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莎莎 FU Shasha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 621000 Mian Yang Sichuan)
18解读《弋射收获》画像砖视觉图像语言的文化意义*
付莎莎 FU Shasha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 621000 Mian Yang Sichuan)
受读图时代“视觉”盛行的影响,将图像学理论引入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的研究之中,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其展开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阐释,认为汉代农本文化对中国社会文明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进而通过对《弋射收获》画像砖的探讨,认为研究传统“视觉”图像语言对图像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即能提升泛文化的理论价值、设计文化的传播价值以及文化产业化的价值。
图像语言;《弋射收获》画像砖;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诠释
海德格尔在20世纪中叶就曾说过,“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成一系列图景”[1]。图像时代的来临,加之互联网、多媒体、移动通讯等数字技术的冲击,以及图像学、符号学、现象学、视觉文化等学科理论的影响,已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进入了被图像包围的世界之中。于是当今的交流模式开始从传统语言向图像语言为主的“视觉”交流模式靠近。“视觉”图像语言的价值正在突显。
“图像学”作为现代西方艺术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对研究人造物作品及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借助图像学理论以考察汉画像砖,不仅可以归纳出表面的特点,而且能够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寻找到事物内在的本质。这是有学理作为支撑的。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认为艺术作品就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故而其所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2]。1939年,潘诺夫斯基在其撰写的《图像学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现代图像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阐释。所谓“前图像志描述”就是要揭示事物本身的自然意义,即图像直接描绘出来的图形、图像、图式以及形式内容;所谓“图像志分析”强调的是图像的传统意义或特定传承的图像意义;所谓“图像学阐释”则是深入挖掘隐藏在图像背后的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的文化、理念、风格、习俗等根本特性,亦即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内在含义。
如所周知,画像砖是盛行于战国至六朝时期镶嵌在建筑壁面上的一种专用砖块,而最盛行的则推汉代的画像砖——在今四川、河南、山东等地就有大量出土。汉代画像砖内容包括舟车出行、凿井、狩猎、插秧等生活劳作场景,人际交往、市井生活、宴饮娱乐、房屋居所以及大量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汉代画像砖作为一种典型的视觉图像语言,反映了汉代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将现代图像学理论引入传统视觉图像语言之中,对研究汉代的社会、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 弋射收获
如上所述,汉代画像砖的劳作内容包罗万象,如插秧、庖厨、盐井、渔猎、芟草、播种、酿酒、拾螺、舂米,等等,设计质朴简练,风格别样。笔者认为,《弋射收获》画像砖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见图1)。该画像砖高40厘米,宽45.8厘米,出土于四川成都。整块画像砖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弋射场景——两人正在河岸边拉弓射猎,空中大雁纷飞,水中游着鱼、鸭,荷花开放,莲蓬冒出水面,河边有几棵大树。下部分是收割场景——六人在田间劳作,右边两人用镰刀割麦(?),左边三人正在捆扎麦子(?),后边站立的人一手扶着肩上的扁担、一手提着饭篮。
这就是《弋射收获》画像砖的内容。
以下借用潘诺夫斯基的理论,从造型及内容对其展开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阐释,以期获得这一“视觉”对象背后的相关含义。
1.前图像志描述
依据图像学原理,前图像志描述的核心在于揭示事物本身的自然意义,即画面直接描绘了的图形、图像、图式、形式内容。从造型角度言,《弋射收获》画像砖具有独特的汉代“视觉”图像语言。
(1)蒙太奇式的图像组合。蒙太奇的含义为画面剪接,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成了一种打破时空概念的人、事、物的组合,之后在各个视觉艺术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弋射收获》画像砖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劳作场景整合在一起,并应用劳动这一主题组织成一幅绘画式的“汉代蒙太奇”。创作者凭借其超越时空的丰富想象力和优秀的创造力,将远景的山水飞鸟、中景的狩猎、近景的收割等场景“剪辑”成一个整体的劳动画面,从而将数个时空环境中的不同景物通过“视觉”方式完美地进行了表达。
(2)简括速写式的图像设计。《弋射收获》画像砖准确把握了人物的形态,用简括化方式描绘了河边狩猎和田地中收割的八位人物的劳动场景,着力于人物主体姿态的把握而非细节性的描写。同样,空中的飞鸟、河中的鱼、鸭以及田间的“麦子”(?)都以类似于“简笔画”的方式呈现;重要的是,这种表达是借助“以刀代笔”的阳刻手法,概括性的介绍了多个劳作图景,使整个画像砖的画面既简练概括,又充满动感、体量感以及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3)带状分割式的图像构成。 《弋射收获》画像砖在构成上的最大特点是横式的带状分割方式。画面中,通过一条位于中下部的横向长带恰如其分地将一个整体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既相对独立,但却在变化中又能够统一。“寓内容于形式中”,在此画像砖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更好地突出组合的概念和意识,并强调画面的层次,用线的手法实施了分割,将劳作内容分别展开叙述及描写,这样,就使构成方式与“蒙太奇式”组合手法相互呼应,而颇具现代主义的骨架式构图风格。
