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政 李广林
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宋欣政 李广林
虚拟现实技术在改变传统新闻业“讲故事”的方式上被寄予厚望。通过第一人称视角重现新闻现场,读者能够获得如临其境的视听体验。在中外媒体试水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的实践中,也存在新闻报道题材单一、技术设备受限、体验不足等问题。新闻报道以内容为根本,以技术为支撑,方能得到读者垂青。
虚拟现实技术;新闻叙事;新闻报道;媒体转型
自 2014年 3月 Facebook宣布以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技术公司Oculus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便得到资本与技术市场的广泛关注。所谓VR技术,“它是以仿真的方式给用户创造一个实时反映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三维虚拟世界,并通过头盔显示器(HMD)、数据手套等辅助传感设备,提供用户一个观测与该虚拟世界交互的三维界面。使用户可直接参与并探索仿真对象在所处环境中的作用与变化,产生沉浸感。”[1]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表现形式,VR技术不仅吸引了影视、游戏、电商等领域的关注,不少媒体也纷纷抛来橄榄枝。在国外,BBC、ABC News 等知名媒体纷纷试点“VR+新闻”的呈现形式;在国内,央视、《广州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相继推出VR系列新闻报道。随着VR技术不断走进大众视野,2016年也被称为“虚拟现实技术元年”。
新的传播技术决定新闻媒介未来变革的方向与进程。“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新闻业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改变着新闻报道的方式。”[2]2015 年11月,《纽约时报》正式发布VR新闻客户端“NYT VR”。通过该新闻客户端观看新闻视频,用户可以获得3D虚拟的沉浸式视听体验。2015年12月20日,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某工业园区发生重大山体滑坡事故。财新传媒利用VR技术对该事故进行了详细报道,一系列VR视频为用户360度还原了事故发生现场的基本情况,帮助用户及时、全方位了解灾情。今年全国两会上,VR技术受到了新闻媒体与网站的青睐,《人民日报》、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媒体均推出VR全景式报道,为传统两会报道增添了不少新意。
针对VR技术同传统新闻业的结合与发展前景,焰火工坊CEO娄池认为:“媒体是一种内容服务,可以和任何新的技术结合,一定要跟进先进技术的步伐,如果不跟进,会有其他非媒体行业的人和公司跟进,就会洗牌,传统的媒体会更加被动。”尽管VR技术犹如“星星之火”,目前尚未得到传统新闻业的广泛运用,但中外媒体的VR新闻报道实践却为新闻业未来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探索。
▲NYT VR新闻客户端
新媒体语境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受众不再盲目被动接收媒体提供的信息,往往更强调主动性与参与感。因此,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仅需要具有新闻价值的优质选题,还需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增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从而刺激和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与泛在体验。VR新闻报道最大的特征在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沉浸性”,沉浸式传播带来的全新体验将与报道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参与性、趣味性,“能让使用者产生自己似乎完全置身于虚拟环境之中,并可以感知和操控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而且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各种事件的逼真感觉。”[3]讲好新闻故事,优质主题内容与虚拟技术支撑同在。
(一)场景重现 还原新闻发生现场
VR新闻报道正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通过这一技术,读者将以360度的视角“亲临”新闻发生的现场,信息传播超越时空界限,新闻现场无处不在,用户接收信息无所不能。
