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呼吸内科 江西南昌330002)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病情康复的影响
吴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呼吸内科江西南昌330002)
目的:分析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心理特点,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病情康复的作用。方法:将收治的98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合理运用心理护理措施,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肺功能状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生活和治疗质量。
老年慢阻肺;护理干预;病情康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为慢阻肺,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它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吸入有害气体颗粒或是吸烟所致的肺部异常炎症反应。由于慢阻肺的病情迁延发展是一种慢性疾病,发病过程中出现呼吸道阻塞导致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反复的感染发病,多次住院治疗,让患者感受到疾病无休无止的折磨。因此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很多患者的心理状态出现变化,会产生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出现不配合甚至放弃治疗的情况。老年慢阻肺患者会有半数以上存在心理抑郁的精神问题[1]。针对这类患者,医护人员需要以最大的耐心给予患者身心关怀,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心理暗示、集体交流疾病感受、呼吸训练分散注意力、加入医患微信沟通平台等方式使患者重新树立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面对治疗。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老年慢阻肺患者98例,均符合慢阻肺的诊断标准,且均排除神经性病变及心、肺、脑等器官病变[2]。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68~89岁,平均(73.5±7.2)岁;病程12~15年,平均病程(12.5± 1.5)年。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54~85岁,平均(74.1±8.1)岁;病程11~16年,平均病程(13.0± 1.5)年。两组性别、年龄、全身状况、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1.2.2观察组心理干预的前提是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当患者对医护人员完全信任敞开心扉,实施心理护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关心和理解:老年患者住院初期会对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由于周围的人和事物发生变化,会出现孤独感和寂寞感,长期疾病治疗患者感觉病情疗效不显著甚至没效果,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思虑过多,担心自身疾病拖累家庭,增添子女负担,患者出现焦虑、烦躁易怒、抑郁等心理特点。针对这些心理特点,护士要以拉家常的聊天方式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及疾病情况,生活上帮助关心患者,切实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理解。(2)建立信任感:在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每日与患者沟通交流,倾听患者对疾病的感受,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彼此尽快熟悉,增进彼此的信任感。然后逐步向患者讲解慢阻肺的病因、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使其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能知晓所患疾病日常应该注意的问题,分析患者现行的治疗护理方案,使用的药物种类及不良反应的表现,疾病的康复知识以及预后情况,使其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疾病发作时能及早发现,沉着应对,有效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3)集体沟通交流:每日下午非治疗时间段组织患者在会议室交流疾病感受,发放健康宣教资料,这种集体交流的方式,能更好地消除患者的精神抑郁及孤独感。住院后患者大多感到自卑、孤独、寂寞,需要找人倾诉,与同类疾病的病友在一起交流患病感受,彼此更能找到共同话题。相比较与护士交流是教与学的方式,而病友之间是互相交流患病感受,感觉更亲切。大家可以交流预防发病的家庭护理体会及生活注意事项等经验交流,感觉融入到一个大家庭的氛围中,这种方式更能激发患者的自信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加入医患微信沟通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微信平台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我科建立了医患微信沟通平台,可让患者自愿加入。医护人员将每周三篇健康宣教软文发布,内容涉及疾病知识、疾病预防要点、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科普知识,使患者及时能接收疾病知识,激发患者的兴趣。而且患者有任何问题随时能与医护人员联系,切实体现了8 h在班24 h负责的工作理念,实现了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内涵。(5)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由于慢阻肺疾病发展,小气道的部分阻塞导致患者肺功能逐渐下降,患者感到呼吸困难,使患者惧怕运动。首先要耐心向患者讲解呼吸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预后的必要性,鼓励患者坚持每日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说明通过训练可延缓吸气气流压力的下降,提高气道内压,避免胸内压增加对气道的动态压迫,使等压点移向中央气道,防止小气道的过早闭合,使肺内残气更易于排出,有助于下一吸气进入更多新鲜的空气,增强肺泡换气,改善缺氧,取得患者配合。护士认真示范两种方法:(1)腹式呼吸。初学者以半卧位最适合。两膝半屈(或在膝下垫一个小枕头)使腹肌放松,两手分别放在前胸和上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时,膈肌松弛,腹部的手有向上抬起的感觉,而胸部的手原位不动;吸气同时确认腹部突出,想像着使腹中的气球膨胀起来的感觉。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的手有下降感,呼气同时确认腹部向里凹陷,想象着气球放气时的情景。患者可每天进行卧位、坐位、立位练习,每次各做5 min,每次训练以5~7次为宜,逐渐养成平稳而缓慢的腹式呼吸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呼吸要深长而缓慢,尽量用鼻而不用口。(2)缩唇呼吸。教会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嘴唇呈吹口哨状,同时收缩腹部,自己一边数1、2、3、4,一边把气体呼出来。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2或1∶3。要尽量做到深吸慢呼,缩唇程度以不感到费力为适度。每分钟7~8次,每天锻炼2次,每次10~20 min,嘱患者注意要集中精力。随时给予纠正错误动作,直至患者掌握锻炼方法。鼓励患者多饮水,给予雾化吸入湿化气道,配合拍背、体位引流等护理方法,促进痰液排出,改善呼吸困难,调动患者积极性主动参加呼吸肌锻炼,每天监督患者主动锻炼直至养成习惯。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2.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肺功能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肺功能状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肺功能状况比较(±s)
优良情况[例(%)]2(85.7)0(40.8)0.05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与社会外界的接触和沟通逐渐减少,加上自身疾病的影响、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老伴去世等因素,老人难免会出现寂寞空虚感和无价值感。特别是老年慢阻肺患者,疾病原因造成呼吸困难,病程迁延难愈,患者担心给家庭造成负担,又无法倾诉宣泄,久而久之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情绪的负面影响,又表现为不愿配合治疗,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针对这类患者的心理特点,适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医患微信沟通平台的建立,使患者切实感受到关爱,这些举措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康复影响是很大的。护患沟通至关重要,以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愈加凸显出它的地位,护患交流是一个关爱的过程,使患者处于最佳生理、心理状态,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延缓疾病的发展,减轻痛苦,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殷娅.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118-119
[2]席明霞,骆永梅,卿利敏,等.家庭肺康复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9): 47-48
[3]邵红.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抑郁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 (1):119-120
R473.56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6.041
2016-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