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贸易顺差悖论浅析

2016-09-10 07:22孟东波杨永华
时代金融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贸易顺差悖论

孟东波 杨永华

【摘要】我国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此外,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及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也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因此,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选取2005~2014年的数据,对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对外贸易差额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持续升值不会使我国对外贸易差额下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和引资优惠政策,特定的贸易方式,中美两国GDP增长率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程度很小甚至存在悖论。最后,就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贸易顺差调节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贸易顺差 悖论

一、引言

一般贸易理论认为,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促进出口、抑制进口;若人民币升值,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从而能够改善贸易顺差,对国际收支盈余所造成的经济失衡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然而,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截至2014年12月,人民币汇率已由2005年的8.27:1上升至6.15:1,累计升值约34%。与此同时,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持续保持顺差,甚至在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出口受到严重削弱的条件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几年中,中国经常项目年均顺差为2833亿美元,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年均顺差为1170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并已超过3.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在人民币持续升值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非但没能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不同的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大多数学者着重研究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存在悖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贸易长期顺差的政策建议。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贸易收支变动情况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我国对外贸易也一直呈现顺差变动趋势。这个结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出口增加进口,从而减少贸易顺差相悖,即:人民币升值不但没有使贸易顺差减少,反而使得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基于这一基本变动趋势,可以初步确定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存在悖论。

三、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贸易顺差悖论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马歇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指只有当一国的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成立时,以本币贬值来谋求国际收支逆差的改善才是确实可行的。而且,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越大,以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越好。用公式表示为:

Ex+Em>1

其中,Ex为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m为进口商品需求弹性。从弹性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是否会减少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则主要取决于我国的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即要能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厉以宁(1991)等认为我国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为-0.6365;殷德生(2004)运用协整方法计算出我国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为-0.5577;范金(2004)等指出我国中长期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为-1.9353,我国大部分行业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小于1。由以上学者的研究表示,中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基本小于1,因此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善贸易收支顺差。

(二)J曲线效应

J曲线效应的基本理论为: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后,国际收支状况在初期将进一步恶化,经过一段时间,贸易收入才会减少,使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生产时滞、取代时滞等。根据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一般来说,本币升值会使本国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上涨,不利于出口的扩大,在超过一定范围后,会导致出口的下降;另一方面,本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有利于进口的扩大,同理,在超过一定范围后,会导致进口的增加。从长期来看,上述的情况是成立的,但是在短时期来看也许不能得到满足,可能会出现J曲线效应。[2]因此,在J曲线效应的影响下,货币升值在短期内并不能改善贸易收支顺差。

四、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贸易顺差存在悖论的原因

(一)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和引资优惠政策导致中国贸易持续双顺差

1.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中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实施出口鼓励政策,1979年,中央在广东和福建分别设立经济特区,其基本方针是:建设资金以吸收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其后的长时间又相继建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基本政策均是鼓励出口、抑制进口。长期的出口导向政策主要表现为:给出口企业提供出口政策优惠,如:减免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出口保险等为,目的在于降低出口成本,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出口竞争能力。长期的出口导向政策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产生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由于国家出口政策的大力支持,企业主门都竞相出口,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的经常项目长期保持顺差。自2005年汇改以来,中国的经常项目持续处于巨额顺差状态,均保持在1324亿美元以上,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经常项目依然突破4000达到4206亿美元。

2.引资优惠政策导致中国的资本项目顺差。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中国相继在多个地区设立经济技术特区,实行超国民优惠的外资政策。其中,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外商间接投资以及其他金融项目的投资。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开放的经济特区仅为4个,利用外资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特区的范围不断扩张到沿海的多个地区,在此期间引进外资的政策也越来越优惠,外资的利用也得到急剧的发展,由1992年的110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400亿美元。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使得中国的长期资本及金融项目处于顺差状态,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由2005年的953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3262亿美元,在这几年间,除了2012年为-318亿美元外,其他年限均保持在高额顺差状态。

(二)中美两国GDP增长率差异带动中国贸易顺差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重要指标的GDP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与经济大国美国相比较虽然GDP基数落后于美国,但GDP的增长率却远高于美国。中国的GDP同比增长率2005年为10.4%,2014年约为7.7%,在这几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9.2%,美国2005年的GDP同比增长率为3.05%,2014年约为3.2%,在这几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6%。由上述数据对比可知中美两国GDP增长率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带动下,中国为了持续稳定经济增长继续扩大出口,外汇储备逐年增多。对于美国来说,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中国的出口采取抵制措施,强推人民币升值,以期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但由于两国经济增长差异较大,因此采用人民币升值以减少贸易顺差的反向调节作用不明显,甚至会带动贸易顺差。