新 闻《 流 离 失 所(The Displaced)》时长11分08秒,利用VR技术向读者讲述了三位儿童饱受叙利亚战争摧残,无处安身到处流浪的故事。用户在报纸上阅读战争中儿童流离失所的故事时,往往很难感同身受。通过VR技术提供的全景视频,房屋塌陷、满目疮痍的新闻现场得以重现,读者进入了现实生活中难以到达的地区,从而了解到更为丰富的新闻故事。
2015年8月,美国广播公司记者亚历山大与他的团队利用VR技术报道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某机构致力于保护珍贵历史文物的故事,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跟随报道进入叙利亚,与当地人民一同走在大马士革的街道上,详细了解珍贵古迹的保存情况。VR新闻报道在还原新闻发生现场的潜力上远远超出传统新闻报道,给读者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力与震撼效果。
(二)第一人称视角,用户如临其境
与以往读者基于第三人称视角被动接收新闻信息不同的是,VR新闻报道为读者提供了更加真实的第一人称视角,读者从眼睛中观看到的一切信息均主动来自周围虚拟环境的反馈,目光所到之处均为读者对于新闻现场的主观探索。新闻更加真实,且充满动人细节。读者对新闻人物的个体命运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同新闻人物建立起更为深刻的情感联系与共鸣。
2015年末,澎湃新闻推出VR年终系列报道,涉及专车司机、医疗改革、二胎新政等多个主题。《全景视频 跨省上班:每天在路上五小时,上下班跟打仗一样》这一报道记录了“北漂”王江每天奔波于河北燕郊与北京两地上下班的故事。通过鼠标上下左右移动屏幕,地铁、公交周围的环境信息都能够顺畅捕捉。乘客互相拥挤时视角瞬间逼仄,网友仿佛成为了一名“北漂”,站立在抖动的公交车里。将VR技术在报道内容上的深度、广度优势与第一人称视角相结合,带来了超强的时空临场感与交互体验。
新浪新闻推出的全国两会VR特别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中,网友可以通过人物换位选择总理、省长、群众、记者、外宾等不同身份,从而获得多样的视觉体验。在总理视角,读者仿佛置身两会主席台,第一视角面对各位代表报告政府工作。这样的阅读体验让两会报道充满新奇与趣味性。
▲淘宝推出全新构物方式“Buy+”
(三)全景扫描,弥补叙事缺漏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信息资料。”[4]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事实是记者主观选择新闻素材后形成的事实,然而面对重大灾难性事件如空难、地震、沉船等,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记者往往很难第一时间接近事故发生现场,手头拥有的新闻素材如果有限,新闻叙事就难免丢失部分细节或难以对全局做出准确把握。
深圳市光明新区某工业园区发生山体滑坡事故后,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平台第一时间赶赴事故发生现场,组织VR技术团队拍摄全景新闻视频,及时获取了灾区的高分辨率影像资料。在《虚拟现实 带你“亲临”深圳滑坡救援现场》这一报道中,读者可以从各个方位灵活切换观看角度,观察山体滑坡的区域、范围与界限,直观了解房屋、道路与植被的受损情况,灾区原貌一览无余、清晰可见。通过这一全景视频,救援团队能够大致估算灾区面积,对科学救援、灾情预测以及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参考。
传统的文字、图片报道尽管能够尊重客观事实,却很难真实记录事件全貌,利用VR技术完成对新闻现场的全景扫描,不仅能够强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弥补了新闻素材因获取受限导致的新闻叙事缺漏。
尽管中外媒体纷纷布局VR新闻报道,但对该技术的运用仍处于基础阶段。新闻客户端“NYT VR”自发布至今仅更新新闻视频8部,财新传媒深度报道《山村里的幼儿园》从确定选题到拍摄完毕耗时4个月。VR技术是传统新闻业转型发展的救命稻草还是匆匆过客,关键在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题材受限,VR作品风格单一
VR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方式,但不是所有新闻都可以被制作成VR新闻报道。目前VR新闻报道多为策划类的硬新闻,以深度报道为主。《得梅因纪事报》推出的VR新闻报道《丰收的变化》,“报道的主要对象就是4家位于该地的家庭农场,通过对其历史变迁和现状的描绘来展示美国农业社会中人口、科技、家庭结构、移民、全球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变化。”[5]在灾难性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VR技术也面临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考量,还原苦难场景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体验事故现场则不免存在消费灾情的嫌疑。从新闻伦理观的角度尽快确定VR新闻报道的题材适用场景与使用规范,有助于VR技术的合理推广,从而更好地为新闻报道服务。
