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艺术技巧管窥

2016-09-10 07:22项昉初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苏子赤壁赋苏轼

项昉初

内容摘要: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谪黄州,过着一生中最为困顿的生活。正是这种残酷的政治斗争和艰难的生活处境成全了苏轼,成全了文学史上伟大的篇章《赤壁赋》。《赤壁赋》的非凡之处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艺术技巧的角度略陈管见。

关键词:《赤壁赋》 艺术技巧

苏轼《赤壁赋》的非凡之处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艺术技巧的角度略陈管见。

一.画中有乐,乐中有画

月夜下的赤壁,物静人稀,一切物象沉浸在水墨画般的宁谧境界之中,比起“夜静春山空”的听觉效果还要强烈,这是作者在画面中通过突出音乐和声音的意象来运思的结果。《赤壁赋》中的听觉意象占很大比重,其运行轨迹是:苏子与客月夜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接着“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然后“吹洞箫”的音乐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清风的吹拂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向相反的方向漫散开来;接下来是客与苏子的对话,使两种对立的情绪——“托遗响于悲风”与“清风、明月所共适”趋于统一。在这幅本来宁谧清淡的图画中,却因有了歌声、吟诵声、洞箫声、对话声、扣舷声、饮酒谈笑声,月夜寂静的赤壁也就充满了生机,同时,以上各种声音的交响本身就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从诗人情感变化的轨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其喜与悲是相交织的,并且是通过画面(喜)与音乐(悲)相交织而体现出来的:苏子与客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面游玩,仿佛享受到了“羽化而登仙”的无穷乐趣;当听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时,“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由乐生悲;接着苏子与客由眼前所见之美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转入到了有关宇宙与人生的论辩之中,由思索走向领悟;最后二人心中的忧患烟消云散,犹如“东方之既白”,由悟生乐。

全篇以“乐”为主调,以“悲”为变调,不仅运用了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功能,更创造了“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神奇艺术境界。这相对于作者评价唐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大胆的艺术创新。

二.儒道互补,一张一弛

季羡林先生从哲学的角度将中国文化划分为知和行两个范畴。一方面是认识、理解、欣赏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方面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知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而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道家思想。由此考察《赤壁赋》,可以窥见其具有熔铸儒道思想于一炉的审美特征。

儒家思想是立身之根本,其思维重点是强调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注重道德的自律,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贬谪黄州,过着被管制的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意志消沉,而仍然“奋厉有当世志”,仍然高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楚辞·九章》有《思美人》篇,王逸《章句》云:“言己思念其君。”此时此刻,苏轼仿佛在苦苦地追寻:道路悠远啊,盼望见到天那边的美人!接着,作者由所处的地理位置联想到曾“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成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将自己与当年豪情满怀的曹孟德相比,不是很惭愧吗?但是作者并没有陷入失落的困境之中,而是借助道家思想这一有力武器使自己超脱:“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于是,心中的忧愁化为了乌有,从而获取了“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享受到了对宇宙的全新认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可见,“儒道互补、一张一弛”是苏轼黄州困顿时期的一种生活方式,它突破了精神的“围城”,完成了东坡居士形象的自我塑造,也为后世提供了在逆境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行途径。同前代作家相比,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创新,更是人生态度的超绝。

三.以无为有,以曲作直

宋人罗大经曾说:“《庄子》之文,以无为有;《战国策》之文,以曲作直。东坡平生熟此二书,故其为文,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俊辨痛快,无复滞碍。”(《鹤林玉露》)此言甚是。

作者为了表现主题思想,杜撰一个“客”来与“主”辩论,通过“抑客伸主”的手法来阐明其主旨。其实质是借此展示自己内心苦闷忧患的一面,又用自己驳倒“客人”的一番议论和“客人”被说服后破颜解愁的一番举动,来展示自己内心“达观”战胜“悲观”的思想历程。有人从“实”的方面去考证,认为此“客”为杨世昌、李委或某某;也有人仅从“虚”的方面去思考,认为此“客”是虚设的一个表达情怀的对话载体。其实这两种理解皆似片面。苏轼在这里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真正地做到了有机统一,虚虚实实,若有若无。这就是“以无为有”的妙法。我们知道,人的心态以及心路历程是极为抽象和曲折的,而赋文的长处原本在于铺陈叙事,但到了苏轼的手中,却在此文体中引进了行云流水的散文笔法和优美如画的诗歌意境,把那类似于哲学上“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波折,写得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这又是“以曲作直”的妙法。他不是端起架子直陈己见,而是虚拟或借用某客同主人辩论,通过驳倒客人言论、肯定主人见解的方式来达到曲尽其意的目的。这种“以无为有、以曲作直”的艺术手法巧妙绝伦。

纵观全文,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运用的艺术技巧,实则是对赋体文的一种“改造”,使得“赋”拥有新的表现手法和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从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湖北麻城实验高中)

猜你喜欢
苏子赤壁赋苏轼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The influence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droplets on the ion flow fiel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y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我爱你,祖国
苏轼吟诗赴宴
我的房间
苏东坡《前赤壁赋》
我被克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