2.图像志分析
图像学原理认为,图像志分析是强调图像传统意义上延续下来的或所特定传承的图像意义。从图像内容出发,可以认为《弋射收获》画像砖“视觉化”的展现了汉代独特的社会面貌与文化精神。
(1)辛勤而伟大的劳作文化。《弋射收获》画像砖一共描绘了八位劳动者辛苦劳动的场景,两到三人为一组,从多角度展示了汉代劳作的场景。虽然劳作内容不同、姿态各异,但劳动这个主题却是一致的;再配合画面的表现形式,劳动的节奏感、韵律感被充分地展现出来,不仅反映了汉代民众对生产、生活的态度,更反映他们自然、质朴的精神面貌、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劳动哲学。
《弋射收获》画像砖的创作者借助劳动情景实施审美,突出的不是人物的外貌之美而是劳动的体态之美、劳动的内在之美,这无疑是对农业社会劳动之美的歌颂和赞美:一方面是劳动的辛苦之美,另一方面是劳动能够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崇高伟大之美。这两种美的强烈对比感让人不禁想到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米勒的《拾穗》、《晚种》等作品,这两幅画同样展现的是普通百姓劳动的伟大和光荣,虽然时代不同、社会背景有别、描绘手法不一样,但歌颂劳动的主题却是一致的,可以说这与此幅画像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发达的农业文化。 《弋射收获》画像砖为西南地区典型的画像小方砖,是一种经过专门雕刻而成的建筑材料,因此图案多以生活场景作原型。 《弋射收获》所描绘的劳动情景中,刻画了镰刀、弓箭、扁担、提篮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众农耕的情景以及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发达。
另一方面,建筑材料和汉代画像砖的制作是有很大关系的,与当时建筑业的发达也是相联系的。汉一改秦的暴政,重视农业生产并努力复苏社会经济,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不仅宫殿、陵墓建筑活跃,而且民居建筑也相当发达,这都根源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3)人与自然共存的生态文化。《弋射收获》画像砖颂赞了劳动的伟大,感叹了劳动的不易艰辛,并且还有大量的对自然生态的描写。画面中不仅有山有水有植物,而且还有飞鸟、鱼、鸭等动物,更有农作物,丰富的动植物种群折射出四川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风貌,更反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态链。这不仅反映汉代生态的面貌,更展现了儒家所追求的和谐之美和道家所倡导的自然之美的有机结合的审美理念,因而能够引发今人对当前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思考。
(4)动感强烈的审美文化。《弋射收获》画像砖的图像质朴简练,以形象剪影化、概括化的方式描绘事物,不求精细却求动态、神韵的表现手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奠定了后世中国画的基础,是中国“写意”思想在图像创造上的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实现了“大一统”的汉代社会所具有的品格和风貌;同时,也是辛勤劳作赋予民众无穷创造力的描绘。透过它能够看到汉代艺术所呈现的豪迈动感、磅礴大气的魄力——无论是赫赫有名的马踏飞燕还是长信宫灯,均呈现着如此的文化特质。
3.图像学文化诠释
图像学原理指出,图像学阐释是深入揭示隐藏在图像背后的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的文化、理念、风俗、习俗等根本特性。透过“视觉”表象的图像语言,深入探究《弋射收获》画像砖,其内在的社会模式也随之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弋射收获》画像砖描绘的虽然是劳作场景,但这种图像却反映了汉代多个方面的社会内容,体现了生活的丰富和真实,让欣赏者能够产生一种“无名”的感动和崇敬,这对研究汉代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学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透过该画像砖,人们领略到了图像背后的文化情境和深层次的含义。这一点,无论是《弋射收获》画像砖的内容抑或内涵,全是如此。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无疑是汉代休养生息、重农政策的成功。通过图像,人们看到了一个农耕社会应有的风貌,这也正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田家欢乐,也是汉代以农为本经济思想、务实质朴的价值观念、现实与浪漫结合的民风民俗的最佳体现,是一种“视觉”图景和当时民众生活“语境”的对应,因而彰显了汉代的社会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都深深扎根于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基本形态之中。在农业社会,“农本”意识是社会统治理念和主流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3]。《后汉书·百官志五》记载,“凡郡国皆掌治民……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后汉书·祭祀志下》介绍,“汉兴八年,有言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祀,于是高帝令天下立灵星祠。言祠后稷而谓之灵星者也,以后稷又配食星也”[3]。后稷是中国农耕的始祖,汉代对后稷祭祀的重视,正是其农本思想的反映。
汉人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应用于现实主义的农耕文化之中,创作出像《弋射收获》画像砖这类的农耕画像砖,凸显了汉代的农本思想,以及人们勤劳务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居乐业乃至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状态。它以图像化的方式和视角向人们揭示了汉代受儒道思想影响的农本文化风貌,同时也展现了在农业为主体的经济支撑和推动下,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汉代的农本模式不只是汉代的根本,而且由此奠定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也依此强调了中国社会农耕文化的本源。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类产生之初,劳动就成了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性标志;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劳动正是人们发挥聪明才智而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首要行为。
从图像学角度言,《弋射收获》画像砖留给人们可解读、可学习、可再造的多种文化价值。
