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仁成(广州华隧威预制件有限公司)
活性粉末混凝土耐碱性能的试验研究
陶仁成
(广州华隧威预制件有限公司)
本文对活性粉末混凝土耐碱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力学性能和微观测试,发现随着龄期的增长,RPC材料的强度不断降低,聚合物改性的RPC材料的强度则是先升高后降低,但降低的幅度要小于未改性的RPC材料,聚合物可以改善RPC材料的耐碱性能。
活性粉末;混凝土;耐碱性能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以下简称RPC)是由世界最大的营造公司之一法国布伊格(Bouygues)公司以Pierre Richard为首的研究小组在1993年率先研发成功的一种超高强、高韧性、高耐久性、体积稳定性良好的水泥基复合材料[1-2]。RPC的抗压强度高达200~800MPa,抗折强度为25~150 MPa,断裂能可以达到40000J/m2,是普通混凝土的300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4]。
由于RPC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因此经常被应用于一些极端的恶劣环境中,包括酸性环境和碱性环境,为此对RPC材料的耐酸碱性能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对RPC材料的耐碱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1.1原材料
水泥采用华润水泥公司广西平南厂生产的P042.5水泥,其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能见表1。硅灰选用挪威埃肯硅灰,Si02含量大于95%,比表面积介于18000~22000m2/kg(采用氮吸附法即BET法测定)。石英砂粒径范围为0.25~0.65mm,密度2.59g/cm3。高效减水剂为BASF公司生产的聚羧酸减水剂母液,减水率 30%以上。钢纤维为山东三利牌钢纤维,直径0.2mm,长度13mm。聚合物为德国瓦克公司的7016F可再分散乳胶粉。
表1 水泥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
表2 抗侵蚀试件配合比
1.2试验方法
1.2.1试件制作
本试验按照表2的配合比,成型3种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耐碱性试验。普通水泥砂浆试件成型参照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测方法》的规定进行。RPC材料与聚合物改性RPC材料的具体成型步骤如下:先将称量好的硅灰、水泥和石英砂干拌3min;再将称好高效减水剂和聚合物溶入水中加入,同时均匀加入钢纤维,搅拌3min;搅拌完毕后,装模。本试验采用40mm× 40mm×160mm试模,装模时分两层装,装完第一层后在水泥胶砂振动台上振动120次后装第二层,全部装完后再在水泥胶砂振动台上振动120次刮平成型。
每种配合比试件都成型足够的试件。普通水泥砂浆(C系列)试件成型后都放入标准养护箱中进行标准养护,28天后取出一组,在表干状态下测定抗压、抗折强度值作为基准值,其余试件放在0.1mol/L Na0H溶液中浸泡,浸泡龄期分别为28d、60d以及90d,到龄期后在表干状态下测得此时的抗压、抗折强度值;RPC材料(R系列)与聚合物改性RPC材料(P系列)试件成型后,带模放入标准养护箱中标准养护1天,拆模后,RPC材料放入养护箱中80℃蒸汽养护2天,然后各取一组在表干状态下测得此时的抗压、抗折强度值作为基准值,之后其余试件放在0.1mol/L Na0H溶液中浸泡,浸泡龄期分别为28d、60d以及90d,到龄期后取出在表干状态下测定抗压、抗折强度值。然后用式(1)计算其在不同龄期时的抗蚀系数。
式中:
k——抗蚀系数;
R浸泡——试体在腐蚀溶液中浸泡一定龄期后的抗折强度,MPa;
R基准——试体在放入腐蚀溶液前的抗折强度,MPa。
1.2.2力学性能试验
对到达龄期的试件,取出试件表干之后进行强度测试。强度测试按照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测方法》的规定进行。
1.2.3微观测试
采用荷兰FEI公司的Quanta 200型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RPC试样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用于微观测试的试样均为在RPC强度试验的破坏试件上制取,烘干后浸没在无水酒精中,以终止水化反应。
图1为不同试件浸泡在0.1mol/L Na0H溶液中各龄期的抗蚀系数(抗折强度)。通过图1,可以看出长期浸泡在0.1mol/L Na0H溶液中的普通水泥砂浆,其抗折强度随着龄期的增加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原因是,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Si02等活性物质在养护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活性,在碱性环境下0H-通过孔隙渗透到基表层,因为接触面积的不断增大而进一步的激发了其活性,因此强度增长[5]。
而对于RPC水泥基材料,在0.1mol/L Na0H溶液浸泡下,其抗折强度随着龄期的增加降低,其28d抗蚀系数为90.3%,60d抗蚀系数为93.9%,90d时的抗蚀系数为79.4%。而对于聚合物改性RPC,在0.1mol/L Na0H溶液浸泡下,其抗折强度随着龄期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但降低的幅度要小于RPC水泥基材料,这表明聚合物改性RPC较之RPC材料,具备更优异的抗碱性侵蚀能力。
