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孤儿情结在《伊豆的舞女》中的体现

2016-09-10 07:22张梦杨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伊豆舞女雪国

内容摘要:川端康成日本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创作理念由全盘西化转为继承传统,最终在东方传统美的现代探索中确立了自己的文学方位。他作品的精髓曾被散文大家刘白羽先生概括为:“川端创造了具有日本美,东方美的艺术。”《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坛横空出世的标志性作品,这部作品创作于川端康成的青年时期,讲述了男主人公在旅途中与同行舞女的暧昧过程,整部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的是川端康成作为一个孤儿的内心郁结以及在此种心理的影响下的行为体现。

关健词:身世及经历 孤儿心理 人道主义精神

一.川端康成家庭环境及成长经历

1.家庭环境

川端康成189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父亲荣吉是一位医生,母亲阿玄本是川端康成的伯母,在荣吉长兄恒太郎逝世后便嫁给荣吉。川端康成因早产的缘故身体孱弱,身体上的虚弱并没有成为他生活的最大阻碍,父母的相继离世以及祖母和姐姐的离开对川端康成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

2.亲人离世

川端康成的父亲荣吉患有肺结核病,母亲因长年照顾父亲也染上该病,分别于于川端康成两岁和三岁离世。祖父三八郎承受着丧失亲人的悲痛接回孙子和孙女,将姐姐芳子寄养在姨父家中。极少与外界接触的川端康成直到上小学前,他“除了祖父母之外,简直就不知道还存在着一个人世间”。i祖父强大的内心防线在姐姐芳子去世后彻底溃败,祖孙二人的生活长期保持着“相对无言”的状态。他说过,“姐姐的死,我也只有通过祖父的悲伤才感受到,祖父对姐姐的死十分哀伤,也硬逼着我哀伤。我搜索枯肠,也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感情,寄托在什么东西上才能表达我的悲痛。只是老弱的祖父悲恸欲绝,他的形象刺痛了我的心。”ii由此可见,祖父虽解决了川端康成的基本生活问题,但他长期的抑郁状态促使川端康成形成了异于常人的“淡紫色”性格和忧郁的文人气质。川端康成的孤僻与深刻的自省意识也是受祖父的影响,他喜欢一个人坐在山头发呆,每觉心中伤痛略有削减时,就会想起祖父冰冷凄凉的面庞,这不断提醒他不能留祖父一人在悲伤情绪中,十五岁那年川端康成沦为了孤儿。

3.婚恋过程

川端康成一生邂逅了四个叫“千代”的女子,第一个“千代”是债主的女儿,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川端康成错把千代给予他的帮助视为了爱情,两人之间的联系因债务偿还结束而终结,在伊豆岛散心的过程中偶遇第二个“千代”——巡回演出艺人团队中的一名舞女,“他看到了她,他的眼睛再也无法从她的身上移开,她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美艳,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间都充满了诱惑力。”iii,含蓄但又期望两个人获得较多的相处时间是川端当时的状态,第一个“千代”带给他的伤痛尚未治愈,面对第二个“千代”时,这一种淡淡的情愫又让他产生了一种悲观的宿命观。第三个“千代”为酒馆的女侍,一段时间内成她为川端康成情感上的寄托,但第三个“千代”是一个即将做他人妻的女子,连环的打击和伤害让他在遇到第四个“千代”时,就迅速发展成为结婚对象,但两人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分手。

回顾其坎坷曲折的婚恋历程,频遭打击的川端康成虽然坚持下来,最终收获了一段稳定的爱情和一个完满的家庭,但是,他的身上彰显不出历经磨难之后的韧劲,感情上的伤害带给他的是无奈叹息与极度自卑。

二.《伊豆的舞女》中的孤儿心理及体现

1.弃子心理

“我们都是上帝之子,每一个降生就像是被上帝抛下,因为我们是上帝之子,所以抛弃在前,拯救在后。”这是摘自川端康成《雪国》中的语句。他把人生的起点视为上帝的抛弃而不是常人眼中的给予和馈赠,这足以证明在川端康成的心中“被遗弃”是一件看似残忍却极为正常的现象,因为他的命运就是从“抛弃”开始,“孤儿”的孤独与自卑就是在反复的遗弃中积淀形成并渗透进生活当中,川端康成作为一名弃子,看到孤儿会产生同情心和同理心,因此,在《伊豆的舞女》中艺人团队的总领和他的妻子匆匆赶路的原因是要到下田为夭折的宝宝过四十九天,这样的情节设置与川端康成的经历是紧密联系的,在他看来,虽然自己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但是他生命的起点与文中夭折的孩子并没有区别,或者说他的命运甚至比夭折的孩子更加凄惨。在《伊豆的舞女》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家在东京什么地方?”“不,我在学校住宿”“令尊健在吧?”……iv两个有关家庭的问题,小说主人公的回复干脆利落,面对问自己父亲在否的问题更是选择了逃避。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只能说创作该部作品时的川端康成已经从心理上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孤儿的事实,但缺乏向外界揭露伤疤的勇气。

2.渴望肯定与被爱

“我听见舞女说:是个好人。是啊,是个好人的样子。真是个好人啊,好人就是好人嘛。”“连我本人也朴实地感觉到自己是个好人。我已经二十岁了,再三严格自省,自已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v主人公能从舞女们的低声谈论中搜索出赞赏他的词汇,证明他极度渴望得到他人肯定,普通的的夸奖却激起主人公心中的涟漪,正是因为这句“是个好人”,才让主人公直面自己内心扭曲的根源——孤儿。这一段的描写,是川端康成内心的真实写照,二十几岁的他在无限循环的自省中成长,有时自己都无法忍受自身令人窒息的忧郁,简单的“是个好人”就能唤醒他沉睡已久的心灵。

