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玲
[摘 要] 虚无主义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信仰危机,必须寻求加以克服的根本途径。从《共产党宣言》视角来看,虚无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人们以利己主义为指导,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崇拜取代了对崇高价值的崇拜,从而导致意义、价值世界的没落。《共产党宣言》中列举的几种“社会主义”对于解决随资本主义文明而来的虚无主义是无力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途径。换言之,唯有破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从根本上终结虚无主义。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虚无主义 共产主义
现代性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虚无主义“成了现代性批判的一个核心与根本,成了我们无法回避却也无法彻底解决的心病”[1]p27。作为马歇尔·伯曼(MarshallBerman)眼中“第一件伟大的现代主义艺术品”[2]p132——《共产党宣言》,对现代性问题的认识和批判尤为深刻。从《共产党宣言》视角理解虚无主义,不仅能够认清虚无主义产生的深刻根源,而且能为虚无主义的克服提供现实途径。
一、《共产党宣言》视阈中的虚无主义之内涵
虚无主义源于拉丁文“nihil”,通常是指对所有事物、对象的彻底否定。“一般而论,从哲学上理解虚无主义,哲学家们主要是从存在与价值这两个基本视角展开分析和考察。从价值论层面来看,尼采的主张最具代表性。”[3]p57因此,通过对比尼采和《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视阈中的虚无主义内涵,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虚无主义认识的深刻性。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首先,“积极的虚无主义”是指精神权力的提高,而“消极的虚无主义”是指精神权力的下降和没落[4]p280。其中尼采更肯定“积极的虚无主义”。它作为强力的象征,以“重估一切价值”为目标,通过否定以往的所有价值规定,致力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消极的虚无主义”可言简意赅地表达为“上帝死了”。“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4]p280所谓“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指的是柏拉图的超感性世界和基督教的彼岸世界及其所代表的价值体系的瓦解和崩塌。否定超感性世界和彼岸世界及其所代表的价值体系,意味着它们不再是价值追求,其所代表的种种崇高、目标、理想和规范等也随之虚无化了。由此可见,尼采是在形而上学的语境中探讨虚无主义的。
与此相反,马克思跳出形而上学的语境,通过刻画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来揭示虚无主义的内涵。即便马克思没有在《宣言》中开宗明义地高谈阔论虚无主义,我们仍然可以从《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描绘中看到虚无主义的生长。其特征之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物质领域中的变革性力量。“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5]p403资产阶级通过不断否定以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并从中获取利益。利益的获得转化为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积累帮助实现再生产的扩大,从而实现资本的循环增长。在利己主义的驱动下,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出来的商品等永无固化的形态,而是在资产阶级对资本积累和资本增值的疯狂追求中流变。其特征之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拜物教。拜物教虽然在《宣言》中只是初见端倪,但马克思后期的著作中则有较为详细的论述。马克思分析了资本逻辑下三种拜物教形式: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就商品拜物教而言,人的尊严、价值等规定都和商品直接相关,物取代了崇高价值成为人的追求。就货币拜物教而言,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具有让人占有一切的真正能力。“货币的量越来越成为货币的唯一强有力的属性;正像货币把任何存在物都归结为它的抽象一样,货币也在它自己的运动中把自身归结为量的存在物。无度和无节制成了货币的真正尺度。”[6]p120就资本拜物教而言,货币需要转化为资本,通过资本增值,以实现货币量的增加。三种拜物教形式相互伴生,遮蔽了商品、货币和资本背后的人的关系、社会的关系。其特征之三是一切传统和权威遭到否定,神圣性和价值性体系被瓦解。正如马克思在《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样:“田园诗般的关系”被“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所取代,“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都“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甚至连“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也被资产阶级狠心撕毁。人与人的来往中再也看不到纯粹的崇高的非物质性的关系,仅剩下物与物之间的联结了。“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5]p403
马克思通过刻画现代社会的特征以揭示虚无主义内涵。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求的是对过去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否定以提高生产效率,获取利益并形成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商品、货币、资本成为每个人的至高追求。人们不再受制于传统和权威,正如马克思在《宣言》中所指出,资产阶级所到之处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被破坏了,束缚人们的天然尊长的封建羁绊也被无情地斩断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和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资本主義通过不断地生产以刺激消费,看似极大地丰富了人的世界,但其本质上是“物的世界、外在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内在世界”反而变得愈加贫乏。拜物教的形成使得人们看不到物的关系背后的人的关系,对物质财富的崇拜和追求取代了对意义世界、价值世界的推崇和追求。神圣的、崇高的价值体系在这个日益壮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不断地被蔑视、否定和瓦解。“世俗价值在以前崇高价值面前取得的同等并列地位,使得认同和屈从它的人们再也没有了低人一等的卑贱感,其正当性的获得和强化甚至使得滞留于这一层面的人们具有了嘲笑、讥讽崇高价值的底气和氛围。”[7]p52
