台一批实打实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实体经济企业的负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稳定的法治环境,促进各类企业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中国制造2025”蕴含巨大商业发展机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产业要发展壮大,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必由之路,构建产业的新体系,不是自成一套的体系,而是在打造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更加需要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企业之间进行良性的互动。在开放中增动能、添活力、创优势。“中国制造2025”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和发展机会,对各国企业家来讲,我认为当前可以着重把握好以下的机遇:
一是产业升级的机遇。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我们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都是高新技术和战略性的产业,也是未来我国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我们正建立和完善重大产业功成布局协作机制和制造强国产业基础大数据库,滚动的发布重点领域的技术路线图。绘制出全国重点产业发展的全景地图,这将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决策的参考。尽可能的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争取在产业升级大潮中收获事业和财富。
二是开放性创新的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无论是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出台的制造业国家战略,都把握了这一变革的特征,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将深化中外制造业的创新合作,积极的推动开放式创新、协作式创新,发挥好企业、协会、政府三个方面的作用,加强与相关国家制造业战略的对接与务实合作,扩大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合作范围,争取在标准的制定、技术研发、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出一批合作的项目,共同来推动新工业革命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群,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福祉。
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两年多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对当前我国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强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引领着中国制造更加开放,催生出多层次、多渠道的深度合作格局。“中国制造2025”重点产业的国际化布局,以更好的融入全球产业的分工体系。我们将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深化制造业国际合作的重点,进一步的鼓励和引导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去投资兴业,支持建立当地的产业体系。“一花不是春,百花春满园”,中国与发达国家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空间很为广阔,通过构建多方协作的平台,中国制造的性价比能够插上高精尖的翅膀,完全可以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好第三方的市场,实现多方之间的互利共盈。
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的格局正处在加速调整和变革之中,构建产业新体系是寻找产业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我们真诚希望与国内外各界开展广泛的交流,扩大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共同为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为作者2016年3月20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