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庞淑敏 万秀娟 黄文 陈焕丽 兰金旭崔杏春 胡京昂 张丰田 张建国 申爱民
郑州都市型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报告(上)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庞淑敏万秀娟黄文陈焕丽兰金旭崔杏春胡京昂张丰田张建国申爱民
河南省农业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处主办
编者按:2015年,各地农业部门对农业政策调研工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此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调研任务,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本刊从2016年第7期开始从这批调研报告中选登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蔬菜产业是关系到市民“菜篮子”和菜农“钱袋子”等民生问题的重要产业。随着郑州市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农业耕地的逐步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缩小,蔬菜种植面积和草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近年来设施蔬菜的大力发展,使之前的传统农业向当下的现代农业发生转变。蔬菜产业已经成为郑州市农业产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农民就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在今后郑州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蔬菜自给率达到65%。为进一步加快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调整蔬菜产业结构,提高蔬菜产出能力,提升蔬菜质量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产业竞争力,保障郑州市民“菜篮子”生态健康、丰富多彩、有效供应,满足广大市民生活需求,笔者们对郑州市6区、5市、1县及郑东新区、郑州高新区、郑州经开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新郑综合保税区)的蔬菜产业状况、设施蔬菜生产情况、蔬菜产业相关企业、芽苗菜类蔬菜生产情况、郑州市食用菌工厂企业、农业园区及种植效益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的调查,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为本报告的制定提供依据。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效益驱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郑州市蔬菜生产以设施农业建设为突破点,狠抓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及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认真搞好科技创新,合理优化品种布局,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推进蔬菜区域化、产业化发展进程。在稳定生产面积的同时,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品种特色化、产品绿色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的集约发展,积极发展外销蔬菜和创汇蔬菜生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郑州市蔬菜产业已基本实现了生产规模基地化、产品质量生态无害化、销售组织化和产品品牌化。
据郑州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2010—2014年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7.61万hm2、7.72万hm2、7.65 万hm2、7.44万hm2、7.36万hm2,总产量分别为283.3万t、293.4万t、302.1万t、301.2万t、297.05万t。从近5年蔬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情况中可以看出,郑州市蔬菜生产变化幅度不大,整体处于稳定发展趋势。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露地(含地膜覆盖)蔬菜栽培面积4.63万hm2,占蔬菜生产总面积的84%;设施蔬菜中,日光温室2.2万hm2,大中小棚0.72万hm2,占蔬菜生产总面积的16%;蔬菜生产企业有50余个,基本达到无公害生产水平;蔬菜加工企业逐步兴起,出口创汇额稳步增加,一批名牌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如中牟的大蒜出口欧美、东南亚等许多国家,新郑的叶菜基地产品全部空运销往香港,金水区的芦笋加工后全部出口德、法、意、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3个,中小型蔬菜批发市场9个,产地批发市场20余个,万邦、毛庄、陈寨等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已成为我国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蔬菜中转站。
(一)蔬菜种植结构现状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们进行了露地蔬菜栽培、设施蔬菜栽培、芽苗菜生产、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等5个方面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露地栽培
(1)春露地。主要种植蔬菜种类有大蒜、叶菜、茄果类等。种植面积2.54万hm2,分布在中牟、新郑、惠济区、荥阳等地。每667m2效益为2 800~4 000元。
(2)越夏蔬菜。主要种植蔬菜种类有茄果类、叶菜类等。种植面积1.01万hm2,分布在中牟、惠济区、新郑等地。每667m2效益为2 000~6 000元。
(3)秋露地。主要种植品种有白菜、萝卜等。种植面积1.09万hm2,分布在新郑、中牟、荥阳等地。每667m2效益为3 000~7 000元。
(4)常年菜田。常年香椿菜田主要集中在二七区侯寨乡,种植香椿17.33hm2,每667m2效益2 000元,95%销往山西、山东等地。
2.设施栽培
(1)小拱棚。主要种植蔬菜有茄果类、叶菜类、根菜等,总生产规模0.19万hm2,分布在中牟、新郑、惠济区、荥阳广武等地,每667m2效益为3 000~13 000元。
(2)单层覆盖塑料大棚。主要种植蔬菜品种有辣椒、芹菜、番茄等,种植面积0.53万hm2,分布在中牟、惠济区、新郑等地,每667m2效益为1 200~12 000元。
(3)多层覆盖塑料大棚。主要种植蔬菜品种有番茄、黄瓜、丝瓜、甜椒等,种植面积33.33hm2,分布在荥阳市的广武镇、高村乡、王村镇,每667m2效益为5 000~42 000元。草莓每667m2效益为2.5万元。
(4)日光温室(阳光板智能温室) 主要种植蔬菜品种有叶菜类、茄果类、瓜果类、豆类和食用菌等,种植面积0.15万hm2,分布在荥阳广武、中牟、新郑等地。每667m2效益为2.1万元。
3.芽苗菜类蔬菜生产情况
(1)集约化栽培
主要以苜蓿芽、红萝卜芽、青萝卜芽、松柳芽、豌豆芽、豆芽、花生芽为主。分布在中牟、惠济区、荥阳、新密等地。
(2)简易保护地栽培
以登封的香椿为主,年产量为7 000kg/667m2,按1元/kg的价格计算,每年每667m2的经济效益为7 000元。
4.食用菌工厂
