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灸对气血不足型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6-09-07 02:30黄海燕王希琳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温灸百会穴椎动脉

黄海燕,王希琳



温灸对气血不足型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黄海燕,王希琳

(桂林市中医医院,桂林 541002)

目的 观察温灸对气血不足型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为气血不足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温灸,治疗前后均做TCD检查,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前后TCD检测均有差异(<0.05),治疗组能更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状况(<0.05)。结论 温灸能较好地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状况,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有效方法。

颈椎病;艾条灸;穴,百会;穴,风府;穴,夹脊;血液流变学;气血两虚

椎动脉型颈椎病即颈椎间盘退变、椎间失稳和骨赘增生,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椎动脉神经丛,使位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受到牵扯、挤压、扭曲变窄,椎动脉壁上的椎神经丛受到激惹,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一种颈椎退行性疾病,是现代医学的常见病之一。由于颈椎的病变引起椎动脉血流障碍而导致脑供血不全,临床上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症状。其临床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所有颈椎病的20%,以40~60岁的人群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平行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椎动脉型颈椎病具体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多采用保守疗法,其中温灸疗法疗效显著[1-4],本研究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观察温灸对气血不足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桂林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确诊为气血不足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对60例患者进行区组随机化,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5]

①突起头晕,颈性眩晕,甚至猝倒;②复视,视物模糊或眼颤,肢体麻木无力;③耳鸣较轻,口唇发麻,发音不清;④抑郁失眠,记忆力减退;⑤TCD检查报告提示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狭窄、血流缓慢;⑥除外耳源性眩晕、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及其他颅内病变。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执行。临床表现为颈项疼痛酸楚缠绵,头晕目眩,面色白或不华,心悸气短,倦怠,纳呆食少,便溏,肌肤蠕动,肢体麻木,舌质淡红,脉沉细。

1.2.3 TCD诊断标准[5]

参考《临床多普勒超声学》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流速度的正常参考值,多普勒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血流减慢。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未能坚持治疗者;②排除颈椎肿瘤、脑动脉硬化、耳源性眩晕、神经官能症、中风先兆、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③有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与患者沟通并征得患者同意后实行单盲试验治疗。治疗前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血流速度测试再分别进行治疗。

2.1 治疗组

主穴取百会、风府、颈夹脊,配穴取风池,用艾条悬空温灸每个穴位10 min,至穴位局部潮红,但注意不要烫伤;艾灸的同时采用0.30 mm×40 mm毫针,常规消毒后进针,得气即可。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主穴取百会、风府、颈夹脊,配穴取风池,仅针刺,操作方法同治疗组,不做温灸。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检测的血流速度。应用以色列RIMED公司DIGI-Lite型彩色多普勒,探头频率2 MHz,由固定专人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头稍偏向对侧并向后仰,避免颈部肌肉过于紧张,开始探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并不断调整探头方向,以获取最高值。

3.2 疗效标准[7]

治愈:症状缓解或消失,TCD提示VA和BA血流速度正常,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明显,复查TCD提示VA和BA血流速度有明显加快,但未达到正常值。

无效:临床症状及TCD指标无任何明显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血流速度比较

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0.01),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血流速度比较 (±s,c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血流速度比较 (±s,cm/s)

组别例数时间LVARVABA 治疗组30治疗前37.0±10.337.3±10.249.7±11.1 治疗后47.1±9.11)2)46.7±9.31)2)57.8±10.61)2) 对照组30治疗前37.2±9.937.8±10.349.3±11.5 治疗后42.3±9.11)43.1±9.01)53.9±10.4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5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指由于颈椎的退行性变,使椎动脉受到压迫或者刺激后而引发其供血异常而致椎动脉狭窄、扭曲引起血流障碍导致的一系列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8-10]。本病为针灸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有长期伏案使颈部劳损的不良习惯患者,而且随着电脑的普及,发病率逐步上升,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目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血液循环障碍和颈椎间压迫有关[11-13],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椎骨椎体边缘骨赘形成,髓核的突出,椎间孔缩小,从而使得椎动脉受压挤,血流运行受阻;一些学者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是由于颈项部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长期处于一种牵拉状态,从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水肿、痉挛、粘连,使得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受影响[14]。

此外,国外学者Wickman等认为,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理与血浆中内皮素含量有关。Baykaner也认为,ET不仅提高血管收缩介质水平,而且可导致脑血管管腔狭窄和血管痉挛。由此可以看出,ET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

因为脑的重要供血动脉为椎-基底动脉,正常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占全脑血流量的l/5,所以当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量下降至一定程度,可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从而引发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症状[15]。