(二)人才相对匮乏,内容生产缺少扶持
尽管行业巨头纷纷表态投入VR设备的科研和生产,却鲜有人表现出对内容生产的关注。VR概念的火热使资本大量涌入硬件制造,对于内容生产的扶持却寥寥无几。传媒业作为内容生产的主力军,对于VR技术的运用如摸着石头过河。大部分新闻从业者没有接受过相应的专业训练,人才队伍不足也是VR新闻内容呈现和艺术表现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人才培养与内容生产的投入必不可少。
(三)体验不足,用户难埋单
要达到充分的沉浸式体验必须配备专业的虚拟设备,否则用户体验将大打折扣。《纽约时报》在推出VR新闻客户端“NYT VR”时,为读者提供了简易的谷歌Cardboard用以观看全景新闻视频。笔者在使用该客户端选择手机模式观看视频时,仅能通过视角切换获得360度的实时动画,缺乏数字互动环境带来的沉浸感,“伪虚拟”难以吸引更多读者。另外,长时间虚拟设备的佩戴也容易产生晕眩与不适感。全景镜头下缺少必要的新闻特写,信息表达不明确。在虚拟现实设备还未普及的情况下,读者很难为此类新闻埋单。
如今,新旧媒体之间的边界正在消失,媒体的内容生产在被技术重新定义的同时也在悄然进行重构。从媒介发展史来看,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带来传媒行业的巨变。谁能解决升级换代的路径难题,谁就掌握了媒体转型的命脉。谁能重新定义新闻资讯的内容形式,谁就能守住未来传媒领域的高地。如何有效地将VR技术应用在新闻传播领域,笔者认为关键是做到以下两点:
(一)以增强用户体验为核心
麦克卢汉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从这个观点来看,VR技术在视觉的延伸方面表现突出,更是综合感知能力的拓展。如何让VR技术成为实打实拓展综合感知能力的工具,而不是看起来哗众取宠的奇技淫巧,是当前VR新闻报道的关键。以增强用户体验为核心,就是要增强读者的新闻在场感与探索新闻现场的主动性与趣味性。网易新闻《核辐射的回声》中,网友可以和游戏中的AI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新闻故事,通过选择不同的对话获得不同的报道角度与故事结局。新闻报道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单向传播,用户体验是必须提高的一个重要层级。
(二)以交互性转变为主攻方向
拥抱新技术不是生硬地做加法,VR新闻报道应突破360度全景图片或视频的简单非交互式体验。在非交互式体验下,“用户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视点,引导虚拟场景数据的调度,但不发生实质性交互行为。”[6]针对新闻报道,VR技术虽然增加了空间的维度,能够传达更丰富的信息内容,但是光有体验没有交流结果依然是被动式接受。VR新闻报道这撮“星星之火”要想烧成“燎原”之势,在全景式新鲜视角给读者带来的新奇感、趣味性逐渐褪去之后,更要在交互式体验上做文章。借鉴VR技术在电商领域的应用,淘宝推出的全新购物方式“Buy+”就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在这一虚拟购物环境下,衣服可以自由穿戴在用户身上,家具可以从计算机端口搬到家中。这种颠覆性的购物体验或许可以给新闻业提供参考:通过交互设备对虚拟环境进行实时交互,依靠相互作用带来仿真体验,是未来“VR+新闻”报道模式的突破方向。
从媒体的发展进程而言,VR技术实质上是对人体感知的一种颠覆,并且VR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奇观。从传媒业在VR新闻报道进行的诸多尝试来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少,但其应用前景依然广阔。从VR技术与传统新闻业的简单相加升级为相互融合,新闻业既要看到新技术的无限潜力,又要坚持其报道事实、舆论引导的本职工作。以新兴技术为支撑,坚持真实、权威、专业的内容生产为根本,只有内容充实、体验良好、秀外慧中的新闻资讯方能得到读者的垂青。
注释:
[1][6]赵沁平.虚拟现实综述.中国科学(F 辑 :信息科学),2009(1).
[2] 张宸.2015年外媒引人注目的四大变化.新闻与写作,2015(12).
[3] 杭云,苏宝华.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现代传播,2007(6).
[4] 何昕.试论记者对新闻素材的选择和使用.新闻传播,2011(2).
[5] 俞哲旻,姜日鑫,彭兰.《丰收的变化》:新闻报道中虚拟现实的新运用.新闻界,2015(9).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