郑州市主要生产食用菌企业有12家。以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袖珍菇、海鲜菇为主。年产量3.83万t,产值3.69亿元。主要分布在港区、中牟、新密、管城区、荥阳、惠济区、新郑等地。以聘请技术工人为主。预计开展黄金菇、榆黄蘑、蛹虫草、灰树花的种植及食用菌加工。目前,部分企业生产全程基本实现远程智能化控制,主要通过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渠道销售。
5.技术水平
在技术水平方面,栽培管理仍以人工为主,机械化应用程度低;种苗以菜农自育苗为主,集约化育苗应用少;病虫害防控技术落后,综合防治技术普及率低;灌溉仍以大水漫灌为主,只有极少数地区采用滴灌和喷灌。
(二)蔬菜产业布局现状
1.区域布局
郑州市蔬菜产区主要分布在中牟县、荥阳市、新郑市、新密市、登封市和惠济区,共有菜田面积5.05 万hm2,占全市菜田面积的91.7%;蔬菜播种面积7.36万hm2,总产量297.05万t,分别占全市的68.7%和97.3%,是郑州市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其中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中牟、荥阳、新郑3个地区。
2.种类布局
全市种植蔬菜种类40余个,播种面积在333.33hm2以上的有大蒜、大葱、大白菜、叶菜、胡萝卜、萝卜、黄瓜、番茄等16个大宗品种。基本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的露地和反季节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例如:惠济区的万亩叶菜、早春菜豆基地;中牟县的2 万hm2大蒜基地、万亩越冬包菜基地、日光温室生产基地;荥阳市的200hm2土豆基地、0.2万hm2大葱基地;新郑市的200hm2出口萝卜基地、万亩节水莲菜基地、333.33hm2出口叶菜基地等;荥阳市王村镇0.2 万hm2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区;中牟、新郑等县(市)0.27万hm2新开发菜田;中牟、新郑、荥阳、惠济、登封、新密等县(市、区)6个专业化蔬菜育苗基地。
(三)蔬菜生产的主体现状
目前,蔬菜生产的主体仍以农户为主,通过近3年郑州市财政奖补激励政策的实施,郑州市土地流转面积从1.85万hm2增加到5.55 万hm2,土地流转率由7.8%增长到24.52%,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23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3家、61家,在全省居于首位;农民合作社总数2 874家,同比增长42.7%;工商登记注册的合作社联合社29家,家庭农场126家,休闲农业庄园达到186家,休闲农业特色村18个,营业额收入18.1亿元,郑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影响力在逐步提高。以企业、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经营主体的格局正在显现。
(四)蔬菜安全生产及质量监控现状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监管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在农业部每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郑州市蔬菜监测合格率稳居全国前列。
目前,全市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40个,面积达到4.35万hm2,占常年性蔬菜面积的82%。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258个,其中部分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市已有66个乡镇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另有11个乡镇正在建设,已建成和在建的乡镇总数占全市涉农乡镇的70%以上。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信息监控点50多个。
(五)蔬菜经营流通现状
蔬菜经营主要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进行配送为主,自产自销占有一定比例。中牟大蒜95%外销到广东等地及出口国外,其他的蔬菜大部分供给本地,以企业为龙头的订单蔬菜也在逐步发展壮大。
在蔬菜流通方面,郑州市政府投入及监管力度逐年加大。2011年市政府下发了《郑州市蔬菜流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设立1亿元蔬菜流通专项资金,对流通环节中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便利店、蔬菜早市等,以及开展农超对接、蔬菜应急储备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等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社区便利店414家,蔬菜批发市场3个、标准化菜市场45家、蔬菜早市23个,完成流动早餐车布点735个,设置周末蔬菜直销网点11个。初步形成了环城蔬菜批发市场体系,实现了城区蔬菜终端销售营业面积0.1m2/人,市民出门500m内可基本解决购菜需求。同时,建立蔬菜应急储备体系,以“企业承建、政府补贴”的方式建立蔬菜应急储备库,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变化对应急供给的耐贮存蔬菜进行储存,确保白菜、冬瓜、土豆、萝卜等蔬菜品种5~7d消费量的动态库存,保障特殊情况下市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
(六)政策扶持现状
在资金支持方面,郑州市政府每年从基本建设统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蔬菜批发市场内储藏保鲜设施、交易设施、检验检测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从郑州市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保护地蔬菜生产设施建设和蔬菜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各县(市)、区政府也加大资金投入,引导蔬菜生产和批发市场建设。为了加快郑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在技术支持方面,郑州市已连续多年在全市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训了一大批基层蔬菜技术人才,为蔬菜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连续多年组织市、县、乡三级农业科研人员实施“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行动”,把科学技术直接带到田间地头;建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40多个,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区位优势
郑州市地处中原,交通条件优越,陇海、京广铁路在这里交汇,107、310国道,京珠、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新郑国际机场已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通航。尤其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设立,与市区连为一体,可实现航空、轻轨、公路之间“零”换乘,货物通关程序简便,极大地方便了货物的快速出口。这些发达便利的交通优势,为蔬菜产品的流通提供了方便。
(二)资源优势
