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16年)》

2016-09-07 03:42杨学军江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弥漫性脑膜瘤星形

杨学军 江涛



·建议与方案·

解读《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16年)》

杨学军*江涛△

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分类(又称蓝皮书)共有四版,前两版分类(1979、1993年)仅描述CNS肿瘤的组织学[1,2]。第三、四版(2000、2007年)不仅描述组织学,还附加肿瘤临床、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信息,并开始使用国际肿瘤性疾病编码和分级法标识肿瘤[3,4]。2016年5月发布的第四版(修订)首次推出整合了组织学表型和基因表型的CNS肿瘤分类[5]。

1926年,Bailey和Cushing首次提出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系统分类以来,组织发生概念主导CNS肿瘤分类近一个世纪,即通过与所推定发生细胞的组织学相似性和细胞分化水平进行分类,技术上主要依靠显微镜下HE染色和谱系相关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及超微结构观察[6]。以组织学为基础的WHO分类与分级系统作为“金标准”,在CNS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组织学诊断可能出现模棱两可或不同观察者间的结果差异;根据组织学标准诊断的同一肿瘤病种也存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结局的不同。尽管CNS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成果从第三版开始写入蓝皮书,2007年版分类也陈述了某些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特征,但由于条件尚不成熟,只是在传统组织学确定的分类框架内作为临床预后或预计的参考指标。

2014年,在国际神经病理学会的支持下,来自10个国家的27名神经病理专家在荷兰哈勒姆讨论在不打乱现有患者临床处理及临床与流行病学对应关系的前提下,如何突破病理完全依赖显微镜的诊断方式,把分子指标加入到CNS肿瘤分类中。会议以“国际神经病理学会指南”方式建议脑肿瘤的诊断应该分层,整合性诊断为第一层,组织学分类为第二层,WHO分级为第三层,分子信息为第四层。为完成这一目标,共有20个国家的117名专家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最终由10个国家的35名神经病理学家、神经肿瘤学临床顾问和科学家组成工作组,对最具争议的问题进行了为期3d的共识性讨论[5]。2016年5月由Lois DN、Ohgaki H、Wiestler OD和Cavenee WK共同编辑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正式发表。

1 肿瘤整合性命名的方法、原则

2016年CNS肿瘤整合性命名基本遵循了造血/淋巴系统病理的方法,将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特征相结合,组成二格式的诊断性术语[5]。诊断格式为:组织病理名称在先,基因特征(形容词形式)随后,两者间逗号相隔。如果分子特征为多个,均需列出,如“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型和1p/19q共缺失”。无特征性基因突变的肿瘤,野生型又为正式认可,则命名“野生型”,如“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其他特征性分子标识有或无时,则用“阳性”代表存在,如“室管膜瘤,RELA融合阳性”。不能根据分子特征狭义归类诊断的肿瘤,暂时标注“未另行说明(NOS)”。在新分类中,适用NOS标注的诊断均已标示。因此,NOS并不是特定的肿瘤病种,只在下列情况下使用:①无分子检测条件也不能委托分子检测的单位;②整合性诊断必需的分子检测指标不完全;③虽经检测,但检测报告的结论性不充分;④从病理、遗传学和临床角度还未充分认识或尚无充分的信息以分配特异性编码的肿瘤,有待以后的分类中精炼及改进[5]。

CNS肿瘤整合性诊断仍有原则:①组织学和分子特征不一致时,基因型胜过组织学。例如,组织形态虽似星形细胞瘤,但具有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则诊断“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型和1p/19q共缺失”;而光镜下类似少突胶质细胞瘤,但具有IDH突变,ATRX突变,TP53突变,而1p/19q完整,则诊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②必须在组织学诊断框架内来理解特定遗传改变的疾病分类学和临床意义,亦即分类诊断不能单独依靠基因型,组织学表型依然重要[5]。现阶段,WHO肿瘤分级依然根据组织学标准,也还存在组织学典型的肿瘤却不满足对应分子特征的情况。例如,有些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具有非常典型的组织学表现,但却缺乏IDH和ATRX突变。当然,随着对肿瘤基因组认识的提高,组织学评估可能权重会更少,在上述情况中,将来也许仅诊断弥漫性胶质瘤附加分子特征。