图1不同试件浸0.1mol/L NaOH在不同龄期时的抗蚀系数
图2、图3和图4分别是普通水泥试件、RPC试件和聚合物改性RPC试件浸0.1mol/L Na0H溶液90d的SEM图。从图2可见,普通水泥试件浸0.1mol/L Na0H溶液90d后的水化产物主要还是团簇状的水化硅酸钙,只是在数量上显得更多,但结构仍较为疏松。由图3可见,浸0.1mol/L Na0H溶液90d的RPC试件,出现了较大的沟豁,应该是在碱溶液侵蚀下,硬化水泥浆的水化产物被溶析之后形成的。图4显示,浸0.1mol/L Na0H溶液90d的RPC试件,在碱的作用下,增加了水化速度,生成了大量的水化产物,使得结构更为致密,同时出现了多处从集料的界面向集料内部延伸的裂缝,是由碱硅反应产生的。
含碱溶液的侵蚀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和物理析晶两方面的作用。化学侵蚀是碱溶液与硬化水泥浆组份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生成胶结能力弱、易为碱液溶析的产物,例如:
而结晶侵蚀则是因碱液渗入浆体孔隙,然后蒸发呈结晶析出,产生结晶压力所引起的涨裂现象。如Na0H渗入后,再在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下形成含大量结晶水的碳酸钠Na2C03·10H20,在结晶时也会造成混凝土结构的涨裂[6]。
另外,还可以用碱硅酸反应(ASR)来解释水泥基材料处于强碱性环境下的劣化机理。早在80年代文梓芸就利用无定形硅胶模拟碱硅酸反应(ASR)过程,提出了著名的“最劣点”化学规律,即0H-离子腐蚀造成Si02溶解,在液相中硅酸根再缩聚成聚合态的溶胶,这些溶胶的组成随系统原始组成不同而变化,从而产生最劣点,这些硅酸碱凝胶才是ASR膨胀破坏的主体[7]。
对于普通水泥砂浆,因为水灰比较大,形成的结构较为疏松,孔隙较多,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更多的水化产物,当发生碱硅酸反应时,不会因为材料的内应膨胀而产生微裂纹,相反,硅酸碱凝胶膨胀反而会使材料更加密实,强度更高。而对于RPC而言,由于水灰比很低,RPC的结构非常密实,无法容纳因碱硅酸反应而引起的膨胀量,从而导致结构的开裂破坏。由图1可以看出,在碱环境下聚合物改性RPC的抗折强度发展与未改性的RPC不同,开始时随浸水时间的延长抗折强度增加,到达一个峰值后,其抗折强度就随浸水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聚合物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成膜作用[8]。聚合物所形成的聚合物膜是一种柔性物质,为硅酸碱凝胶膨胀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在吸收了硅酸碱凝胶膨胀的内应力的同时,还使水泥基材料的密实度得到了提高。但是,聚合物膜提供的缓冲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当碱硅酸反应产生的膨胀超过一定限度后,仍然会造成水泥基材料结构损伤,导致强度下降。
图2 普通水泥试件浸0.1mol/L NaOH 90d的SEM图
图3 RPC试件浸0.1mol/L NaOH 90d的SEM图
图4 聚合物改性RPC试件浸0.1mol/L NaOH 90d的SEM图
RPC材料耐碱试验研究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RPC材料的强度不断降低,聚合物改性的RPC材料的强度则是先升高后降低,但降低的幅度要小于未改性的RPC材料。因此,掺入聚合物可以改善RPC材料的耐碱性能。●
[1]Richard P.Reactive powder concrete:a new ultra-high-strength cementitious materials[A].The 4th InternationalSymposiumonUtilizationofHigh Strength/HighPerformanceConcrete[C],Paris,1996. 1343-1349.
[2]Richard P,Cheyrezy M.Composition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J].Cement Concrete Research,1995,25(7):1501-1511.
[3]Bonneau 0,Lachemi M,Dallaire E.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durability of two industrial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s[J].ACI Mater J,1997,94(4):286-290.
[4]Dugat J,Roux N,Bernier G.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J].Mater Structure,1996,29(4):233-240.
[5]Taylor H F W.Cement Chemistr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0:351-354.
[6]段瑜芳.碱激发煤矸石胶凝材料及水化机理的研究 [D].上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
[7]文梓芸,钱春香,等.混凝土工程与技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8]钟世云,袁华.聚合物在混凝土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