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俊国 董铁莹 刘威
代沟上的小桥,说塌就塌
文-尹俊国 董铁莹 刘威
“代沟”每个时代都会有。但这一代的特点是,沟通变得异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代沟之上的小桥,早就塌了。
老孙偷偷开了计算机,点开搜索引擎,查了两个字。
鬼畜。
字面的释义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他心里不禁一沉。
前两天,儿子在房间里跟同学语音聊天,坐在客厅看电视的他不经意听了一耳朵,两个奇怪的字让他心里有些不舒服,因为跟着那两个字的是哈哈大笑,一边笑着一边还互相吆喝“变态”、“大兄弟吸毒不,再吸一口”。
好奇心上来,他搜了那两个字,“鬼畜”。
搜索引擎给出的解释是,“日文直译。指佛教世界里六道中沦落饿鬼道和畜生道并称简略之后所形成的词语。鬼畜一般指有心理变态、性虐倾向的流氓或淫棍……”
这不能不令他感到极度的不安。
晚上,儿子上完网校的课,戴着耳机听歌,不时哼几句,“Giligili~爱!”
这是什么鬼!什么给力给力爱?
老孙再也坐不住,走过去拽下儿子的耳机,“你不好好学习,瞎看什么呢?”他指了指屏幕上充满弹幕的视频,“什么给力爱?”
儿子看着他的眼神怪怪的,还有些无奈。
代际鸿沟的出现周期在不断缩短,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在被普遍调侃为“三年一代沟”的今天,社会生活每个层面的解读似乎正在被更大的文化鸿沟所淹没。
这使得两代人之间失去了最起码的“公约数”,沟通变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两代人在文化的生活方式上,几乎毫无关系。上一代人发出了沟通要约,收到的却往往是一张挂着嘲笑的脸。
这是互联网时代独有的代际现象——无法沟通,拒绝沟通。
只要是假期,不管是寒暑假还是周六日,“这孩子就宅在家里,不是玩游戏就是玩手机,要么就是看视频看小说,或者在手机上聊天、刷朋友圈,除了吃饭,基本上不出自己房间的门。”老孙曾经试图带他出去打球或者游泳,均遭“无情”拒绝。就是饭后去遛弯,也是在父母“哀求”之下,小孙才勉强答应,坚持了两天就又赖在家里不动了,因为晚上七点开始,他跟同学要“下副本”。老孙不懂那是什么东西,但想来不是什么正经事,咬着后槽牙就要发作。孩子他妈心软,连忙劝住老孙,“平时学习也累,就让孩子玩一会儿吧!”
二次元文化对三次元世界的“入侵”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飞快增长,层出不穷的新生文化现象催生出庞大的年轻文化消费市场,这从BAT三大互联网巨头的强势进入可见一斑。
动漫、漫画、游戏、小说、虚拟偶像及周边;AcFun(A站)、“哔哩哔哩”(B站)等二次元用户资讯互动平台;“弹幕”、“入坑”、“脑洞”、“前方高能”、“中二病”、“空耳”等热词;声优、虚拟歌姬演唱会及相关表演……所有上一辈直呼看不懂的文化现象被年轻人投以空前的热情。数据显示的是,2015年我国二次元用户已经达到2.19亿,6000万人成为其核心用户群。
“二次元”正在快速变成一种年轻世代的准主流文化。
“越来越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们在想什么”,这样的疑问正印证了代际之间的文化冲突进一步加剧。二次元业界大佬黄山对此的分析是:“喜欢二次元的人群是拒绝内心成长的一群人”。这些林林总总文化现象的背后似乎暗藏玄机,涉及年轻人处世态度,看世界的角度。二次元世界带来的愿景让一种理想世界的无限可能跃然纸上。
风靡一时的文化现象潮涨潮落不断更迭,表现形式不一而论。但若涉及到处世态度和三观基石,这种文化现象就会沉淀为代际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到时候,看不懂的可不是只有那些流行语了。
也许是意识到了什么,老孙妥协了。
甚至当他听说小孙在高二的时候,有跟女同学出去“约会”这种“准早恋”的行为,他都默许了:只要不是宅在家里打游戏就好!
