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评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早期传播

2016-09-10 07:22蒋玮玮
党史文苑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贡献

蒋玮玮

[摘 要] 《每周评论》是中国国内较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刊物,它抨击了反动军阀的黑暗统治,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刊物在报道世界革命动态的同时,还积极关注国内劳动界现状,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现实。《每周评论》作为宣传媒介,引导了许多同类刊物的发展;作为小型政治刊物,启发了劳工阶级觉悟,鼓舞和指导了工人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

[关键词] 每周评论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贡献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号角,鼓舞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随着世界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国内革命形势日益迫近,急需一种小型的政治刊物。与《新青年》等发表长篇论著的刊物互相配合,在群众中展开宣传教育工作,《每周评论》应运而生。从1918年12月22日创刊到1919年8月31日被迫终刊,《每周评论》共发行了36期,刊登了不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处于迷茫中的中国人提供了指引,是青年“无限欢喜”的“明灯”。

一、《每周评论》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

撇去资产阶级右翼的恶意攻击,《每周评论》从整体上来看,对帝国主义侵略、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军阀口诛笔伐,对俄国十月革命、欧洲各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赞赏有加。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1]作为创刊宗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俨然是该刊的政治导向。

(一)坚持政治导向,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公开在《每周评论》等报刊上撰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阶级竞争与互助》等文章中,李大钊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指明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1.唯物史观。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两个要点:其一,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的基础。“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2]“人类的生产方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人类的社会关系又随着人类生产方法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的精神的文化更随着人类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3]其二,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组织固然可以说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到了生产力非常发展的时候,与现存的社会组织不相应,最后的阶级争斗,就成了改造社会消泯阶级的最后手段。”[3]李大钊向读者们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2.政治经济学说。李大钊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首位一贯的根据那‘在今日社会组织下的资本阶级与工人阶级,被放在不得不仇视、不得不冲突的关系上’的思想立论”[4]。他着重阐述了“剩余劳工”和“资本集中”,剖析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原始社会,经济上的技术不很发达,一个人的劳动,只能自给,并无余裕。后来技术日精,经济上发展日进,一人的劳动渐有余裕。这个余裕,就是剩余劳工。”[3]在阐述“资本集中”时,他还运用“Trusts”和“Cartels”的组织作为佐证,说他们“把资本都集中于一处,聚集在少数人的手中。于是产业界的权威,遂为少数资本家所垄断”[5]。持有生产手段的乘机夺取剩余劳工,加之资本的垄断,最终会造成阶级对立。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到后来必定反过来消灭资本主义。“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6]

3.阶级斗争说。马克思主义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7]p31。“所谓阶级,就是指经济上利害相反的阶级……一阶级运动改造,一阶级反对改造,遂以造成阶级竞争的形势。”[3]而关于实际运动的手段,马克思主义是“主张除了诉于最后的阶级竞争,没有第二个再好的办法了”[8]。“社会组织的改造,必须假手于其社会内的多数人。而为改造运动的基础势力,又必发源于在现在的社会组织下立于不利地位的阶级。”[3]在中国,工人、农民是占绝对多数的,他们处于劣势,受资本家、地主掠夺和压迫,是运动改造的基础势力。因而,李大钊号召“劳工阶级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总同盟罢工,就是他们的武器”[8]。《每周评论》鼓舞中国人民为自己的彻底解放而斗争。

(二)关注国内外时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针砭时弊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没有意义”[9]p292。在了解、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先进的《每周评论》作者群自觉将它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剖析社会现象。

1.揭露和批判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阴谋,宣传反帝反封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如何认识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是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先进的《每周评论》作者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阴暗嘴脸,揭示了他们的侵略和压迫本质。

陈独秀指出,欧战后东洋民族“对外的觉悟和要求是人类平等主义,是要欧美人抛弃从来歧视颜色人种的偏见;对内的觉悟和要求是抛弃军国主义,不许军阀把持政权”[10]。尽管此时陈独秀还没能完全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但他揭露了“军阀的亲善是假亲善,是破坏和平的”,踏出了反对军阀专制的第一步。李大钊也以犀利的言辞指出:“秘密外交是他们作鬼的契约,常备兵是他们作鬼的保障。他们总是戴着一副鬼脸,你猜我忌的阴谋怎么吞并、虐待那些小的民族。虽然也曾组织过什么平和会议,什么仲裁裁判,但在那里边,仍旧去规定些杀人灭国的事情。”[8]李大钊号召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团结起来,积极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2.重视国内劳工现状,启示工人通过罢工等形式维权。刊物还很重视中国国内劳工问题,专设《国内劳动现状》栏目,报道国内劳工现状。刊物先后报道了北京、唐山、上海等地的工人状况,涉及煤矿工人、人力车夫、理发师等多个行业。通过文字,真实地展现了底层工人的劳动状况。作者主张工人成立团体,加强团结,进行自觉的有组织的罢工。此种看法,不仅体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勇于在理论上进行探索,而且已注意到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他们的这种启蒙性宣传,对于中国工人阶级实现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化,是必不可少的。