(三)我国储蓄与消费长期处于失衡状态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约为40%,发达国家约为80%,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0%,由这个数据对比可知中国长期处于低消费、高储蓄的状态。由于国内储蓄率的长期居高一方面使得生产企业不得不把销售市场转向国外,以扩大出口规模来赚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在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为刺激经济增长,只能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拉动,而政府和国企主导的用投资来刺激经济发展势必会造成生产过剩,进一步加大了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对于居民来说由于对预期的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保的不全面,他们仅会将收入的较少部分用来消费国内产品,对于国外产品的需求有限,一部分抑制了进口。长此以往对于中国的贸易顺差也即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我国的贸易方式决定了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以及技术的相对不成熟,决定了我国的贸易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的产品均为初级产品。加工贸易的主要特点是中国扮演中间者的角色,即将进口来的原材料通过加工后,再将成品出口到国外,这一过程均以美元结算,抵消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贸易模式很容易产生贸易顺差。近几年也有很多国家直接将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更加加重了对外贸易的顺差。

(五)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不大

2005年实行新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不再实行盯住单一货币(美元),而是盯住一篮子货币。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整理可知,从2005年到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由8.27上升至6.14,累计升值34%,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欧元)由2005年的10.1上升为2014年的8.34,累计上升19%。对比可知人民币虽然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很大,但是对于其他货币来说升值幅度较小,即人民币的实际升值不大。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对贸易顺差的影响较小。

五、政策建议

(一)将“出口导向”战略转为“进出平衡”的外贸政策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期,推行出口鼓励的优惠政策确实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出口额得到大幅的增加,外汇储备也迅速增加,有效的弥补了中国的外汇缺口,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是随着贸易双顺差的持续增加,出口导向政策出现其弊端的地方,因此,需要将以前的出口导向政策转变为进出平衡的外贸政策。在出口方面,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增加出口关税,取消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进口方面,鼓励进口,适当降低进口配额,取消一些进口壁垒,尤其是对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的进口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总之,一国的贸易无论持续顺差还是持续逆差对本国的经济都不利,只有进出口保持基本平衡,才能使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将外资引进模式由“多引资”转为“高质引资”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很大一部分受限于当时的资金供给,因此需要大量的外资引进。但当前中国的资金较为充裕,应该将外资的引进由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首先,要取消超国民待遇的外资引进政策,对外资和内资实行统一的政策措施。其次,要正确引导资金的流向,将引进资金投入到高技术产业、朝阳产业以及发展前景较好的优秀企业。对于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不再投入资金,逐步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最后,要规范引资的政策环境,避免各地利用引进资金进行不正当竞争。

(三)合理调整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储蓄与消费的长期失衡对中国长期贸易顺差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一直处于高储蓄、低消费的不合理状态。针对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有效内需不足对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贫富差距较大,以及社保的不完善,人们更愿意将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要扩大内需,需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如: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对于较高的储蓄率,可以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降低银行存款利率等措施。

(四)调整贸易方式,减少贸易顺差

由于以前的贸易结构以加工贸易为主,呈现两头在外,我在中间的特点,这种贸易方式使贸易顺差持续增加。针对这个问题,改变贸易顺差的措施为,将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利用人民币升值这一契机进口高科技设备,不断优化国内产业,使其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升级。

(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可以着手于保持人民币实际利率的稳定,当一国在通货膨胀率基本稳定时,如果本国的实际利率较高可以吸引外资,有利于资本流入,进而使得本国的货币升值,汇率上升。但本国利率上升需是相对的上升状态,即其他主要国家的利率需要保持基本稳定,若其他主要国家利率和本币利率同幅度上升甚至高于本币利率上升,则不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入。因此,保持本币利率的基本稳定是保持汇率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范金,王艳,梁俊伟.中国进出口价格弹性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26(4):87-92.

[2]黄飞雪,寇玲.人民币升值能否改变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长的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9(11):103-113.

[3]贺力平.人民币汇率与近年来中国经常账户顺差[J].金融研究,2008(3):13-27.

[4]李村璞,何静,王建喜.人民币升值能改变中国的贸易顺差吗[J].财经科学,2011(9):1-6.

[5]刘伟,胡兵,李传昭.财政赤字、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7(4):32-39.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研究(项目编号:71163047)的支持。本文被评为云南师范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优秀论文。

作者简介:孟东波(1991-),女,云南曲靖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贸易。通讯作者:杨永华(1979-),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人民币升值贸易顺差悖论
视神经炎的悖论
2021年越南农业贸易顺差64.4亿美元
海岛悖论
墨对美农产品贸易顺差再创新高
“帽子悖论”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出口体育用品企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国际经济博弈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
7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20.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