“我宅故我在”。“宅”和“二次元”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很多御宅族是“二次元”文化的爱好者,但同时更大比例的这类人为“三次元”文化而着迷。比如,宅男的爱好集中在科技、汽车、文学、历史、政经等领域,不少宅女的爱好集中在追电视剧、真人秀、网购、时尚等领域。
没办法,谁让互联网抹平了原本的时空设定,谁让中国的互联网在许多领域已然发展到独步世界的程度,除了与身体直接相关的事情,比如睡觉洗澡上厕所和啪啪啪之外,都可以用手机来解决了。
在这种环境中,上一代人不能不去调整与子女相处的方式,虽然有时也弄巧成拙。
小孙妈妈虽然不支持“早恋”,但是也不反对。既然到这个阶段了,顺其自然吧,她鼓励儿子,“出去玩多带点零花钱,在女孩子面前要绅士一些。”“绅士?”儿子听了撇了撇嘴乐了,“妈,绅士有别的含义,您不知道就别多言语了。”
隔天,小孙给妈妈发了个链接过来,点开一看,老孙和妻子都有些无语。
“在ACG界中,绅士这个词多指代高等变态。虽然世上变态比比皆是,但要能以绅士之名行变态之实,就不是人人办得到的了。”一家叫做萌娘百科的网站这么解释道。
老孙觉得,这些个所谓“二次元”的东西,正在无形之中离间着两代人的关系。他后来了解到,让他不安的“鬼畜”指的其实是“用频率极高的重复画面组合而成的一段节奏,配合音画同步率极高的一类视频”,而那首唤作“给力爱”的歌曲,是动漫《超时空要塞》的插曲,被“鬼畜”而成为“神曲”,“这歌太洗脑了,一边听一边抖腿”,一听就停不下来,好像“吸毒”一般。
老孙也打开那几段视频看过,根本就没有感觉,一组滑稽的表情包小人跟着节拍在疯狂甩动着头发,“什么玩意!”他很快就关掉了电脑。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让老孙明显感觉到一种不安。与混乱吵闹的“鬼畜”相比,他还是更容易在每天傍晚的广场舞派对中感到踏实快乐。
而他没有意识到的是,搞翻两代人沟通小船的惊涛骇浪,恰恰就是表情包和广场舞这种看似不值一提的事情中。
在当下生活中,有两个考验年轻人定力的时刻:在微信群里面对充满“春晚”式审美的“怀旧”风格表情包、在小区门口面对杂糅了“忠字舞”和“迪士高”画风的广场舞,会不会让人尴尬症发作得五官移位。
这一代年轻人沉浸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自顾自地玩乐着,无暇他顾,也不愿他顾。对上一代,懒得解释,拒绝交流。
这种局面看似反映了年轻一代的自私和不耐烦,其实背后有复杂的原因。
在曾经的抓革命促生产、斗私批修一闪念的生活中,人对世界的感知被套上了僵硬的束身衣,对于世界的想象也不允许自由展开,逼仄得只剩下蓝绿黑白灰。这无疑是一段灰暗的、令人遗憾的过往。但这段历史并没有从今天的生活中完全消弭不见,实际上,正是它构成了代际鸿沟这一边坚硬的峭壁。
出生于1990年的这一代可完全不是这样了。在时尚媒体的长期教导下,他们的衣着品位,生活情趣,娱乐爱好,已经与西方的同龄人非常接近。
当上一代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还停留在“前现代”的阶段,这一代已然通过网络过上了“后现代”的生活。除了诉诸情感,这样的代沟如何弥合?
谁没有经历过青春,谁没有追过星呢?但现在的追星族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哈韩哈日,男团女团,星光璀璨的欧美巨星,再到转回一圈后的国产小鲜肉,“颜值”成为年轻人中追星的焦点。“门面担当”让各路长腿欧巴、小鲜肉在社交平台上聚拢了众多粉丝。有送tfboys别墅的,有包车追鹿晗录节目的,有为见宋仲基包下整个酒店……
相比于之前追星“主要靠才华”,再不济也要有两三部拿得出手的作品,在“看脸的时代”,颜值成为王道。有才华很好,但最好再配上绝世的颜。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又有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了。这一次,别说父母那辈,甚至连80后都要举手投降了。
美育在中国人生活中长期缺位的后果,就是两代人之间横着一道审美鸿沟,触目惊心。这种缺位造成的影响,就刻在整整一代人的潜意识当中,不是说努努力就可以逾越的。
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这种无法弥合的代沟,显示的恰恰是未来的主流文化,与延续至今的历史影响之间,正在发生彻底的断裂和诀别。
要问当下的世代关系与二十年前的最大不同是什么,那一定是快速迭代的消费和娱乐方式,造就了一群向前飞奔、很少回头的年轻人。他们忙于建构自己的世界,享受只有他们能理解的乐趣,没时间去给上一代人当讲解员。他们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必要让“大人”们理解他们的世界。甚至,他们本身也在有意无意地维持着这种鸿沟,由此标记出一个足够“不一样”的世界。
这种“圈地运动”,已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十年前如果给你500块钱,你会选择吃一顿好吃的,还是买一件好看的衣服呢?可能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买一件好看的衣服,因为吃完了就没有了,而衣服穿得久。但放到今天,大家都会选好吃的了。很简单的道理,现在人更注重享受当下。
消费观念的差别已经俨然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代际差异。无论是消费结构配比还是消费模式方法选择都带来全新的改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年轻人中催生的旅游消费热势头迅猛,“穷游”、“背包客”,住进hostel,交换沙发……观赏风景、用社交APP分享图片,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比起攒钱买房买车,认知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他们更注重当下的感受和生活质量。
没错,这是完全不想再提“过去”和“未来”的一代。
从大而全到小而美,从房子车子到旅行吃货……消费观代际差异背后的逻辑是当代年轻人的新鲜生活观,为自己代言,拥有自己的个性人生,同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因为对于“大人”们的世界,他们好失望。
“贵世界如此令人沮丧,我们决定关闭接口。白白!”这种仿佛发自外星飞船的宣言,正是今天年轻世代的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