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汉墓出土青铜器具铜构件解析

2016-09-08 03:30琨-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8期
关键词:合页满城汉墓

何 琨-文

满城汉墓出土青铜器具铜构件解析

何琨-文

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保定满城陵山发现了两座西汉时期的古墓,根据出土文物铭文以及墓葬规制认定墓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两墓完整且未被盗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崖墓,也是我国20世纪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之一。墓中出土的青铜艺术瑰宝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处处显现着汉代工匠巧夺天工的艺术构思。本文将对一套完整的青铜器具铜构件的种类、构造、用途等问题作初步探讨,对于研究西汉青铜文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主题词】满城汉墓器具铜构件用途

一、青铜器具铜构件概述

满城汉墓出土的青铜器具铜构件共48件,出土于刘胜墓后室侧室的西部。由于发掘时木质部分腐朽不存,因此原器物的形状和用途不明。以下将铜构件分为7类[1]:

(一)推滑构件(1件)

器形作方筒形横置,一端开口,旁有小孔,应为装横木时用铆钉加固。另一端封闭,下方有一小孔。筒身两侧面有相对应的缓坡凹槽。另有附件似方筒形,上大下小。下端开口装纳竖木,尚存有朽木残留,有小孔用于铆钉固定;上端两侧作形似直立的夹板,恰好在主件的缓坡凹槽内滑动,当推至最高处,即凹槽的顶端时,有小孔连贯主、附件,可销钉固定。在主件筒身近开口端有上下对称的长方形孔,上插入又一附件,近似兽臀形,下有插头插入主件。和插头并行为一铜片,紧贴主件的筒边(见图1)。主件长18.4厘米,宽、高各3.9厘米,附件一高7.7厘米,附件二高7.5厘米。

(二)长方形三段连件(1件)

器作长方形,断面呈∏形,由三段组成。中段两端作平行的斜边,侧视为平行四边形。一端和右段插头相衔,并作子母榫固定;另一端以凹槽和左段相接,角上有小孔铆钉固定在器具上。左段的一头有转轴如合页构造(见图2)。通长37.8厘米,高4.1厘米,宽3.8厘米。

(三)折叠构件(3件)

图1 推滑构件

图2 长方形三段连件

图3 折叠构件

图4 器具铜构合页构件

图5 门轴和承插构件

由两个方筒构成,筒间有转轴,可向固定方折叠,两端开口各有铆钉。通长10.4厘米,宽、高各为3.8厘米。另两件由一方筒和一铜页构成,其间有转轴作合页构造。筒端开口,筒和页上皆有铆孔(见图3)。通长8.7厘米和17.4厘米,宽、高均为3.9厘米。

(四)合页构件(17件)

两页间作转轴,可向一侧方向折叠,每页上各有1~2个铆钉孔(见图4)。合页依大中小分四种:大的4件,长16厘米;中的7件,长12.7厘米;小的4件,长8.3厘米;最小的2件,页上无孔,长5.7厘米。

(五)门轴一(8件)

为器物小门转轴及包角构件。包角平面呈长方形,断面似扁∪字形,上有铆钉(见图5)。夹槽宽0.9厘米,应为小门扉的厚度。转轴作圆柱形,插入方形臼座中。其中,4个臼座两侧有小方块凸起,估计是安在小门扉上方的。这8件应属于4片小门。表面鎏银,在转轴或臼座上有的刻“‖”“+”“○”的记号。通长6厘米,宽3.6厘米。

(六)门轴二(4件)

形制似门轴一,包角作长条形,断面呈∪字形,夹槽宽2厘米。上有1~3个铆钉,角上有斜杀。转轴作小圆柱形,其中1件的转轴上附有方形臼座,推测可能是2片左右对称的小门的门轴,其斜杀均在门里。表面鎏银。通长5.7厘米、宽2厘米。

(七)承插构件(15件)

由两节组成。一节呈扁方筒形,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均有不规则的孔眼。另一节作扁方器的插头,恰好插入扁方筒中,插头的另一端作夹槽以夹木,上有对4穿的铆孔,其中7件对穿1孔,8件对穿3孔,铆钉铁质。少数的扁方筒上刻有记号,即“一”“三”“×”“甲”“≡”“四”“六”等,“四”和“≡”刻在同一件上。表面鎏银。通长6.1厘米,宽3.5厘米,厚1.5厘米。