至亲至爱的离世带给川端康成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切肤之痛,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幼时爱的缺失会留下心理阴影导致一种“泛爱”感情的产生。“我就近与舞女相对而坐,慌张地从衣袖里掏出一根香烟。”vi“就近”与“慌张”两个词可以充分展现男主人公在见到舞女之后内心的激动和不自然,同行途中,男主人公确定舞女对他的感情后,两人之间的独处就变得微妙且洋溢着浪漫气息,脉眿温情则通过川端康成的笔触展现出来,对舞女容貌的描写,着重刻画舞女“亮晶晶”与“又大又黑”的眼睛,虽然用词较为简单直白,没有反复的雕琢可细腻的描写,却传递出发自内心的真诚爱恋。“舞女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索性弯着身子给我掸去身上的尘土,然后将撩起的衣服下摆放下,对站着直喘粗气的我说:请坐。”vii。细节中流露出舞女对“我”的照顾和爱意,只有被“爱”包围时的川端才能忽略自己的孤儿身份,不顾一切的追逐爱并享受被爱,即使最终是以“直到船儿远去,舞女才开始挥舞她手中白色的东西。”川端康成享受了爱的过程。

三.孤儿气质影响下形成的人道主义精神

1.“一视同仁“的创作理念

埃里希·弗洛姆和亚当·瑟夫两位哲学家关于人道主义有其不同的看法,但二者都强调人作为一个存在个体,应当受到自己的同类—他人的尊重(因为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再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去帮助别人,“在实践中创造适合于人的幸福的最优条件”。viii艺妓是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川端康成笔下的她们善良热情,敢爱敢恨,不是世人眼的中轻浮女子。川端康成通过与她们的接触挖掘到她们身上人性光辉的部分。《伊豆的舞女》中,男主人公询问老太婆今晚艺人团队的落脚地时,老太婆只是冷淡地说了一句:“那种人谁会知道住在哪儿,哪儿有客人,就住在哪儿呗?”ix老太婆话中夹杂的轻蔑和不屑,对于“我”来说是那么刺耳,“我”决定不再此地做过多的停留,加快脚步追上艺人团队。随后,与四十岁的女人聊到自己的家乡和学校,朴实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视同仁”的理念不仅让川端康成拥有了大量文学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将“东方人”身上的“谦逊随和“之美带进世界文坛。

2.悲悯情怀

小说中的我在前往伊豆的旅途中曾在一个茶馆中休息,负责茶馆的老太婆的老伴给男主人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浑身青肿,活像个溺死的人。他那两只瞳孔都黄浊的、像是腐烂的眼睛,倦怠地朝我这边瞧着。”听完有关老先生的故事,小说中的“我”竟无言以对,作者在此处设置一个年老体弱,疾病缠身的男子,带有川端康成祖父的影子,年幼时的川端康成面对郁郁寡欢的祖父,只是无奈而已,作品中,男主人公慷慨地将一部分钱留给茶馆的老太婆,希望老大爷在严寒中注意保暖。面对社会上的贫苦人民,川端康成展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悲悯情怀,经历过苦难的人深知苦难带来的巨大伤害,儿时的体验让川端康成面对任何悲惨的命运个体时,都会流露出极强的怜悯之情。

3.传递出永恒的价值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它探讨的是永恒的人性与普遍的价值”,川端康成作为诸多东方文学创作者中的一员,他用自己的笔尖创造了一个“生命范式”——朴实与凝练。川端康成的凝练的笔法体现在在描写人物的感情,简单的对话却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所以才会使读者发现人性中纯真质朴的东西。荣吉与“我”的对话体现了一个男子对家庭承担的责任,舞女与“我”的交谈与相处,展现了女子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女性自身温婉细腻的性别特征,小说中的“我”作为一个大学预科学生,经过这次短暂的旅行体验了爱情的神奇力量,直面了人性中最基本的诉求,带着一颗向善的心灵给他人送去了温暖。

四.结语

川端康成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文学创作:“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x由此可知,“孤儿”的身份对其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也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才让川端康成的作品笼罩着“悲哀美”的色彩。“无言的死,是无尽的话”是川端康成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思考与追忆,我没有权利选择怎样生,但我有权利选择怎样死,他的离世时文坛的巨大损失,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因为,一个好的作家会通过返回自己的内心的方式来探索普遍人性,直面自己内心这个复杂的“场域”,通过其作品向人们传达一种信念。

注 释

i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青岛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

ii张恩辉:《川端康成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iii张恩辉:《川端康成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页。

iv川端康成:《雪国·古都》,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v川端康成:《雪国·古都》,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vi川端康成:《雪国·古都》,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vii川端康成:《雪国·古都》,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viii 潘能艳:《大爱无止息——浅论川端康成与<伊豆的舞女>》,《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十期。

ix川端康成:《雪国·古都》,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x叶渭渠:《哀伤悲哀:川端康成其人与文》,人民网文化读书专栏,2003年6月26日。

(作者介绍:张梦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学生)

猜你喜欢
伊豆舞女雪国
我的伊豆
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
也谈﹃舞女大班﹄
“腐文大佬”竟是纯情女生:孟浪淘金致青春
“雪国精灵”冯庆的冰雪之缘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
透过《伊豆的舞女》体味川端式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