本病属于中医学“眩晕”“痹证”等范畴[16-17]。肾通督脉,主骨生髓,颈椎为督脉所过,故本病病位在肾,多为肝肾不足,复受风、寒、湿邪侵袭颈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不通。

“眩晕”一证历代医籍论述颇多。如《灵枢·大惑论》:“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目系,以入于脑,入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眩以转矣。”张景岳曰:“无虚则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二癖。”故颈椎的生理功能赖髓海而发挥,气血虚弱,不能滋养筋骨而致颈椎退变[18-20]。脑为髓之海,其气血运输转注出入的腧穴上在百会,下在风府,上述2穴均与颈椎有密切联系,故温灸百会、风府穴。杨上善:“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21-26]。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手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27],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从中医学来说,气血不足不能上营脑髓,至髓海不足可至“眩晕”。

本研究组通过温灸与常规针刺颈椎局部穴位作对照,观察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发现温灸能够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状态,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椎动脉对于脑部的血液供应,消除局部炎性水肿,使颈部肌群的紧张状态及周围交感神经纤维压迫症状得到改善,使神经功能得到恢复,颈肌的动态力学平衡,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达到治疗目的[28]。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能够提高临床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温灸法简便易行,又无痛苦,在治疗气血不足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缓解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疗效显著、可靠,确实有独到的好处,对防病和治病及健康保健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 李娟.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温针灸结合康复理疗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2):127-128.

[2] 屈春艳.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8):95-96.

[3] 程少丹,罗金寿,陆念祖,等.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6):410-413.

[4] 刘志良,潘清洁.温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3):7-8.

[5]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202.

[6]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186.

[8] 伍耀南,孙秩和,蔡永瑞.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0):201-202.

[9] 刘定芬.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8):704-705.

[10] 王云菲,吴俊梅.针刺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65-69.

[11] 刘智勇,郝阳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4):88-90.

[12] 孟艳.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西医的发病机制进展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9):201-202.

[13] 李军,叶秀兰,唐占英,等.颈性眩晕发病机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9):124-126.

[14] 陈静,郑肖.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45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12):2275-2276.

[15] 曹和平.补肾通络中药配合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5):698-699.

[16] 刘月芝.通调督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针灸,2007,27 (4):255-257.

[17] 王晓东,朱立国,于杰.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状的临床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3):80-82.

[18] 边新娜.调理髓海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0):740-741.

[19] 王希琳,卫义兰,黄海燕,等.温灸联合电针治疗气血不足型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6):49-50.

[20] 何川,张朝驹,刘伟,等.徐昌伟主任医师治疗颈椎病经验[J].陕西中医,2016,(5):609-610.

[21] 詹宇豪,张文丽,王亚飞,等.从督脉看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5):2848-2850.

[22] 孙其斌,高敬辉,李彦龙,等.头清胶囊联合针刺风池和百会穴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 2236-2238.

[23] 邓德茂,段高雄,廖海,等.采用ReHo方法检测针刺重性抑郁患者百会穴激活的脑功能区[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 31(5):683-687.

[24] 林志诚,杨珊莉,薛偕华,等.针刺百会穴改善脑卒中患者记忆力的中枢机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2):184-188.

[25] 孙国朝,常俊华.艾灸百会穴治疗脑梗塞后抑郁症6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5):99.

[26] 林志诚,陈立典,陶静,等.电针百会穴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听觉P300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14-17.

[27] 侯中伟,金普敬,谷世喆.风池穴妙用五案[J].辽宁中医杂志,2006,(2):229-230.

[28] 李振.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7):80-81.

Effect of Gentle Moxibustion on Hemorheology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54100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entle moxibustion on hemorheology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of qi-blood deficiency type. Method Sixty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of qi-blood deficiency type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30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at cervical Huatuo jiaji(Ex-B2) points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gentle moxibustion in addition. TCD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o observe hemorheological changes in the two groups.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evaluated. Result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96.7%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9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CD indicators in the two groups (<0.05). Vertebrobasilar blood flow was improved m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0.05). Conclusion Gentle moxibustion can improve vertebrobasilar blood flow to a greater extent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It is clinically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Cervical spondylosis; Moxa stick moxibustion; Point, Baihui(GV20); Point, Fengfu(GV16); Points, Huatuo jiaji(Ex-B2); Hemorheology; Dual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R246.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8.0983

2016-03-3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项目(Z2012394)

黄海燕(1978 - ),女,主治医生,Email:396094749@qq.com

猜你喜欢
温灸百会穴椎动脉
隔姜灸治疗冻疮效果好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马氏温灸传承基地落户朝阳传统中医将更多回归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一穴解决“路怒症”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针灸穴位保健——百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