二、青铜器具铜构用途初探

这套青铜器具铜构究竟能组成一件什么样的木质器具呢?1983年发掘的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套与满城的青铜器具铜构较为相像的青铜构件,考古学家整理修复后是一件屏风。在《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中也曾提到满城的这套器具铜构可能同属屏风的铜构件:“如果推测无误,当为实用的屏风,惜无法复原。”[2]经过仔细对比,满城的这套青铜器具铜构与南越王墓的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是屏风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如下:首先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铜构件有10余件分属于10类,恰好能完整组合成屏风,而满城汉墓的这套构件48件7大类,说明满城汉墓的这套器具铜构要比屏风复杂一些。其次,从出土位置来看,满城汉墓的这套青铜器具铜构出土于后室旁的小侧室。侧室东西长3.59米,南北宽1.23米,高1.81米。此外出土有搓石等器具,推测应是一间浴室。古代屏风多张设于厅堂,似乎更应陈列于中室或后室。如南越王墓的屏风就出土于后室。此外,这套器具铜构有门轴12件,说明至少有4片甚至更多的小门,而屏风上似乎不需要如此多的小门,而实际考古出土的南越王墓的屏风就在正中有一扇屏门,可向后开启。

如果排除屏风的可能性,那会是什么样精巧的木质用具呢?在中科院卢兆荫编著的《满城汉墓》一书中曾这样写到这套青铜铜构:“还有一些器具的铜、铁零件,其器身可能为木质,已全朽。无法复原,推测原来是一件结构相当精巧的木质用具,或为衣柜之类的家具。”[3]根据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一书中有关汉代家具的文献记载,当时储藏的用具已经有了厨和匮。《广韵·上平声十虞》:“幮,帐也,似厨形也。”可知厨形似幄帐。在辽宁辽阳棒子台屯东汉壁画上可看到厨的形状为方形,有类似于屋脊的顶部,两扇门,厨内放置有黑色的壶,用来储物。与厨相比,匮则用于贮存较为贵重之物。《楚辞·七谏》:“玉与石其同匮兮。”《汉书·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均为可证。[4]从河南灵宝和陕县刘家渠出土的陶匮,还有山东沂南画像石上的大匮,可看到匮的形状为方形,有腿。结合以上考古资料,本人倾向于是匮的可能性极大,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是厨。原因如下:首先,这套器具铜构出土于不足5平米的侧室,而这间侧室考古学者已经定论为一间浴室,放置在浴室的匮或厨都有可能。值得注意的是:辽宁辽阳棒台子东汉壁画上的厨有一左一右对开的两扇门,所用门轴至多为2或4件。而这套器具铜构却有12件门轴,由此是否排除是厨?其次,在青铜器具铜构附近还出土有错金博山炉、羊尊灯等精美文物,是否印证了汉代的匮较为精巧细致,用以贮存贵重物品的说法?

如果是匮,那48件构件如何组合?

推滑构件1件:因有一兽臀形和插木榫的附件,推测应在匮的顶部。插木榫的附件下开口下小上宽,故插入其他铜构进行组合的可能性不大。同时附件可推滑,故推测推滑构件应在匮的顶部可推动张开。

长方形三段连件1件:其中角上有小孔铆钉固定在器具上,并有转轴似合页可立起来,连件的最上部有凹槽,推测是否放置在匮的内部承拖木板。由于可立起来,能调节高低。

3件折叠构件每件各不相同,宽高有3.8厘米、3.9厘米两种。其中两件角上有小孔可固定,另外有1件合页和折叠构件有相似之处,两边有凹槽,可插木柱,并可折叠,也有固定的铆钉孔。尚存疑的问题是没有两两相同的折叠构件,故放置在夹槽宽0.9厘米匮的边角显然不够科学。

两种门轴构件共12件,其中8件有夹槽宽0.9厘米,为门板的厚度,有门臼,可能有4扇门。另一种门轴夹槽宽,推测放置木柱,应为匮四边。

承插构件15件,作用似为夹匮的木板,木板厚在1.5厘米内。

合页构件17件,种类较多,报告分为4种。实际有4件较为特殊,一件已在折叠构件中描述过。另3件的特点分别是(1)有夹槽、角上有铆钉可固定;(2)形状较大,推测为匮上的装饰把手;(3)带有长钉,附有转轴,应为固定匮的横板或竖板。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对这套青铜器具铜构的用途进行了初步的推测,认为这套青铜器为古代家具的一种——匮,即为贮存贵重之物的家具。并提出了相应的论据以证实这一观点的成立。由于此套器具铜构不在河北省博物馆保存,所以只有通过发掘报告上的图片和描述来了解其中的对应关系,有失科学严谨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93-95.

[2]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451

[3]卢兆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81. [4]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216.

(作者单位:河北博物院)

猜你喜欢
合页满城汉墓
屏风的历史沿革及纸质屏风的复原工艺研究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合页结构形式对平开窗变形及疲劳寿命的影响
一种可自润滑的合页结构优化设计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满城尽是黄金果
新型计算机控制合页(铰链)力学性能检测设备的研制
一湖山水满城诗
浪漫满城
满城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