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窗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姜松、喻达辉等人完成的“一种对虾高位养殖池塘吸污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520124211。
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虾高位养殖池塘吸污装置,包括吸污口、自吸泵、塑料排污软管、用于控制吸污口位置的控制杆,其中塑料排污软管连通自吸泵和吸污口,控制杆与吸污口的侧壁相连,吸污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池塘表面用于使池塘表面污物聚集的浮杆。
该实用新型根据对虾高位养殖池塘中由于叶轮式增氧机的搅水作用、水流会沿着一个方向在池塘内流动的特点,设计浮杆,使随水流流动的污物由于浮杆的阻挡作用,最终都聚集在浮杆的一侧,此时,只需要开启自吸泵,控制吸污口即可快速的将污物排出,无需沿着全塘进行作业,省时省力,而且排污彻底。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孟子豪等人完成的“一种半自动施药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520124195.0。
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半自动施药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洒药机构、送药机构和驱动机构,其中固定支架安装于待施药区域,送药机构通过软管与洒药机构相连,洒药机构安装在固定支架上,驱动机构与洒药机构相连,驱动洒药机构以固定支架为轨道沿固定支架移动,将药物喷洒在待施药区域。
利用该实用新型的施药装置,养殖人员可直接在池塘岸边进行施药操作,避免养殖人员下塘操作,而且方便快捷,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养殖人员与药物的接触;此外,施药过程中风力作用的影响也大大降低,养殖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证。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喻达辉等完成的“一种海马攀附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520263787.0。
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马攀附装置,包括由聚乙烯制成的树形攀附物、绳状物和吊坠,其中绳状物一端与树形攀附物相连接,另一端与吊坠相连接,树形攀附物包括树干和设于树干上的至少一条树枝,树枝上设有至少一条分枝。该装置能减缓水流,减少海马集成群的概率且更适合海马攀附。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史成银研究员等发明的“一种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现场快速高灵敏检测方法及试剂盒”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5 1 0406000.6。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是我国养殖鱼类主要的病毒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病原为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因此快速、高灵敏地检测病原对防治该病尤其重要。该专利通过联合运用特异性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便捷的扩增产物可视化鉴定技术,发明了一种简单、快速、高灵敏且易操作的鱼神经坏死病毒检测方法,并将检测所需试剂和器材组装成易于携带和可供现场使用的试剂盒。该专利提供的方法及试剂盒,在检测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昂贵、复杂的设备,判定检测结果时避免了模棱两可和主观误差,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养殖企业和各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对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现场检测和监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史成银研究员等发明的“一种可同步检测7种鱼类病毒的多重PCR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5 1 0555967.0。
养殖鱼类的多种病毒均可引起传染性、暴发性疾病,同时伴随着高死亡率,给养殖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进而对整个产业带来伤害。建立重要病毒性病原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检测方法,对保障养殖鱼类健康、防治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专利采用特殊的多重PCR技术,经反复摸索,设计、筛选了9套共36条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了单管、同步扩增鱼类病毒特异性基因片段的方法,实现了在一支反应管中对7种重要病毒9个基因的同步、高灵敏性、高特异扩增。该专利克服了多重PCR技术用于鱼类病毒检测时存在的引物设计困难、反应相互干扰、扩增效率低和特异性差等缺点,是现有鱼类多病毒同步检测技术的突破。该专利发明的鱼类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优势,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鱼类病毒的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