1.有助于提升图像学的泛文化价值
将图像学引入《弋射收获》画像砖的研究,有助于图像学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能加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及碰撞,更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现代图像学学科的研究与探讨。提倡图像学研究的中国化、本土化,即将图像学所强调的图像的形式、内容与其历史文化语境结合的方式来对中国某个时期的绘画展开研究,从而得出其外表所指的对象、形式、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发现其所指的最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即内在所指,这也正是图像学的高级层次——图像诠释的意义所在。
当代艺术和设计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学科范围内的艺术和设计研究,二是对“视觉”图像展开泛人文层面的研究,将图像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市场学、行为学、心理学、符号学、美学、哲学等学科结合,有利于提升图像学的泛文化价值。正如当代著名视觉文化和图像学家威廉·米歇尔所说,在图像时代应转向“非艺术图像”研究,即将其纳入泛人文体系的研究范畴之中,就有可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2.有助于提升图像学的传播价值
图像学诠释向世人揭示了“视觉”图像背后深刻的社会学意义,而研究这些图像就有助于社会各种文明的图像化的传承和传播,尤其是借助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人们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动态影像、图像,这对社会文明的图像化、动态化、立体化、设计化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正是图像学诠释在实践中的运用价值。在崇尚文化大发展和设计多元化的今天,视觉图像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无疑会给当代的艺术和设计创作提供新的动力、灵感、内容和方式。反过来,新的艺术形态和设计创作也会更加丰富这些传统图像的形式。相信在二者的交融之下,未来的艺术和设计创作会更具开拓性、创新性,从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视觉”图像。
3.有助于提升图像学的产业化价值
中国拥有大量的类似于《弋射收获》画像砖这样优秀的“视觉”图像语言,这就有助于挖掘和实现传统图像的产业化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早就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我国正式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大发展的行列之中。党的十八大更加明确的强调,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因此将传统视觉图像纳入更为广阔的人类文化学的研究范畴,并且从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多学科相结合的领域思考视觉图像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4],并通过与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实现传统视觉图像的再造①。
注释
① 可参阅作者2014年发表于《设计艺术研究》(第6期)的论文《以瓦当图像为例看传统图像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绵阳市社科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MYS2014YB09)一文。
[1] 孙晓燕.解读“读图时代”[J].编辑学刊,2004(3):19-22.
[2] 王佳,王冬梅.以“图像学”解读初唐绘画《步辇图》[J].美术与时代:下, 2010(9):65-67.
[3] 黄富成,惠富平.略论汉代的农本文化政策对民间信仰的积极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4-78.
[4] 付莎莎,潘红莲.图像时代下视觉图像的生态化设计道路[J].包装工程,2014(22):98-101.
Interpretati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Visual Image Language of "Yishe Harvest" Portrait Brick
Affected by the prevailing of "vision" in the era of picture-reading, the theory of iconology is introduced to the research of "Yi shoot harvest" portrait Bricks among the Han Dynasty, from the form and content to conduct pre-iconography description, iconography analysis and iconology image interpretation, and holds that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in Han Dynasty has an important infl uence and role on the civilized society. And the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Yi shoot harvest" portrait brick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visual" picture language is of great signifi cance for the iconography, which can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value, the spread value of design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value of pan Culture.
image language;"Yishe Harvest" portrait brick;pre-iconography description; iconography analysis;iconology interpretation
J022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4.018(0108-05)
2016-06-22
绵阳市社科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MYS2014YB09)。
付莎莎,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