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近现代楚青铜器研究概况

2016-09-09 02:22汪笑楠WANGXiaonan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430070Wuhan
设计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龙纹楚文化青铜器

汪笑楠 WANG Xiaonan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21近现代楚青铜器研究概况

汪笑楠 WANG Xiaonan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楚青铜器造型丰富,纹饰优美,工艺精湛,是楚文化的重要支撑之一,故此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近代以来,中国国内有关楚青铜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出三个层面,一是对楚青铜器造型与纹饰的研究,二是对楚青铜器文化和思想的探讨,三是将楚青铜器的相关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的研究。截至目前,公开发表的楚青铜器设计的专著、论文不是很多,其中虽有经典性著作,但大部分研究却还存在着深度不够、质量不精等问题。未来楚青铜器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楚青铜器;青铜器的设计;楚文化;文献研究

楚国拥有八百年的历史(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223年)。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楚人以灵巧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卓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楚国的造物在青铜器方面有着杰出的表现。其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以及杂器等多个系列,由此王生铁认为,楚青铜器有着“炉火纯青”的铸造技艺[1],邵学海强调楚青铜器为“鬼斧神工,雕镂天成”之作,张正明则指出楚青铜器“外求诸人而博采众长,内求诸己而独创一格”,是构筑“楚文化美轮美奂的高堂邃宇的六根重要支柱之一。”[2]这就指示学者,要想探讨楚历史、楚文化、楚设计,其青铜器是不可回避而且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学界发表的有关楚青铜器问题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但却值得归纳总结。回顾近代以来,楚青铜器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1978年,随着曾侯乙墓的发现,青铜鼎、簋、盘、盉、编钟等艺术品问世,楚青铜器的光辉得以展现,此时就有了关于楚青铜器器型、时代以及器身铭文的解读;二是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出土了2300多年前的楚简,轰动全国,因此确切的文字记录极大地推动了楚青铜器的研究,于是,研究成果不断发表,甚至出现了精品——皮道坚、刘彬徽、万全文等人的著作,其中尤以皮、刘二位的贡献颇大,影响力不小。新世纪以来,学者们更从多维的角度,或精神的层面,或结合现代设计的实践,而使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地。

一、研究的发端

有关楚青铜器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而近现代的研究则要从20世纪20年代算起。1922年2月,安徽寿县出土了楚国的铜镜、铜鼎、铜壶和铜簋等,这些青铜器为瑞典人奥斯卡·加尔白克(Oscar Karlbeck)所得[3],其后撰写了《中国古铜镜杂记》,国人张荫麟翻译后发表在1936年的《考古》第四期上,这也许是近代中国研究楚国青铜艺术最早的一篇文章。之后,研究楚青铜器的论文不断发表,但社会反响不大,直到1995年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一书出版才改变了这一局面[4]。《楚系青铜器研究》为《楚学文库》中的一种。此书当是中国第一部研究楚国青铜器的专门性著作,它不仅对楚系青铜器的分类、组合、纹饰以及与礼制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叙述,还探讨了青铜器的发生、发展及与文化的关系。因为其学术性,此书便成了学者们研究楚青铜器的重要参考。由于该书为考古类著作,所以就没有在“艺术设计”这个内容上对楚青铜器进行真正意义的探讨。同年皮道坚的《楚艺术史:一个被湮没2000余年的艺术传统》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楚艺术史》也是《楚学文库》的一种。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七章均着墨于青铜器。皮氏以优美的文笔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各类青铜器设计艺术的发展和流变,并以美学的眼光考察了这些青铜器的造型意识、色彩风格、纹饰特点等[5],将丰富庞杂的楚青铜器艺术编织出一个设计风格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比较完整的结构体系,重现了楚青铜器的设计艺术魅力,是楚青铜器设计艺术研究不可多得的佳作。1995年出版的这两部著作称得上是楚青铜器设计研究的精品。刘、皮二人所做的工作也为楚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研究的展开

新世纪以来,楚青铜器的研究进入了发展时期。笔者按照关键词“楚 -青铜器”在中国知网(CNKI)和“读秀学术”中模糊搜索,得到的文献如表1所示(截至于2015年12月)。从统计的数据来看,目前关于楚青铜器设计问题的研究著作总量不大,即便如此,却大致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综合理论、造型及纹饰、思想文化以及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的研究等,其中有关纹饰研究的论文最多,而应用于现代设计探讨的论文较少。