郑州市地处黄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脉东北翼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海拔82.4~200m,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丘陵海拔900m。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水稀少,春秋凉爽晴朗。一年中7月最热,平均气温27.3℃;1月最冷,平均气温0.2℃。年平均气温14.4℃,平均降水量640.9mm,无霜期220d。全年日照时间约2 400h,适合各类蔬菜的生产。
郑州市的气候特点与北方地区相比冬季不太寒冷,与江淮以南地区相比冬季日照百分率高,具有发展冬季和早春设施蔬菜生产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郑州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郑州市冬半年日照百分率为54%,平均日照时数在5h以上。相对北方平均温度较高,较淮河以南地区有较高的日照百分率,是我国最适宜蔬菜生产的区域之一。
(三)科技优势
1.科技人才队伍及创新力量雄厚,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和位于郑州的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拥有一批高素质的蔬菜科技人才队伍,其中包括多名国家产业体系蔬菜岗位专家、河南省产业体系蔬菜岗位专家等,先后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良的番茄、黄瓜、辣椒、马铃薯、大白菜、萝卜等蔬菜新品种,并在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无土栽培、马铃薯和大蒜脱毒繁育、大白菜小孢子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拥有强大的蔬菜科技创新平台,包括以郑州市蔬菜研究所为依托单位的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大宗蔬菜试验站、马铃薯郑州综合试验站、河南省食用菌试验站、郑州市蔬菜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及郑州市蔬菜遗传育种院士工作站和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等科研平台,这些都为郑州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蔬菜技术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对现有的人才、信息和技术资源进行整合,设立了农业区域中心站,通过“12316”三农服务热线电话为平台、阳光工程培训等多种途径为农民答难解疑,指导蔬菜生产。
(四)市场优势
1.随着郑州市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蔬菜的需求量也将刚性增长。2014年郑州市人口约940万人,暂住流动人口达2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8.2%。到2020年郑州市人口将达到1 100万人,流动人口按300万人计算,郑州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 400万人,按照每人每天1kg蔬菜计算,每天消费蔬菜量将达到1 400万kg,每年需求量为511万t以上,按照每667m2产量6.5t计算,仅供应郑州市场的常年鲜细蔬菜种植面积就需要近5.27万hm2。
2.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2014年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9 220元,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城镇居民对于蔬菜的直接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同时,对蔬菜的种类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尤其吃好和吃出健康的愿望进一步加强,对蔬菜品质的改良要求也在日益提高。
3.随着郑州航空港的建设,物流运输成本的降低,本地优质蔬菜外运与出口的量也将进一步增加。
(五)政策优势
1.为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郑州市加大了对发展蔬菜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把新菜田开发和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作为重点扶持内容,通过对新开工建设的新菜田和设施农业给予货币或者物资补贴,并不断加大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的补贴力度,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2.通过实施郑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136”工程,集聚整合郑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园,建设郑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创新服务平台。目标是建成相对集中连片,产业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管理经营机制完善,多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集聚区;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产业园,这些工程的实施,促进了郑州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3.在郑州市2015年政府报告中,通过一产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计划新建可追溯标准化“菜篮子”生产基地0.27万hm2,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0.4万hm2。
4. 2015年,中央1号文件的发布,土地大规模流转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新菜田项目的建设和开展。
(六)资金优势
据《2014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显示,郑州市2014的经济处于“稳中有进、稳中趋优、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初步统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 800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 100亿元,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3.9亿元,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5 280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 915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 220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15 600元,增长11.4%。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次持续前移,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郑州经济的稳步提升,给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