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慧斐 茹建良
摘 要:城镇化进程中,经常伴随着一部分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个现实问题。这部分失地农民接下来可能面临的如自主创业能力弱、再就业渠道狭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生存和发展问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凸显出来。文章阐述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分析失地农民在生活与精神层面的需要,有助于政府从深层次上关注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存发展问题。
关键词:农民问题 城镇化 失地农民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60-02
城镇化的构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是将农用土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使一部分农民会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所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也将随着这个地方城镇化的推进而进一步凸显出来。目前,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因为缺乏可持续性的生计安排,面临着“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创业无钱”的多重困境,这种“四无”状况引发了他们的心理失衡,进而出现对城市化的抵触,最终导致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愈来愈多。因此,研究好、处理好失地农民的问题,不仅仅是推进地方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样本定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对象,男性公民131人,女性公民78人,年龄30岁以下的48人,31-50岁之间的134人,51岁以上的27人,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占86%以上。此次调查的农户,家庭人口2人的有16户,3人的有59户,4人以上的有107户。调查显示,58%以上的农民失去土地五年以上(见图表1)。
(二)收入情况
182户失地农民家庭在失地后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工资性收入和个体经营收入,少数家庭靠房屋出租收入和集资股息分红生活。全年家庭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占调查总户数的95%以上,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占调查人数的75%以上。对目前收入状况的满意程度持“一般”态度的占60%以上。
(三)就业情况
失地以后,目前有工作的有151人,占所有调查对象的72%。其中:进入机关事业工作的占4%;在本地企业上班的占36%;在当地从事商贸服务业工作的占22%;个体经营户占了23%;从事种养殖业和自主创业的占16%。其他从事两种以上没有固定职业的占40%。调查显示,对目前从事的工作持“满意”态度的占65%以上(见图表2)。
二、富裕中的贫困:失地农民群体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个体意愿来分析,土地的失去可分为主动失地与被动失地。主动失地主要是指农民为取得所希望的户口变更、职业转换、经济补偿等利益无力或不愿继续承包土地,自愿放弃使用权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一切权利。被动失地则是指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机构或个人为实现其需求而使农民放弃土地经营承包权以及其他衍生物。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指被动失地的农民。这类农民在失去土地依附后,虽然有获得“巨额”补偿款的富裕,但真实存在的却是无言的贫困。
(一)自主创业能力弱
失地以后,农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转折。因征地拆迁带来的经济补偿,农民手中大多握有创业启动资金,但对于如何自主创业,创业方向等缺乏信心,缺少规划,并且政府也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相当多的农民只能安于现状,打零工、吃老本。短期内似乎“一夜暴富”了,但久而久之则造成了资金的贬值和家庭生活困难,连带的反应就是没有钱供子女更好地接受教育,生病医疗费用支出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调查显示,57%以上的失地农民认为创业就业是最大困难(见图表3)。
(二)再就业渠道狭窄
失地以后,有关部门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渠道。调查显示,帮助提供工作岗位的占16%,帮助提供就业培训的占25%,帮助提供用工信息的占32%。但失地农民真正采纳的不多,原因是客观上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将逐步由纯体力型向专业技能型转变。而很多失地农民缺乏再就业的技能,就业观念未转变,且择业要求又过高,引发失地农民就业难和企业招工用工难并存的现象。所以,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很容易找到工作,而那些无技能、文化低的和老弱病残的劳动力相对来说就业难度较大,企业也不愿招用。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保体系尚不健全,失地农民就无法真正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虽然该县已先后多次调整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金标准。但从调查情况看,仍有37%的失地农民认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欠完善(见图表4)。并且50%以上的调查对象反映没有自费参加过社会培训机构的技能培训;51%以上认为政府有必要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并愿意参加此类培训,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看,30%以上的失地农民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适应老有所养,情有所依的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
三、现实“中国梦”:帮助农民持续“富裕梦”
城镇化进程推进中必然会影响部分农民的现实利益,如果不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使城镇化风险出现积聚,进而引发社会风险,对于稳定大局是非常不利的。更何况城市化过程其根本意义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把农民转为市民,并且让他们有可持续发展的生计之路,这也正是城市化推进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业有所创:拓展再就业平台
保障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是帮助其解决生计问题的关键。因此,要提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保障,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实施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是帮助失地农民持续富裕的必然要求。
1.思想层面。要加强教育,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摒弃“等、要、靠”的思想,主动提高自谋职业、竞争上岗的知识与能力,积极参与到市场化就业中来。导向上,政府要鼓励扶持失地农民开展自谋职业,并在有关税费的政策上,让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享受与城镇下岗人员自谋职业的同等优惠。
2.政府层面。参照安排城镇下岗人员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对吸收失地农民的企业给予同等政策,鼓励用地单位和其他企业尽可能多地招用失地农民。同时结合村庄整治、绿化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生活艰难的弱势对象。
3.服务层面。建立以县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乡镇、街道园区二级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将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及时提供给农民,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免费的中介服务。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在场地、资金等方面对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给予优惠政策的保障,特别是金融部门,要放低门槛、放宽信贷条件,鼓励、扶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利用当地环境资源开展养殖业和新型加工业等,提高造血能力,努力增加收入。
(二)教有优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安居乐业的支撑,对失地农民而言,医疗和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关注的问题,而当前最为缺失的是教育。具体而言包含两个范畴。
1.子女教育。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乡教育质量存在事实差异。失地农民进城后,因户籍、施教区等因素,使子女上学出现许多新矛盾,如:新住地与原施教区不重合,城区学校不接受等。为民生计,失地农民子女入学应与城镇居民的子女一视同仁,享受城区优质资源。
2.职业培训。目前,失地农民再就业面临两方面的困难:就业渠道狭窄和缺乏就业技能。故提高失地农民转岗就业能力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就业培训中要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的提升为重点。政府要以乡镇街道园区的职教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和成人学校等为载体,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修理、餐饮、家政等技能培训,通过学习,让失地农民有一技之长,逐步引导他们自主择业、就业、创业,同时在资金上、项目上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支持,进而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更新知识技能,实现转岗再就业。
(三)老有所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不论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上,还是从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角度上,政府和企业作为土地征用后的直接受益者,都应该以让失地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此,要加强统筹,全方位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提供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1.政府层面的社保问题。根据实际制定、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失地农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对象、保障水平、申办程序、运作方式以及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和监督等问题,从而保证失地农民依法享受社会保障权,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个人层面的福利问题。制定实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办法。要拓宽渠道,多形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推行政府补助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建立个人账户,属个人所有,增强农民的安全感和自主感,进而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崔香兰.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9)
[2] 李有.土地国有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J].净月学刊,2014(1)
[3] 刘晓霞;从可持续生计的角度探寻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政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6)
[4] 花文苍;国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及启示[J].江西农业学报,2007(8)
[5] 郭晓霞;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产生原因探析[J].农业经济,2011(11)
[6] 唐玉英.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2(7)
[7] 包卫兵,包文兵,徐培华. 当前失地农民的现状与分析.中国发展,2012(6)
(作者单位:中共长兴县委党校 浙江长兴 3131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