表1 楚青铜器研究的基本情况

1.造型研究

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列国创制的青铜器争辉竞艳,即便是将青铜器与青铜器相比较,楚青铜器艺术至迟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就已在列国之中独占鳌头,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质和时代精神,而最突出的则是造型特征。认真对造型艺术进行研究的是万全文的《文明之光——楚国的青铜器》,此书为《楚文化知识丛书》中的一种。全书按青铜器的类别分出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类青铜器的造型特征。造型丰富,工艺精湛,常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楚青铜器形象在书中得到了全面展现。此外,万氏还考察了楚青铜器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其对中原地区青铜器形制的影响——系统研究楚青铜器造型特征的专著仅此一部,后出的成果则大多是从某一器型或某一特征出发进行的研究。

徐晓庚、白雪在《楚艺术地理》第四章第三节介绍了楚青铜器的代表——楚式鼎的造型特点,并将楚式鼎束腰的演变与楚王“好细腰”的典故联系,剖析了楚人审美心理与器型的关系[6]。从中可以看到,春秋晚期之后的楚青铜器已不再作为礼仪等级制度的象征和权力规格的标志,或像西周时期那样必须严格地服从一定的规范,而呈现出旖旎、诡怪、自由的特征。邵学海的《激情浪漫:楚国的艺术》也介绍了周室衰微,“礼乐崩坏”之后,楚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喷薄而出,从而制作了一系列别致奇特新颖的青铜器。此书赞扬了楚人首创的失蜡法,肯定了“三维的镂空透雕,给具有南方风格的新奇清秀的器形平添了从未有过的辉煌色彩”[3]。

2.纹饰研究

与楚青铜器器型比较,更能让人惊艳的则是器身之上的纹饰。楚青铜器纹样大都采用流畅活泼的曲线并繁缛细密的构成,从而凸显了恢恑憰怪的想象。李正光主编的《楚汉装饰艺术集》(丛书),将中国各地出土的楚汉时期的物品,按照漆器、铜器、陶器、玉器、丝织品等分类汇集了约770幅图样。其中《铜器》一册182幅,而属楚青铜器系列的就有58幅。由此书可以知道楚青铜器的纹样有龙纹、几何纹和动植物纹等,其中最为特别的则是龙纹(见图1)。

图1 楚青铜龙纹镜[7]

龙是楚青铜器中最具广泛性的装饰题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变化多端,或游动不居,或盘缠错接,真可以让人眼花缭乱。龙纹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而且是思想意识的产物,也是权力、高贵、荣耀的象征。不少学者对楚青铜器纹样中最具代表性的龙纹做过探讨。王祖龙在《楚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中考察了龙纹的演变规律和艺术功能,求新、求异以及充满情趣的审美特征。刘晶晶的论文《东周楚国青铜器龙纹饰研究》旨在寻找龙纹演变的规律和拥有的文化内涵,强调了楚人运用龙纹纹饰的“饰美心态”,接着考察了龙纹的神秘之美、运动之美以及和谐之美。除了对纹样本体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重点考察了纹样的文化意义。如邵晓洁的《楚钟纹饰及其礼乐象征》就是从楚青铜编钟的纹饰提炼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内涵,进而指出,商周时期的楚青铜乐器纹样决不仅仅是装饰,还含有隐喻的功能,例如龙纹就是沟通天、地、人和神的载体。

3.设计思想研究

设计与设计思想是楚青铜器装饰与造型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先秦时期其所独有的设计品质。王祖龙的《楚艺术图式与精神》认为楚器设计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社会环境、地理位置、风俗民情、哲学思潮等诸因素综合影响而成就了楚青铜器独特的审美情趣,书中还探讨了楚青铜器设计追求理想,以及执着的文化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设计理念,遗憾的是未能深入分析楚器设计思想的成因、特色及其流变。裴书研、陈昱洁在《楚系青铜器发展的社会背景及特征性研究》中分析了楚青铜器设计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指出这是由于楚国南征北战,并吞数十国,所以青铜器的设计思想是建立在多地区文化、多民族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精良的曾国青铜器,是楚国青铜器设计发展的核心与关键[8]。

朱强在《浅论楚工艺造物观思想的特征》第二章第一节讨论了楚青铜器的开放性造物特征,并肯定了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努力创新发展的精神。闵娇的《曾侯乙墓器物图饰美学特征》从祖先崇拜、五色学说推断楚人“尚赤”、“尚黑”的传统养成,进而追溯青铜器的设计思想源头,即从楚国哲学家老子的“无为”之道和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理念,诠释了曾侯乙墓中青铜器的浪漫与自由精神,并针对鹿角立鹤青铜器进行个案分析,揭示了楚青铜器所蕴含的“天道”和“人道”思想的和谐统一[9]。

