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总结国内外较成熟的低碳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广西应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大力开发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与限制高碳产业准入、加强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发展低碳建筑与实施低碳交通以及提倡绿色消费与低碳生活等方面促进低碳发展。
【关键词】低碳发展 经验 启示
城镇化对现代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普及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有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缩小城乡、地区发展差距。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城市病”突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目前,世界各国都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一些发达国家已践行低碳经济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且较为成熟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我国自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后,各城市都将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作为发展的方向,但尚未形成较成熟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总结国内外较成熟的低碳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促进广西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经验
(一)国外城市低碳发展经验
1.英国伦敦模式。伦敦的碳排放量占全英国碳排放量的比重较大,而且据专家学者预测,伦敦的碳排放量将呈加速上升的趋势,因此,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伦敦市于2007年颁布并实施了《市长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The Mayor’s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该计划倡导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家庭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明确提出从2007年到2025年每年的碳排放量要降低4%,排放总量控制在6亿吨之内[1]。“伦敦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以绿色家庭作为低碳计划实施载体,以建筑和交通作为降低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作为城市低碳发展目标,并以此来带动全国乃至社会的低碳经济发展。
2.日本东京模式。日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倡导和发起了《京都议定书》,提出“低碳社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东京作为日本首都,率先于2007年6月发布了《东京气候变化战略——低碳东京十年计划的基本政策》,计划中明确到202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比2000年减少25%[2],并提出对企业提供减排途径,成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技术;对家庭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节约能源使用;对城市建设要符合并高于当前节能降耗的标准;对城市交通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东京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构建了一个全面的低碳社会体系,低碳减排领域涉及到企业、家庭、城市建设和交通等各方面,让社会主体——政府、企业、居民都形成低碳理念并积极参与到低碳社会的构建中来。
3.丹麦哥本哈根模式。丹麦的哥本哈根将建设低碳城市的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到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0%,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是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零。哥本哈根为实现低碳目标采取的措施累计达到50项,哥本哈根在绿色交通方面推行“自行车代步”,被国际自行车联盟命名为世界首个“自行车之城”;在新能源利用方面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实现电力供应的零碳模式;在节约能源使用方面,鼓励市民垃圾回收利用,推广节能建筑,还实行高税能源使用政策,等等。“哥本哈根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以零排放和节能作为城市低碳发展的方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清洁能源并实现产业化联动发展,节能方式上推行以绿色交通为主,节能建筑、民众节能等多样化行为为辅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4.美国西雅图模式。2005年,有141个国家都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而美国并不在列,西雅图市长坚持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目标自愿减排,并倡议进行碳交易的新方案。西雅图市发动企业界,邀请商界、环保界、非政府人士一起制定减排目标和减排计划,形成了“以大企业带头,以西雅图气候合作项目为平台,城市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气候行动”[3]。“西雅图”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全民参与低碳行动,通过公众教育、处罚措施和价、税调节手段等让公众积极参与到气候行动中来;通过家庭能源审计一来帮助家庭节能降耗,二来给众多失业的年轻人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阻止城市向外无限扩张来改善公交系统效率,降低交通碳排放。
(二)国内城市低碳发展经验
2008年1月,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和上海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来推动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上海市在“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以建筑能耗的控制作为重要途径,在大型商业建筑中选择进行试点,通过公开能耗状况,加强能源审计,培训物业管理人员等方式来提高大型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与此同时,上海还在崇明岛、南汇区临港新城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建设低碳商业区、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等来带动上海低碳经济的发展。保定市的低碳城市建设是以低碳产业为主导,低碳生活为理念,低碳社会为蓝图的发展路线,并制定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35%,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保定市在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方面已卓见成效,其“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已成为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的新品牌。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加入到低碳发展的行列中,由于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如天津打造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以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作为关键低碳发展领域。杭州探索的低碳发展道路是以低碳产业为主导,低碳生活为特征的“杭州模式”,其“公共自行车”项目已成为杭州低碳城市发展特色。南昌市2011年发布了《南昌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规划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在低碳社区、智能交通、低碳医院以及垃圾分类方面与奥地利合作,低碳城市建设进一步与国际接轨。2008年,吉林市成为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由英国查塔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吉林大学共同打造的《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为吉林市的低碳发展构建了一幅“低碳路線图”,探索重工业产业转型路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建筑节能、交通运输、农业和林业也是低碳发展的投资重点。无锡市制定了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推进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建设,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设计节能率采用国内最高指标,推广能源站建设来集中供冷供热,倡导“绿色出行,公交先行”理念。
二、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经验对广西的启示
(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开发新能源
开发新能源需要大量资金,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在大力开发新能源的同时还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广西主要的能源消费中,煤炭位居第一、油气能源位居第二,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长期内仍然会持续,而煤炭消耗产生的污染气体也会不断增加。广西要发展低碳城市,走低碳经济之路就应制定能源利用总体规划,逐步转变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发展海洋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并完善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企业的补贴制度,对可再生能源制定合理的价格,让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有利可图。
(二)调整产业结构 限制高碳产业准入
广西当前的产业结构呈现为二、三、一,第二产业在三产中的比重最高,而第二产业又是以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与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制造业为主,这些产业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因此,为了降低碳排放总量,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控制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并着力发展低碳农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
低碳产业时,应不断提高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对三高企业应进行改造或淘汰。避免盲目追求投资额而忽视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
低碳技术的来源渠道有两个:一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引进技术主要指的是直接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引进的技术往往有所保留,因而必须加强自主研发。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科技人才支撑,我国的低碳技术科技人才寥寥无几,更别说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西了。所以在低碳技术人才方面,应通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供适当的研发环境、改善企业吸引人才的氛围等方式加快培养和引进低碳技术人才。在资金方面,可以尝试设立“碳基金”,专款用于鼓励和支持广西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还应设立广西低碳技术研发中心,推动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四)发展低碳建筑 实施低碳交通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而低碳建筑不仅要求低碳设计,也要能够低碳运行。广西应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实施节能规范,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使用环保节能材料,并对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监督和检测,对于已建成的公共建筑应实行节能改造。此外,城市交通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广西可借鉴丹麦哥本哈根模式,广泛推行自行车代步的慢速交通系统,同时也可借鉴日本東京模式,降低城市交能的二氧化碳排放并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发展快速轨道交通,限制私家车的增长速度。
(五)提倡绿色消费与低碳生活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公共活动面对面宣传、制作或招募低碳宣传作品在媒体上进行发布、制定企事业单位低碳宣传活动硬性指标等宣传方式,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教育部门应要求从幼儿园开始学校就开设低碳、环保方面的专题教育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低碳意识。在个人消费中提倡使用环保、节能产品与服务,低碳出行,低碳旅游,用较少的能源消耗来满足较大的需求满足。
参考文献
[1]Greater London authority.Action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The mayor’s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February2007[EB/OL].http://www.london.gov.UK/mayor /environment/climate-change/docs/ccap- fullreport.pdf.[2008-5-28].
[2]陈柳钦.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内外实践[EB/OL].http://www.chinacity. org.cn/cstj/zjwz/60592.html.[2010-09-02].
[3]尼克勒斯谈西雅图市的低碳城市建设.[Z].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参考.第19号(总066号).[2010-05-20].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13LX379;广西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3CJY001)。
作者简介:廖戎戎(1983-),女,湖南武冈人,百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