2 分类结构的变化及新分类中的病种、亚型与组织学形式

2016年分类首次构筑了分子时代CNS肿瘤诊断的结构框架,分为十七类(见表1)。与2007版分类中一级条目的对应关系为:新分类中1-8对应前版的神经上皮性肿瘤,10-12对应脑膜肿瘤,13-14对应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其他一级条目未变[4-5]。神经上皮性肿瘤分类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弥漫性胶质瘤、髓母细胞瘤、胚胎性肿瘤。在新分类中,弥漫性胶质瘤包括WHOⅡ级或Ⅲ级的星形细胞肿瘤、WHOⅡ级或Ⅲ级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WHO Ⅳ级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儿童弥漫性胶质瘤。

2.1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归于同一条目,不仅因为他们具有类似的弥漫浸润性生长方式和生物学行为,而且都存在IDH1和IDH2基因的驱动性突变。

2.1.1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分为IDH突变型、IDH野生型和NOS三类, IDH突变型占绝大部分。IDH野生型诊断需要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R132H IDH1蛋白免疫组化检测阴性,且测序未发现IDH1基因132密码子和IDH2基因172密码子突变;②单纯测序未发现IDH1基因132密码子和IDH2基因172密码子突变。如果IDH未检测或未完全检测(如免疫组化检测为阴性,但未进行基因测序),则诊断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NOS”[5,8]。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项下的原浆型和纤维型两个亚型被删除。肥胖型星形细胞瘤仍作为亚型列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下。大脑胶质瘤病被删除,因这种广泛侵袭浸润形式见诸于许多胶质瘤,包括IDH突变型的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以及IDH野生型的胶质母细胞瘤[7]。

2.1.2胶质母细胞瘤分为①“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约占90%),与临床上的原发性或新发胶质母细胞瘤基本一致,常见于≥55岁的患者;②“胶质母细胞瘤,IDH突变型”(约占10%),与所谓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基本一致,常见于较年轻的患者;③“胶质母细胞瘤,NOS”,专为IDH未完全检测的肿瘤而保留。<55岁患者的胶质母细胞瘤和WHOⅡ或Ⅲ级弥漫性胶质瘤中,如果R132H IDH1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强烈推荐进行IDH基因测序;而≥55岁患者的胶质母细胞,几乎没有非R132H的IDH1突变及其IDH2突变,故若R132H IDH1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则无需测序[5,7-8]。

“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包括三个亚型: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胶质肉瘤,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新增加)。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年,典型表现为大脑浅表或间脑的占位,可能具有低级别肿瘤史(常为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分子特征为,缺乏EGFR扩增、10号染色体缺失,常有ODZ3半合子缺失,也常有BRAF V600E突变。

胶质母细胞瘤常具有多种组织学表现形式:①横纹肌样胶质母细胞瘤,通过INI1的失表达,可以与不同程度地存在横纹肌样细胞的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鉴别。②伴原始神经元成分的胶质母细胞瘤,先前认为是伴PNET样成分的胶质母细胞瘤,常由任何级别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或少数为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组成边界清楚的结节,包含神经元分化的原始细胞(Homer Wright菊形团,突触素表达阳性,GFAP表达缺失),以及原始细胞中有时具有MYC或MYCN扩增。约1/4发生于先前已知患有较低级别胶质瘤的患者,有些肿瘤在胶质成分和原始神经元成分中均可检测到R132H IDH1免疫组化阳性。这些肿瘤具有随脑脊液播散倾向,提示临床需全神经轴评估以除外种植。③小细胞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颗粒细胞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仍然未被接受为亚型,仅作为组织学形式进行描述。前者特征为均一的,具欺骗性地温和的小肿瘤细胞,类似于少突胶质细胞瘤,常显示EGFR扩增;后者表现为颗粒样或巨噬细胞样、溶酶体丰富的肿瘤细胞。具有这两种表现形式的肿瘤,即使病理缺乏典型的微血管增殖或坏死,也如同胶质母细胞瘤,预后非常差[5,7]。

2.1.3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具有IDH基因突变及1p和19q全臂的联合缺失(1p/19q共缺失)。当免疫组化未检测到R132H IDH1突变时,推荐进行IDH1基因 132密码子和IDH2基因172密码子的测序。在不具上述检测能力或未得到确切基因检测结果时,组织学又为典型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则诊断为NOS。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如基因检测结果不明确时,应仔细评估是否具有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特征。组织学类似于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儿童肿瘤,常不表现IDH基因突变和1p/19q共缺失,在分子特征未被认识之前,也诊断为“少突胶质细胞瘤,NOS”[5,7-8]。