总言之,虚无主义内涵是马克思于《宣言》中通过刻画时代特征展现出来的,是指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人们以利己主义为指导,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崇拜取代了对崇高价值的崇拜,从而导致意义、价值世界的没落。虽然该内涵和尼采颇有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认识虚无主义的基础不同——马克思是从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分析虚无主义,而尼采仅仅是停留在形而上学语境分析和批判虚无主义——因此,当我们谈及克服虚无主义途径的时候,马克思的途径显然比尼采的更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二、几种“社会主义”对虚无主义的无力克服
从《宣言》视阈中探究虚无主义的内涵,是为了从中找到克服虚无主义的有效途径。然而《宣言》中提及的几种“社会主义”无法真正克服虚无主义。因为虚无主义存在的现实土壤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带来的拜物教。“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不能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因而也无法真正克服虚无主义。
首先,“反动的社会主义”,其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其中,封建的社会主义以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为外衣,掩盖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进而拒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处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小资产阶级提出的“社会主义”透彻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矛盾,但他们用以解决矛盾的方式是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完全不理会法国社会主义文献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翻译”甚至“阉割”了法国社会主义文献,从而产生了“卑鄙龌龊的、令人萎靡的文献”。“反动的社会主义”无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么想开历史的倒車,要么思辨于哲学幻想之中。这导致其无法从现实的条件出发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包括虚无主义在内的“恶果”。
其次,“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中尝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甜头同时又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病的一部分人所提出。他们天真地以为可以无视进入现代社会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无视“社会革命化和瓦解的因素”,无视无产阶级的出现和存在。殊不知,这些都是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相伴生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当时还不甚明显的精神危机发展至今,虚无主义作为“革命化”和“瓦解”人们精神世界的因素,其危险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不付出代价却想拥有甜美的果实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还坚持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虚无主义将继续生长。
再次,“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学说力图通过发明一些社会计划来改善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从而实现和平改造社会的理想。但事实证明,“阶级斗争越发展和越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5]p432-433。这种“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5]p431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堕落到“卖弄学问”的地步。这种社会主义只不过是资产阶级中一部分人的慈善行为,不可能在现实中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也谈不上克服虚无主义。
《宣言》并不止步于否定这些无力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几种“社会主义”,而是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更有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的途径,即共产主义运动。因为“《宣言》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它消除了以往一切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中所具有的唯心主义的虚构和空想的成分”[8]p370,并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消灭虚无主义存在的物质基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对虚无主义的克服。
三、共产主义:克服虚无主义的现实运动
伯曼说:“对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虚无主义力量,马克思的理解要比尼采深刻得多。”[1]p144马克思的深刻之处体现于对虚无主义产生根源的分析以及克服途径的提出上。尼采虽然是个具有代表性的虚无主义者,但他对虚无主义的认识只停留于西方形而上学的语境当中。他所认识到的虚无主义是柏拉图的超感性世界和基督教的彼岸世界消逝后带来的人们精神和价值世界的丧失。尼采的“消极的虚无主义”看到的只是精神世界坍塌这个结果,却没看到造成这个结果的现实根源。“积极的虚无主义”作为“强力的象征”,肩负着粉碎以往所有最高的价值规定,以及创生出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的责任。它是尼采用以克服虚无主义的办法。但全新的价值体系以什么作为自身的基础,又要如何创造呢?对此,尼采的“超人”并不能使人信服。