4.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楚青铜器的纹饰、图样、造型元素独具特色,直至今日仍有相当高的艺术设计应用价值。但是,楚青铜器的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如张炼的《试论楚文化艺术衍生品的形式美与美学价值》一文就从青铜器文化中找到了可以实行衍生品设计的元素[10],并以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尊盘为例,探讨其作为养壶壶托的可行性。虽说此研究存在欠缺,但也可以视作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刘鸣在《楚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中也对楚青铜文化的现代衍生做了探讨。如论文的第四章第一节,作者提炼了楚青铜器的纹样元素,接着在第五章就运用现代的设计思维和方法,对产品的开发做了实验。此类应用性研究在视觉传达领域亦有一些探索,如康帆、辛艺华的《楚青铜龙纹在现代色彩构成设计中的探索》便是利用西方现代色彩设计的方法对楚青铜龙纹骨骼进行再设计再创造,以获取传统再生图形创意的新方法[11],这个研究可以说是现今运用楚青铜器元素进行设计的一个重要突破。

楚青铜器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对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地域性现代设计都有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如何将楚青铜器的造型、纹饰或理念嵌入现代设计之中并与之充分融合,同时避免流于形式,避免丧失特色,的确不易。目前的研究尚未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这也为后续的工作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三、研究的总体评价

楚青铜器品目繁多,由于立脚于根深蒂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之上,因而能够传承千古、流芳百世。从发表的成果来看,楚青铜器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广度,在“造型”、“纹饰”等方面的探讨也具有了相当的深度。如若细究,还有遗憾。

从质量上看,水平参差不齐。如专述楚青铜器的著作只有刘彬徽的《楚系青铜器研究》和万全文的《文明之光——楚国的青铜器》两部。十分清楚,专题著述相当缺乏。一些楚学著作虽说或多或少涉及楚青铜器的相关内容,但由于是作为枝干面目出现的,所以难免存在特色不特、深度不够的问题。楚青铜器设计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覆盖面较广,但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相同内容的研究成果相比还是落后许多,而且大部分论文还是按照已经出版的比较重要的著作的成果做散点扩充,因此观点不够新颖,缺乏独创性。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因有精品著作支撑,故此楚青铜器的设计研究呈现出一定的广度,研究内容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思想文化,并且涵盖了楚青铜器设计的成因、发展以及衰落的流变过程。但目前的研究却过多集中于楚青铜器的造型、纹样等“物质”要素的层面,而缺乏对器物艺术魅力、审美特征、造物思想“精神”层面的扩展,特别是从伦理学的角度观照设计的论文比较稀缺。楚学博大精深,其中的“乘物游心”、“是其所是”、“应天地,尽其性”等思想是否与青铜器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有待学者的努力。

总体说来,楚青铜器的设计研究还未进入主流的研究领域,一直蜷缩在文化学和考古学的羽翼之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年代久远,可研究的范本不多;二是普通的研究者不易接触到实物,无法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些都为深入研究造成了阻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楚青铜器设计研究仍需继续花费大的工夫。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寻到楚青铜器设计的“型”中之“美”、“美”中之“善”、“善”中之“真”,而这些,才是真正的艺术设计学所追求的价值与意义。

[][]

[1]王生铁.楚文化概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导言.

[3]邵学海.激情浪漫:楚国的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4]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5]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6]徐晓庚,白雪.楚艺术地理[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7]李正光.楚汉装饰艺术集——铜器[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8]裴书研,陈昱洁.楚系青铜器发展的社会背景及特征性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2-25.

[9]闵娇.曾侯乙墓器物图饰美学特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48-53.

[10]张炼.试论楚文化艺术衍生品的形式美与美学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15(1):188-190.

[11]康帆,辛艺华.楚青铜龙纹在现代色彩构成设计中的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3):55-57.

Literature Review on Modern Chu Bronze Ware Design

Chu bronze ware has rich shape, beautiful decoration and exquisite technology.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research value. Since modern times, the research about Chu bronze ware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rections. The fi rst is about the shape and pattern of Chu bronze ware. The second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e and the thought of Chu bronze ware. The third is the application of Chu bronze to Modern Design. Up to now, the literatures of Chu bronze ware design are few. There are some classic works, but most of the literatures is not good enough in depth or quality. The researches of Chu bronze ware has to be extended in depth and breadth in the future.

Chu Bronze Ware Design;Bronze Ware;Chu culture;literature review

J023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1.021(0107-04)

2015-11-30

汪笑楠,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龙纹楚文化青铜器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