2.1.4少突星形细胞瘤几乎所有在组织学特征上同时具有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的肿瘤,如果检测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则基因型要么符合星形细胞瘤或符合少突胶质细胞瘤。因此,新分类中对少突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实际采取的是压制态度。只有在未进行对应的诊断性分子检测的情况下,才诊断“少突星形细胞瘤,NOS”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NOS”。但文献中也确有同时具有双重基因型的“真性”少突星形细胞瘤的报告,即具有基因型证据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IDH突变型,ATRX野生型,1p/19q共缺失)和星形细胞瘤成分(IDH突变型,ATRX突变型,1p/19q完整)在同一肿瘤中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这类肿瘤在排除技术性问题所致局部异质性及正式获WHO认可前,暂时列在“少突星形细胞瘤,NOS”或“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NOS”中[5,8]。

2.1.5儿童弥漫性胶质瘤儿童弥漫性胶质瘤,尽管组织学表现与成人相似,但生物学行为有不同,也具独特的相关基因异常,表现为组蛋白H3基因H3F3A的K27M突变,少见情况下突变见于相关的HIST1H3B基因。这种特征性突变的儿童胶质瘤位于中线部位(如:丘脑、脑干和脊髓)弥漫性生长,作为新病种命名为“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内生型脑桥胶质瘤亦属此类[5,8]。

2.2其他星形细胞肿瘤根据分子特征的相似性,所谓“局限性星形细胞瘤”列入此类,包括无IDH基因家族突变但常有BRAF改变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以及具有TSC1/TSC2突变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二点更新值得关注:①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作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亚型,2007年版定为WHOⅡ级。近来发现,部分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随时间而成熟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两者的组织学和基因表型具有广泛重叠,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是否更具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尚不确定,新版分类建议先降低其分级。②间变性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WHOⅢ级),新分类中作为一个明确肿瘤病种,替代以前“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具有间变特点”的描述,与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WHOⅡ级)相比,生存期更短[5]。

2.3室管膜肿瘤对室管膜肿瘤以整合性方式进行分类与分级,在临床价值、预后意义和可重复性方面均不成熟。新版中唯一根据基因特征进行狭义定义的室管膜瘤亚型为“室管膜瘤,RELA融合阳性型”,占儿童幕上肿瘤中的大多数。免疫组化检测到特异性的L1CAM表达,可作为测序的替代方法,表示RELA融合阳性[5,8]。细胞型室管膜瘤在新分类中被删除,因其组织学表现与标准的室管膜瘤具有广泛的重叠。

2.4其他胶质瘤2007版称为“其他神经上皮性肿瘤”,肿瘤病种无变化。

2.5脉络丛肿瘤肿瘤病种无变化。

2.6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新分类有两个主要变化:①“弥漫性软脑脊膜胶质神经元肿瘤”是新认识的肿瘤病种,文献有其他类似命名,知之最广的是“儿童播散性少突胶质细胞样软脑脊膜肿瘤”,表现为弥漫性软脑脊膜病变,伴或不伴可识别的实质成分(常见于脊髓),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组织学具有胶质细胞形态,为单一同态的透明细胞,使人能联想到少突胶质细胞瘤,但除了表达OLIG2和S-100,还表达突触素。在部分病例中也能发现神经元成分。这些病变常具有BRAF基因融合以及染色体臂1p的缺失,或偶尔也合并19q缺失,无IDH突变。这种肿瘤的疾病分类学仍不清楚,有些病理和基因特征提示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或胶质神经元肿瘤有关。预后不一致,有些病例中肿瘤生长相当缓慢,但继发性脑积水引起的致残需关注[5,7]。②文献报告,在小脑多结节及空泡性肿瘤中,病变由多发的肿瘤结节组成伴有显目的空泡形成,肿瘤细胞表现为胶质细胞和/或神经元分化,部分病例中含有神经节细胞,为低级别病变,可能同神经节细胞肿瘤有关,本质上甚或是发育畸形。新分类认为病变中的多结节和空泡形成是一种新认识的组织学结构形态,但确定病变在CNS肿瘤疾病分类学中的位置,还待进一步研究。