3.报道世界革命高潮和工人运动,讴歌劳农专政。在关注国内劳动界的同时,《每周评论》还积极报道世界革命运动,尤其在1919年2月以后,对于世界革命高潮和工人运动的报道更是不绝如缕。《每周评论》第11期报道了“巴哇利亚的革命”。第13、14期报道了东方民族解放运动,介绍了朝鲜独立、汉城工人罢工、商店歇业的动态,第16、17期连续报道了匈牙利革命的情形以及新政府的状况,其中说道,“从俄国革命以后,发生了一个布尔扎维克主义,欧洲各国惊慌得不得了,深恐这种布尔扎维克主义传到他们国里来”[11]。第18期又以《各国劳农界的势力》为标题,综合报道了“俄国劳农政府的组织”“匈牙利新政府中劳农的势力”“巴利维亚劳农政府的宣言”,指出“自俄国布尔扎维克主义战胜之后,欧洲劳农两界,忽发最大的觉悟,人人出力和资本家决斗。他们的势力,已经征服了好几国”。文中还指出,“俄、匈、德、巴(巴利维亚)等国劳农一个个都出来组织新政府,实行他们社会共产主义”[12]。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欧洲掀起革命浪潮,世界革命运动随之高潮迭起,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现在和从今以后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的革命,这种革命有世界的性质,将来的中国,自然也是不能免的”,“这种革命,一定要是从劳农阶级起的”[13]。正如李大钊所说:“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14]世界革命运动报道激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悟,他们开始重视理论的力量,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思国情,主张用革命手段改造社会的思想逐步萌芽和成熟。

二、《每周评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贡献

一纸文字,胜过十万毛瑟枪。作为大众传媒,《每周评论》每周发行,信息传播快,实效性较强,且发行量大,读者面广,宜于阅读和保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推动进步报刊的涌现和成长,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

《每周评论》出版后,带动和影响了一批进步报刊的创办和成长,例如《星期评论》《湘江评论》《星期日》等等,它们在精神上和形式上都与《每周评论》很是相似,因而《每周评论》给予这些刊物兄弟般的评价[15]。当时,上海的《星期评论》与北京的《每周评论》、湖南《湘江评论》齐名,“以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特别是世界和中国的劳动运动获得了盛名,在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中起过很大的影响”[16]p162。而湖南的《湘江评论》在毛泽东的主持下,成为当时宣传反帝反封建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阵地,许多人认为它“眼光远大”,“魄力充足”,“议论精湛”,“内容完备”,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刻”的刊物之一。正如李大钊欢迎陈独秀出狱诗中说的:“你今出狱了……却不见了你和我们手创的报纸!可是你不必感慨,不必叹息,我们现在有了很多的化身,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17]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渠道,许多爱国青年正是在这些刊物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二)促进五四运动的开展,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8]p1471五四运动期间,《每周评论》如实、详细报道了五四当天下午学生运动的情况、学生喊的口号、游行路线、沿街群众对学生运动的反映、巡警宪兵游击队批捕学生的经过等等;揭露了反动政府的镇压行为,披露了反动政府限制爱国人士爱国活动、控制不利于其统治的言论的卑劣行径;及时总结了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号召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对付当前的主要敌人。为了赢得斗争的胜利,《每周评论》郑重地告诫人们要加强团结。为了对付共同敌人,即使革命队伍内部立场观点暂时不一致,也要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我们抱暂时同一目的的人,不要管以前的事,不要问以后的果。现在要努力合作,既然看破卖国贼的奸计,更要努力合作[19]。《每周评论》时刻关注五四动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具体的社会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每周评论》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每周评论》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先进知识分子中间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帮助进步青年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J].每周评论,1918(1).

[2]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J].每周评论,1919(35).

[3]李大钊.阶级竞争和互助[J].每周评论,1919(29).

[4]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J].新青年,1919(5).

[5]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J].新青年,1919(6).

[6]蔡元培.劳工神圣[J].每周评论,1918(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李大钊.新纪元[J].每周评论,1919(3).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陈独秀.欧战后东洋民族之觉悟及要求[J].每周评论,1918(2).

[11]匈牙利的情形[J].每周评论,1919(16).

[12]各国劳农界的势力[J].每周评论,1919(18).

[13]一湖.中国士大夫阶级的罪恶[J].每周评论,1919(20).

[14]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J].新青年,1918(5).

[15]欢迎我们的兄弟[J].每周评论,1919(28).

[16]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1集)(上)[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17]李大钊.欢迎独秀出狱[J].新青年,1919(6).

[1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亿万.实事杂感[J].每周评论,1919(21).

责任编辑/陈 洪

猜你喜欢
贡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十一届(2015)中国直销风云榜 贡献榜
俞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