然而马克思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能看到尼采看不到的深刻根源和克服途径。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9]p2因此,虚无主义产生的深刻根源要在人的物质生活中寻找。上文已然分析了虚无主义产生的深刻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逻辑中虚无主义苗头正是源自近代主体性哲学。正是由于商品、物的主体性规定,也就是物依赖于人的性质,才使得奠基于主体性根基之上的‘物’在普遍化的征途上扫除一切神圣性的东西,把一切存在物都变成一种隶属于人或者人占有的物品。”[10]p38资本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商品拜物教使人们越来越确信自身作为主体的力量,上帝所代表的超感性世界的神圣性在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疯狂追求中逐渐被消解,意义和价值对人们来说不再崇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越发展的情况下,虚无主义在现代主要表现为“物”对“一切神圣性的东西”的大清扫,“物”成了拜物教的信徒们毕生追求的目标。消费者以“物”标榜自己的财富、身份、地位等等,生产者则通过不断地生产琳琅满目的商品满足消费者以获取利益。不管对消费者还是对生产者来说,“物”才是最神圣和崇高的,除此之外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最终,“拜物教导致的后果在于,人的高贵的理想和追求平面化、世俗化和物欲化,人成为失去否定性思维能力的单向度的人”[11]p38。
既然虚无主义产生的现实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要从根本上克服虚无主义就必须遏制资本逻辑,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此,《宣言》不仅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明了现实道路。首先,《宣言》为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就是为虚无主义的克服提供了理论基础。《宣言》在唯物史观立场上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分析了资本主义只能是一种历史性的暂时性的存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p40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文明,为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大量的问题也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来。阶级分化和斗争的出现,异化的出现,包括拜物教在内的精神危机的出现等,都是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伴生的后果,同时也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障碍。尤其是阶级的分化和斗争使得资产阶级自己将自己推入深渊。就如马克思在《宣言》中指出的,无产阶级是“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它以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阶级社会为自己的使命。“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5]p413由于虚无主义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土壤当中,《宣言》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消亡的命运,使得在现实中克服虚无主义具备理论上的可能性。
理论要成为现实必须通过实践。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实践就是共产主义运动。因此,克服虚无主义的现实途径即是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5]p166共产主义运动现有的前提条件,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积累下来的物质基础以及它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能克服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共产主义运动在现实中的可能性就是克服虚无主义在现实中的可能性。正如刘森林教授指出的:“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力客观地为虚无主义的超越奠定了物质基础。”[7]p203因此,不管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宣言》都为虚无主义的克服提供了支持。通过不断地推进共产主义运动,才能够逐渐改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产生的人对物的依赖状态,遏制人对物的崇拜,让人们的精神有所栖息。
综上所述,尼采延续着柏拉图哲学中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的二分,基督教哲学中世俗世界和彼岸世界的二分,并在这二分中认识虚无主义。尼采提出的“积极虚无主义”企圖用“超人”在超验世界重建价值体系,殊不知这仍然是停留在形而上学的层面解决虚无主义的问题。马克思比尼采更为深刻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物质生活,以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指明产生虚无主义的现实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拜物教,而克服虚无主义的现实途径就是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党宣言》一向被视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宣战的檄文,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恶果,提出了无产阶级起身战斗的必要性。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信仰危机,《共产党宣言》无疑为克服虚无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现实的途径。这正是《共产党宣言》所呈现给我们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刘森林.为什么要关注虚无主义问题[J].现代哲学,2013(1).
[3]唐忠宝,候才.走出虚无主义:马克思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5).
[4][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刘森林.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8]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刘森林.资本与虚无: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塑造与超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11]张有奎.物、意义与虚无:从马克思的视角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
责任编辑/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