2.7松果体区肿瘤肿瘤病种无变化。

2.8胚胎性肿瘤

2.8.1髓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按照组织学分为经典型、促纤维增生/结节型、广泛结节型、大细胞型/间变性髓母细胞瘤,已为临床应用;分子分型,即:WNT激活型、SHH激活型、组3型和组4型也已被广泛接受[5]。如何将髓母细胞瘤的组织学分型和分子分型相结合,对分类体系是一种挑战。新版分类以模块化方式尝试解决,分列出基因特征确定的亚型和组织学确定的亚型。临床实践中,在有能力进行分子分型的单位,期待病理学家依托这种模块式分型,能够做出既包括分子表型又包括组织学表型的整合性诊断。这种全新的组织表型和分子表型分列式模块及整合性诊断,可以更灵活地应对未来的分类变化,可能将会更普遍地采用。

2.8.2其他胚胎性肿瘤髓母细胞瘤以外的胚胎性肿瘤在分类结构上也有重大变化,起因是这些少见肿瘤在19号染色体(19q13.42)C19MC区常出现扩增,可见于胚胎性肿瘤伴丰富神经毡和真性菊形团(ETANTR),亦称为胚胎性肿瘤伴多层菊形团(ETMR),还见于室管膜母细胞瘤和某些髓上皮瘤。新分类把具有C19MC扩增特点的肿瘤诊断为“胚胎性肿瘤伴多层菊形团,C19MC改变型”;无C19MC扩增而组织学特征遵循ETANTR/ETMR时,诊断“胚胎性肿瘤伴多层菊形团,NOS”。髓上皮瘤具有典型的组织学特征而无C19MC扩增者,则诊断“髓上皮瘤”[5]。

2.8.3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诊断的必要条件是发现INI1或者BRG1(非常少见)基因改变。通过免疫组化对相应蛋白进行检测,胞核表达缺失代表存在相应基因改变,但必须设对照表达质控。如果肿瘤具有AT/RT的组织学特点,但无INI1或BRG1基因改变,只诊断为“CNS胚胎性肿瘤伴横纹肌样特征”。

2016年版分类也为CNS胚胎性肿瘤准备了“纸篓”式的类别,即“CNS胚胎性肿瘤,NOS”。CNS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从新分类的诊断词条中删除,符合以前CNS PNET的肿瘤,现诊断“CNS胚胎性肿瘤,NOS”。

2.9颅神经和脊旁神经肿瘤与2007年版类似,有如下变化:①黑色素性许旺细胞瘤,临床上行为更恶,发病的遗传学基础同Carney复征和PRKARIA基因有关。因与传统的许旺细胞瘤具有上述不同,现列为独立病种,而不再是亚型。②混合性神经鞘肿瘤也为新增肿瘤命名,由于可有各种组合,实际上是一组肿瘤,而不是单一病种。③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有二个亚型,上皮样MPNST和MPNST伴神经束膜分化,原分类中的其他亚型如MPNST伴差异性分化则仅为组织学表现形式[4,5]。

2.10脑膜瘤除了增加将脑侵犯作为非典型性脑膜瘤(WHOⅡ级)的诊断标准外,脑膜瘤的分类和分级没有修改。脑侵犯在以前的WHO分类中认为是脑膜瘤分期而不是分级特点。

2.11间叶、非脑膜皮肿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过去十年间,“血管外皮细胞瘤”主要是神经病理学家使用,软组织病理学家已将其列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新分类创造了一个联合术语,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来描述这一高复发率和具有系统转移风险的病变。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包括发生在神经轴内的病变,都具有12q13染色体倒位、 NAB2和STAT6基因融合。免疫组化检测到胞核内STAT6阳性表达,代表基因融合阳性。因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即使不是相同病种,也肯定具有重叠性[5]。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理级别跨度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为低级别,而血管外皮细胞瘤和间变性血管外皮细胞瘤属于较高级别。传统上,WHO对CNS肿瘤恶性程度分级,一个肿瘤或亚型一般只对应一个特定级别,如胶质母细胞瘤为WHO Ⅳ级。新版分类突破了既往传统,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同一实体病名中,设三个级别:I级最常对应于高度胶原化、细胞密度相对低的梭形细胞病变,以前诊断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II级对应于细胞增多、胶原化低的肿瘤,细胞丰满及鹿角样血管,以前诊断为血管外皮细胞瘤;III级对应于以前所诊断的间变性血管外皮细胞瘤,以及组织学形态非常类似于传统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但每10个高倍视野具有≥5个有丝分裂的肿瘤。这种对原有分级系统的尝试性突破,可能会使CNS肿瘤分级更具灵活性,在未来整合性病理分类中或起更重要作用[5]。

