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怕被外国人讨厌,心是玻璃的吧(观察家)

2016-09-09 08:08
环球时报 2016-09-09
关键词:哈哈镜声誉国民

王学东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走出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西方媒体有关中国人在海外与当地习惯风俗格格不入的消息不绝于耳,中国学者舆论也对此多有自我解剖。似乎,“有钱”“自大”“不守序”的中国人在国际上不受人待见,给中国“招黑”,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理解国家声誉与国民形象,至少需要区别以下三点:

第一,尽管互有重合,国家声誉与国民形象并非同一事物。具体而言,一个国家的声誉,就是国际体系中的其他行为体,对这个国家的持久特征或特性的一种信念与判断。而国民形象,就是某一国家的国民给人留下的印象。举例说,无论我们是否去过日本或在国内遇到过日本人,基本上都觉得日本国民有守时、守秩序、爱护环境等特点,可以说,日本民众形象还算不错。但日本政府的国际声誉却非常恶劣,东亚地区乃至世界众多国家都对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态度不满。

一样的道理,中国政府经过近40年的改革发展,经济高速腾飞让世人瞩目。而中国公民或者华侨华人在海外经商、求学、旅游访问甚至移民定居,主体部分广受赞誉。华人身上都具有几个让人钦佩的特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重视家庭传递、尤其重视下一代教育问题。其他国家的民众对此无不赞叹,即便是竞争对手都不得不折服。当然,少数个别问题肯定存在,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尤其不能以国民形象代替国家声誉。

第二,要有意识地区别声誉、形象的漫反射与故意扭曲间的区别。国家声誉与国民形象都不是纯粹的主观猜测,而是有根据的判断。一个国家的国民形象一定是多元化的、各个角度与平面的,但又符合正态分布的事物。西方有些媒体对中国民众形象的定位,基本上是通过有色眼镜过滤或者干脆是哈哈镜成像的,其结果可想而知。而国内部分舆论和学者在话语设置上没有辩证思维,拿西方哈哈镜形象当做真实的映射。

第三,无论是国家声誉还是国民形象,都要区分阶段性。比如,澳大利亚人对中国几代移民的认知是散乱的、模糊的。既有对当下现实的判断,又夹杂着华工淘金时期的历史记忆。既有对合法移民的印象,又有对非法劳工的概念。所以说,谈到国家声誉与国民形象,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事物,也不是一个客观的概念,而是一个过程性的映射。中国在近40年中,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完成的任务。在此期间,无论是国家声誉定位还是国民形象的塑造,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与地区,对中国国家发展的成就是钦佩的,对中国的未来是羡慕的,对中国国民是欢迎的。而过去几十年被我们不断超越的、故步自封而妄自尊大的国家,自然会流露出嫉妒与羡慕,不断地发牢骚、冷言冷语,也实属正常。在历史上,美国的崛起也让英国人一直批评为农民进城、而法国人直到现在都看不起美国人的粗鄙。上述历史提醒我们,在区分中国国民形象时,要兼听则明,要做出判断,我们不能夜郎自大,但是更无需妄自菲薄。▲

(作者是中山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哈哈镜声誉国民
短期与长期声誉风险的不同应对
Top 5 World
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量4.65本
莲 藕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国民”与民意
考虑声誉的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
哈哈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