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 渗透
中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巴金老先生也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因此我觉得语文蕴含了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有责任使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审美情趣健康、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奉献的、有责任感的人。
本文就谈谈语文教学中要在哪些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培养学生正确 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江泽民主席曾经倡导“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教育意义丰富的文章就要适时进行教育,如七年级课文美国教育家、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的形象以及她高潮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体会莎利文老师充满爱与智慧的教育艺术以及她高尚的人格,讲解海伦凯勒的一生。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为猩红热而导致失明及失聪,成为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后来在沙利文老师的引导下,学会“说话”,并开始和他人沟通,后来毕业于哈佛大学。她精通英德法三国语言,先后完成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她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被誉为“美国英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就这样一个身体残疾的女子,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取得了如此非凡的成就,那么作为身体健全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珍惜造物主赐予我们的一切,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马云也曾说:“当你不去品一份奖学金,不去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岁都能做在事,你要青春干嘛?“是啊,不吃苦,要青春干嘛?教育学生,马云的成功也是靠吃苦得来的。还有“荧屏霸主”孙俪曾说自己十年来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拼的是实力,拼的是吃苦。
通过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适时对学生渗透吃苦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观。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在艰难困苦饥寒交迫之际,都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下还有许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贫苦大众。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怎不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
《我的早年生活》,丘吉尔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他早年的生活,展示了作者的自信、乐观和伟大的气魄。它会给学生深刻的人生启迪:我们在学习竞争的过程中,不一定要追求全部的满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好自己能力中最强的那一面,自信乐观坦然接受现实,你就可以脱颖而出。《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强烈责任意识更是值得学习。
《斑羚飞渡》描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为了下一代,我们也应有坚定的勇气,无悔地牺牲自己。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多少人本来能逃生却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谭千秋老师就是一位英雄。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多么崇高的精神 ,让人潸然泪下!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是社会的动物,培养学生的合作共处也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杨修之死》就是一篇很好的教育教材,侧重讲述导致杨修死亡的原因,杨修本来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他好耍小聪明、恃才放旷、狂妄轻率。正是因为这些性格缺陷导致老谋深算的曹操对他起了杀心,最后因鸡肋一事被处死。那么这样就会很好的教育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性格,学会与人交往,从而很好地生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语文课本中综合学习及实践活动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渠道,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会展开合作、竞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胜过空洞的说教,效果持久且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通过课堂上的讲解、讨论、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摒弃心理上不积极、不健康的因素,超越自我,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作者介绍:崔恩香,聊城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山东省日照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