2.12黑色素细胞肿瘤肿瘤病种基本无变化。

2.13-2.14淋巴瘤和组织细胞肿瘤系统淋巴瘤和组织细胞肿瘤在近十10年已经发生很多变化。新分类中将这类肿瘤扩展,并同WHO造血/淋巴组织肿瘤中的相应类别平行一致。

2.15-2.17生殖细胞肿瘤、蝶鞍区肿瘤及转移性肿瘤肿瘤病种及亚型无变化。

2016分类在命名法、疾病分类学和报告格式等方面的革新,既是尝试,也是过渡。联合组织学表型和基因型的整合性疾病命名,使肿瘤诊断更狭义和客观,也利于对生物学和遗传背景类似的肿瘤实施传统或靶向治疗,可以促进个体化医疗、临床试验、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最终改善脑肿瘤患者的生存。

表1 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和分级

续表1

肿 瘤 分 类ICD-OWHO分级5.脉络丛肿瘤(choroidplexustumours) 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plexuspapilloma)9390/0Ⅰ 非典型性脉络丛乳头状瘤(atypicalchoroidplexuspapilloma)9390/1Ⅱ 脉络丛癌(choroidplexuscarcinoma)9390/3Ⅲ6.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neuronalandmixedneuronal-glialtumours)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neuroepithelialtumour)9413/0Ⅰ 神经节细胞瘤(gangliocytoma)9492/0Ⅰ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ganglioglioma)9505/1Ⅰ 间变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anaplasticganglioglioma)9505/3Ⅲ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dysplasticgangliocytomaofcerebellum,Lhermitte-Duclosdisease)9493/0Ⅰ 促纤维增生性婴儿星形细胞瘤和神经节胶质细胞瘤(desmoplasticinfantileastrocytomaandganglioglioma)9412/1Ⅰ 乳头状型胶质神经元肿瘤(papillaryglioneuronaltumour)9509/1Ⅰ 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ur)9509/1Ⅰ 弥漫性软脑脊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iffuseleptomeningealglioneuronaltumour)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neurocytoma)9506/1Ⅱ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xtraventricularneurocytoma)9506/1Ⅱ 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cerebellarliponeurocytoma)9506/1Ⅱ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8693/1Ⅰ7.松果体区肿瘤(Tumoursofthepinealregion) 松果体细胞瘤(pineocytoma)9361/1I 中等分化的松果体实质肿瘤(pinealparenchymaltumourofintermediatedifferentiation)9362/3Ⅱ或Ⅲ 松果体母细胞瘤(pineoblastoma)9362/3Ⅳ 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papillarytumourofthepinealregion)9395/3Ⅱ或Ⅲ8.胚胎性肿瘤(embryonaltumours) 髓母细胞瘤,根据基因定义(medulloblastoma,geneticallydefined)Ⅳ 髓母细胞瘤,WNT激活型(medulloblastoma,WNT-activated)9475/3* 髓母细胞瘤,SHH激活和TP53突变型(medulloblastoma,SHH-activatedandTP53-mutant)9476/3* 髓母细胞瘤,SHH激活和TP53野生型(medulloblastoma,SHH-activatedandTP53-wildtype)9471/3 髓母细胞瘤,非WNT/非SHH型(medulloblastoma,non-WNT/non-SHH)9477/3*Ⅳ 髓母细胞瘤,组3型(medulloblastoma,group3) 髓母细胞瘤,组4型(medulloblastoma,group4) 髓母细胞瘤,根据组织学定义(medulloblastoma,histologicallydefined)Ⅳ 髓母细胞瘤,经典型(medulloblastoma,classic)9470/3 促纤维增生/结节型髓母细胞瘤(desmoplastic/nodularmedulloblastoma)9471/3 髓母细胞瘤伴广泛结节(medulloblastomawithextensivenodularity)9471/3 大细胞型/间变性髓母细胞瘤(largecell/anaplasticmedulloblastoma)9474/3 髓母细胞瘤,未另行说明(medulloblastoma,NOS)9470/3Ⅳ 胚胎性肿瘤伴多层菊形团,C19MC改变型(embryonaltumourwithmultilayeredrosettes,C19MC-altered)9478/3*Ⅳ 胚胎性肿瘤伴多层菊形团,未另行说明(embryonaltumourwithmultilayeredrosettes,NOS)9478/3Ⅳ 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otherCNSembryonaltumours) 髓上皮瘤(medulloepithelioma)9501/3Ⅳ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CNSneuroblastoma)9500/3Ⅳ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CNSganglioneuroblastoma)9490/3Ⅳ

