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窖藏及墓葬出土的几件元代瓷器赏析

2016-09-08 03:30张星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8期
关键词:折枝底径龙纹

张星野-文

安徽窖藏及墓葬出土的几件元代瓷器赏析

张星野-文

元代瓷器的器形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造型古朴粗犷。2005年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带盖大罐在英国佳士得以2.3亿人民币被拍卖出去,成为亚洲艺术品的天字第一号,使得元代瓷器引起世人的关注。其实元代制瓷技术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像磁州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要窑场,元代仍继续烧造传统品种,而且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为成熟。 本文甄选了几件安徽窖藏及出土的元代瓷器,供大家赏析研究。

青花龙纹高足杯,4件,1998年繁昌县元代窖藏出土。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器形,又称“马上杯”。众所周知,元朝由蒙古族建立,蒙古族自称“马背上的民族”。据民族民俗文化学者介绍,高足杯是马上民族的代表,最初是为了方便在骑马时饮酒而制。后来也有称“靶杯”,可以摆放果实。元代的高足杯以龙纹装饰多见,也有少量的菊纹、卷草纹、莲纹等辅纹。

侈口,弧腹,竹节形高足,足底部微外撇。釉质莹润,白釉略泛鸭蛋青色,胎质洁白细腻。口沿内侧绘一圈卷草纹,底心绘简笔折枝菊花。内壁模印暗四爪龙纹两条,外壁绘三爪龙纹一条,皆为细颈披发(见图1-1、图1-2)。

图1-1

侈口,弧腹,高足,足中有一道出脊,足底外撇。釉质莹润,白釉泛青白色,胎质薄而坚韧,洁白细腻。口沿内绘三道弦纹,底心绘简笔折枝菊火焰纹。外壁绘一龙戏珠纹,龙为三爪,细颈披发(见图2-1、图2-2)。

侈口,弧腹,高足,足底微外撇。釉质莹润,胎质洁白细腻。碗底心绘一简笔折枝菊花(莲花)。内壁模印暗四爪龙纹两条,外壁绘三爪龙纹一条,皆为细颈披发。足柄绘一圈卷草纹及两道弦纹(见图3-1、图3-2)。

图1-2

图2-1

图2-2

图3-1

青花花鸟纹盏与托,1998年太湖县牛镇阮氏墓出土。盏高4.3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3厘米;盘高1.6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13厘米。盏为花口外侈,弧腹,圈足。口沿内侧绘一圈回纹,盏内底绘一折枝灵芝,外侧腹部绘一缠枝花卉,纹饰带之间都以弦纹相隔。托为盘式,盘口沿外折,为八瓣花口,平砂底,胎质洁白、薄而均匀,釉色莹润。盘内绘两只芦雁各衔一折枝扁菊,雁旁各绘一折枝扁菊为辅,口沿处画一圈卷草纹。整体纹饰布局繁而不乱,满地菊花,秋意盎然(见图4-1、图4-2)。

图3-2

青花孔雀纹大罐,1998年繁昌元代窖藏出土。高43.2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17.9厘米。圆盖鼓顶,中间置一爆珠形钮。直口,束径,溜肩,弧腹,肩与腹之间装对称双兽耳,浅圈足,平砂底。整体造型庄重古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白釉微泛青白。整体共十一层纹饰,主体绘孔雀、缠枝牡丹,富丽堂皇,寓意“天下文明”。辅助纹饰有卷草纹、云纹、芦雁、菱纹、回纹、忍冬纹、缠枝莲花、如意云头、仰式莲瓣纹等。宝珠钮上用简笔勾勒出一朵莲花花苞,匠心独运。如意云头内绘有“凤穿菊花”,单凤展翅,周围簇以缠枝菊花,寓意富贵吉祥(见图5)。

青花花卉执壶,1998年太湖县牛镇阮氏墓出土。通高26.3厘米,宽14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6.4厘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敞口圆唇,细长颈,腹部肥大扁圆,圈足。流细长微曲,流口略高于壶口,流与壶颈间以S形饰件相连。曲柄,柄上装一卷草形小系。带盖,盖上装一圆形小系,盖钮呈宝珠形。胎质白细,通体施釉,釉色白中泛青。执壶腹部两面各绘一折枝牡丹,辅纹有古钱纹、缠枝花卉、卷草纹、灵芝、仰覆莲瓣纹等(见图6)。此壶造型典雅,线条流畅,与青花盏托呼应,为元代青花酒具之精品。

图4-1

图4-2

图5

图6

青花八棱象耳瓶,口残,2004年当涂县出土。高31厘米,腹径16.5厘米,底径9.5厘米。八棱喇叭口,细长颈,颈中部有一圈出脊相隔,脊下装一对象首为耳,耳上各附一八角形环,鼓腹,平底,底足外撇。通体施釉,白釉略泛青白色,胎质洁白细腻。整件器物绘有六层纹饰,主体纹饰为一组折枝莲花、折枝牡丹、折枝菊花、折枝灵芝等,辅助纹饰为弦纹、蕉叶纹、卷草纹、莲瓣纹,莲瓣内还绘有花卉、古钱为装饰(见图7)。八棱瓶为元代典型的器物造型,但目前在国内的元代青花中难得一见,更显弥足珍贵!

图7

图8

图9

图10

青花龙纹玉壶春瓶,2006年芜湖县出土。高24.5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8.9厘米。喇叭口,细颈,垂腹,圈足。瓶口内绘一卷草纹,腹部绘一条三爪龙纹,龙纹四周以火焰纹为衬托,飘逸灵动,栩栩如生。胎质细腻,腹部有两处明显的接胎。施釉均匀,白釉微泛鸭蛋青,釉面隐约透出红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处可见明显“火石红”(见图8)。

青釉“美酒清香”刻花纹盖罐,通高32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19厘米。盖作荷叶形,以莲杆为钮,盖边缘有波状曲折。器身直口,溜肩,鼓腹,底微凸,圈足。胎质细腻,胎色灰白。器盖刻画一组缠枝花卉,器身腹部四个菱形开光内刻有“美酒清香”四字,周围以八朵花卉衬托,腹下刻一组变形莲瓣,纹饰带之间以双阴刻弦纹分隔。通体施青釉,釉质肥厚,色泽莹润。器口及圈足不施釉处呈明显“火石红”(见图9)。造型精美,装饰手法上把绘画与书法相结合,运用其中。“美酒”一坛,“清香”致远,给人以无穷想象。

景德镇釉里红带盖罐(盖已失),1959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通高30.3厘米,口径13.5厘米。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出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的瓷器,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它是元代景德镇制瓷工匠在宋代钧窑瓷器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铜红釉的重大突破。由于烧造难度大,产量低,所以传世和出土的都不多。此罐的纹饰虽晕散,但内容尚能看清。其釉里红色鲜艳,实为难得(见图10)。

(作者单位:安徽博物院)

猜你喜欢
折枝底径龙纹
江城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金缕衣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西夏寿陵残碑龙纹复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