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的“动”与“静”

2016-09-06 09:06虞卫毅
老年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司徒金文动静

□ 虞卫毅

书法创作的“动”与“静”

□ 虞卫毅

毛公鼎金文

书法创作,通过笔的挥运、字的造型,创作出或端庄、或奇逸的书法形象。由于字体的不同,汉字书法在整体意象上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形态。

司徒越书法

篆书、隶书和楷书,均以静态的端庄、和谐、匀称、秀整取胜,它们表现的是理性的结构美与典雅的宁静美;行书和草书,则以动态的变化、运动、穿插、避让和险绝取胜,表现的是“山风海涛”般的运动美与气势美。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的“楷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就指出了楷书与草书在形式美特征上的基本差别,同时,也提出了楷书宜静中有动、草书宜动中有静的创作法则。站在抽象的表现主义立场来看,楷书(或者篆、隶)主要是通过理性与秩序,创作出有序的结构和静态的画面,表现的是一种“冷抽象”(理性为主,感性为辅);而草书(包括行书),主要是通过笔势的承接、呼应,结构的夸张、变形,笔意的奔放、恣肆,创作出随机的、灵动的动态画面,表现的是一种“热抽象”(感性为主,理性为辅)。

但是,书法创作的“动”与“静”、“冷”与“热”,又不是绝对的、极端的,而是相对的、兼容的。例如,行楷与行草的创作,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另外,像篆书中的金文、甲骨,虽然字字独立,但字形 本身仍有动态表现;楷书与隶书,虽然字形规范缺少动感,但在用笔与线条上,仍能表现出或刚劲或雄浑、或恬淡或秀整的不同意态。

实际上,楷书、隶书与大篆、小篆,也都有一定的动势,不过这种动势是隐性的、内在的、不易察觉的。司徒越在谈书法的结字与章法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各种书体有它的飞动之势,而且特别强调了金文和草书的“飞动之势”。在创作上,司徒越能将金文的笔法与笔意融入草书创作中,将金文书法的“见龙在田”转化为狂草书法的“飞龙在天”,是与他对书法动静关系的深刻认识密不可分的。

对刘熙载所说的“楷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我们也可以作反向思维,即,将刘氏的这句话改为“楷书居动以治静,草书居静以治动”,则可以有新的认识与解释。草书的线条、结构是以动态取胜,但是在创作草书作品时,既可以有解衣盘礴、任意挥洒的创作方式,也可以有“默坐静思、气不盈息”,以冷静的笔触表现沉潜激情的创作方式。

以笔者的创作体会,这样的创作方式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作品。因为,激情只有在理性的控制下得到合理发挥,才会有成功的创作,反之就会“亢龙有悔”,达不到表现的目的。而在楷书创作中,追求“静”气固然重要,但是这种“静”不应当是机械、死板的写字,而应该是充满情趣的、动态的、鲜活自然的书写。所以说“草书居静以治动”和“楷书居动以治静”,同样也是行之有效的创作法则。

《圣教序》 (局部) 唐·褚遂良

事实上,书法家的精神气度与艺术功力,主要表现在用笔造型中动静关系的处理上。无论是“居静以治动”抑或是“居动以治静”,都需要书法家具有动静自如、吞吐八荒的精神气度。优秀的书法作品中那种感人的线条律动,主要是来源于那动静一如、迟速应心的超妙心灵世界。

《肚痛帖》 唐·张旭

猜你喜欢
司徒金文动静
司徒凤仙
微·视界
《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救治司徒青
“动静”之中话物理
动静相映,写情造境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基于力的电动静液作动器阻抗控制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