续表1

肿 瘤 分 类ICD-OWHO分级 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未另行说明(CNSembryonaltumor,NOS)9473/3Ⅳ 非典型性畸胎瘤/横纹肌样肿瘤(atypicalteratoid/rhabdoidtumour)9508/3Ⅳ 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伴横纹肌样特点(CNSembryonaltumorwithrhabdoidfeatures)9508/3Ⅳ9.颅神经和脊旁神经肿瘤(tumoursofthecranialandparaspinalnerves) 许旺细胞瘤(Schwannoma)9560/0Ⅰ 细胞型许旺细胞瘤(cellularSchwannoma)9560/0 丛状型许旺细胞瘤(plexiformSchwannoma)9560/0 黑色素性许旺细胞瘤(melanoticSchwannoma)9560/1 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9540/0Ⅰ 非典型性神经纤维瘤(atypicalneurofibroma)9540/0 丛状型神经纤维瘤(plexiformneurofibroma)9550/0 神经束膜瘤(perineurioma)9571/0Ⅰ 混合性神经鞘肿瘤(hybridnervesheathtumours)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peripheralnervesheathtumour,MPNST)9540/3Ⅱ、Ⅲ或Ⅳ 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epithelialMPNST)9540/3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伴神经束膜分化(MPNSTwithperineurialdifferentiation)9540/310.脑膜瘤(meningiomas) 脑膜瘤(meningioma)9530/0Ⅰ 脑膜皮型脑膜瘤(meningothelialmeningioma)9531/0Ⅰ 纤维型脑膜瘤(fibrousmeningioma)9532/0Ⅰ 过渡型脑膜瘤(transitionalmeningioma)9537/0Ⅰ 砂粒体型脑膜瘤(psammomatousmeningioma)9533/0Ⅰ 血管瘤型脑膜瘤(angiomatousmeningioma)9534/0Ⅰ 微囊型脑膜瘤(microcysticmeningioma)9530/0Ⅰ 分泌型脑膜瘤(secretorymeningioma)9530/0Ⅰ 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型脑膜瘤(lymphoplasmacyte-richmeningioma)9530/0Ⅰ 化生型脑膜瘤(metaplasticmeningioma)9530/0Ⅰ 脊索瘤样型脑膜瘤(chordoidmeningioma)9538/1Ⅱ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clearcellmeningioma)9538/1Ⅱ 非典型性脑膜瘤(atypicalmeningioma)9539/1Ⅱ 乳头状型脑膜瘤(papillarymeningioma)9538/3Ⅲ 横纹肌样型脑膜瘤(rhabdoidmeningioma)9538/3Ⅲ 间变性(恶性)脑膜瘤[anaplastic(malignant)meningioma]9530/3Ⅲ11.间叶肿瘤,非脑膜皮型肿瘤(mesenchymaltumours,non-meningothelialtumours) 单发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solitaryfibroustumour/haemangiopericytoma)**Ⅰ、Ⅱ或Ⅲ 1级(Grade1)8815/0 2级(Grade2)8815/1 3级(Grade3)8815/3 血管母细胞瘤(haemangioblastoma)9161/1Ⅰ 血管瘤(haemangioma)9120/0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alhaemangioendothelioma)9133/3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9120/3 卡波西肉瘤(Kaposisarcoma)9140/3

续表1

肿 瘤 分 类ICD-OWHO分级 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wingsarcoma/peripheralprimitiveneuroectodermaltumour)9364/3 脂肪瘤(lipoma)8850/0 血管脂肪瘤(angiolipoma)8861/0 冬眠瘤(hibernoma)8880/0 脂肪肉瘤(liposarcoma)8850/3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fibromatosis)8821/1 肌纤维母细胞瘤(Myofibroblastoma)8825/0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ur)8825/1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enignfibroushistiocytoma)8830/0 纤维肉瘤(fibrosarcoma)8810/3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undifferentiatedpleomorphicsarcoma/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8802/3 平滑肌瘤(leiomyoma)8890/0 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8890/3 横纹肌瘤(rhabdomyoma)8900/0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8900/3 软骨瘤(chondroma)9220/0 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9220/3 骨瘤(osteoma)9180/0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9210/0 骨肉瘤(osteosarcoma)9180/312.黑色素细胞性肿瘤(melanocytictumours) 脑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病(meningealmelanocytosis)8728/0 脑膜黑色素细胞瘤(meningealmelanocytoma)8728/1 脑膜黑色素瘤(meningealmelanoma)8720/3 脑膜黑色素瘤病(meningealmelanomatosis)8728/313.淋巴瘤(lymphomas) 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oftheCNS)9680/3 免疫缺陷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immunodeficiency-associatedCNSlymphoma) 艾滋病相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AIDS-related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 EB病毒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未另行说明(EBV-positive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NOS)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mphomatoidgranulomatosis)9766/1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largeB-celllymphoma)9712/3 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Low-gradeB-celllymphomas) T细胞和NK/T细胞淋巴瘤(T-cellandNK/T-celllymphomas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阳性(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Kpositive)9714/3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阴性(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Knegative)9702/3 硬脑膜MALT淋巴瘤(MALTlymphomaofthedura)9699/314.组织细胞肿瘤(histiocytictumours)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病(langerhanscellhistiocytic)9751/3 Erdheim-chester病(Erdheim-chesterdisease)9750/1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sinushistiocytosiswithmassivelymphadenopathy) 青少年黄色肉芽肿(juvenilexanthogranuloma) 组织细胞肉瘤(histiocyticsarcoma)9755/3

续表1

肿 瘤 分 类ICD-OWHO分级15.生殖细胞肿瘤(germcelltumours) 生殖细胞瘤(germinoma)9064/3 胚胎性癌(embryonalcarcinoma)9070/3 卵黄囊瘤(yolksactumour)9071/3 绒毛膜癌(choriocarcinoma)9100/3 畸胎瘤(teratoma)9080/1 成熟性畸胎瘤(matureteratoma)9080/0 未成熟性畸胎瘤(immatureteratoma)9080/3 畸胎瘤伴有恶性转化(teratomawithmalignanttransformation)9084/3 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ixedgermcelltumours)9085/316.蝶鞍区肿瘤(tumoursofthesellarregion)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9350/1Ⅰ 造釉细胞瘤型颅咽管瘤(adamantinomatouscraniopharyngioma)9351/1 乳头状型颅咽管瘤(papillarycraniopharyngioma)9352/1 蝶鞍区颗粒细胞瘤(granularcelltumourofthesellarregion)9582/0Ⅰ 垂体细胞瘤(pituicytoma)9432/1Ⅰ 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pindlecelloncocytoma)8290/0Ⅰ17.转移性肿瘤(metastatictumours)

注 1.ICD-O编码“…/0”代表良性肿瘤,“…/1”代表未特指的交界性或行为不确定的病变, “…/2”代表原位癌或上皮内瘤变, “…/3”代表恶性肿瘤。2. 斜体字代表暂时性命名。3. *表明IARC/WHO委员会同意的新ICD-O编码。4. **表明按照2013年WHO软组织和骨肿瘤分类进行的分级。

[1]BECKER LE. An appraisal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J].Cancer,1985,56: 1858-1864.

[2]KLEIHUES P, BURGER PC, SCHEITHAUER BW. The new WHO classification of brain tumors [J]. Brain Pathology, 1993, 3(3):255-268.

[3]KLEIHUES P, LOUIS DN, SCHEITHAUER BW,et al. The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J]. J Neuropathol Exp Neurol, 2002, 61(3):215-225.

[4]杨学军. 解读《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07年)》[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7,33(9):513-517.

[5]杨学军.从神经外科医师角度解读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的发展[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8(5):376-387.

[6]LOUIS DN, PERRY A, REIFENBERGER G, et al. The 201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summary[J]. Acta Neuropathol, 2016,131(6):803-20.

[7]PERRY A, WESSELING P. Hist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gliomas[J]. Handb Clin Neurol, 2016,134:71-95.

[8]MASUI K, MISCHEL PS, REIFENBERGER G.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gliomas[J]. Handb Clin Neurol, 2016,134:97-120.

(责任编辑:甘章平)

10.3969/j.issn.1002-0152.2016.06.001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300052)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E-mail: ydenny@yahoo.com )

R651(

2016-06-23)

A

猜你喜欢
弥漫性脑膜瘤星形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转化体内诱导研究进展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如何治疗脑膜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8字形”快速突破“星形”角度问题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盐酸法舒地尔对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