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宝,吴利红
(1.广州大学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2.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 *
杨玉宝1,吴利红2
(1.广州大学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2.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随着“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普及渐成常态,但深化应用与融合创新已成为工作的重点。课堂层面已由传统的课堂学习逐步拓展为网络化的泛在学习;教学层面已由单纯的教育教学拓展为全方位的育人过程。该文以泛在学习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视角,采用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结合泛在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网络学习空间的组成结构等,系统论述了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泛在学习视角下的五种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即基于网络空间的翻转课堂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创客教育模式、家校协同模式和专业发展模式。最后,选取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模式为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实践表明该模式颇具成效。
创新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泛在学习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有关政策的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等,拓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广度与深度[1]。可见,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化应用与融合创新已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诉求。
“互联网+”凭借其显著的技术特征与鲜明的智慧学习理念,对学习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泛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蕴含了丰富学习理念与教育意义的新型学习方式,它要求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基于任何计算设备可以获取任何所需学习资源、享受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2]。泛在学习的个性化、情境化、智慧化特征十分契合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与作用,支持并强化了空间的深化应用与融合创新,这就为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视角与契机。
那么,泛在学习视角下的网络学习空间该如何构建?有哪些创新应用模式?模式是否有效?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基于泛在学习视角,系统论述了网络学习空间概念模型,提出五种网络空间创新应用模式,并选取个案开展实证研究,以证明模式的有效性。
学习空间的概念是逐步发展的,由最初正式的、实体的、物理的环境进化到非正式的、虚拟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进而过渡到现今的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构建的支持学习发生的虚拟空间[3]。
国际上关于学习空间的研究始于2003年,随着2011年北卡罗来纳大学《学习空间杂志》期刊的创建,学习空间研究越来越获得众多研究者、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如美国的苹果明日教室研究为新一代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英国学习技术联合会向英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提交的报告指出学习空间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4]。
国内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受“三通两平台”政策的推动而日趋活跃,并主要侧重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学习空间的规划与设计[5]、建设框架[6]、构建体系[7]与评价指标体系[8]等,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知识管理[9]、创新应用[10]、应用效果[11]以及对教育的影响方面[12]等。
总体而言,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颇多,同时因国家相关政策对“三通两平台”的继续推进,使得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但关于泛在学习视角下的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的研究极少,仅有肖君等基于泛在学习理念,构建了以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无缝融合学习空间设计模型[13]。因此,本研究从泛在学习视角出发,结合泛在学习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特征等,构建各种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并以个案为例验证了模式的有效性。
泛在学习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基于任何计算设备获取任何所需学习资源,享受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的过程[14],是在泛在技术和普适计算的情景创设与支持下,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认知目标,积极主动地、随时随地利用易获取的学习资源来开展的学习活动[15]。
通过对泛在学习内涵的解读,结合文献[16-18]可知泛在学习具有适应性、情境性、交互性和整合性的特征。学习者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通信方式和智能终端设备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也可以随时与学习伙伴、教师或专家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学习活动并非限制在某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而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允许学习位置的转移和学习场景的切换;学习过程可以实现学习环境、工具、资源、方式、过程、成果等多方面的整合。
网络学习空间是基于一定的学习支撑服务平台,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私有的和个性化的个人学习空间以及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的公共学习空间。综合教育部科技司和祝智庭教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解读[19],本文认为,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撑基础上,网络学习空间应具备四个“要素”(角色空间、工具空间、内容空间和过程信息空间),发挥四种“平台”的功能(网络平台、社交平台、管理平台和服务支持平台),进而实现五个“目标”,即学习者通过网络空间利用各种认知工具获取资源开展学习,同时与同伴、教师或专家形成社会关系网络,建立紧密连接,在与他们的交流互动中促进知识建构,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个体与集体的智慧,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学习空间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结合泛在学习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与特征,本研究认为构建泛在学习下的网学习络空间应遵循如下原则:(1)注重教育理念与学习空间的融合。本研究基于泛在学习视角,融入教学设计、智慧教育、全纳教育等理念,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宗旨,尽最大可能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效益。(2)重视新兴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要充分吸收新兴技术的优势,如增强现实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同时将其应用于学习空间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交流或辅助工具以及各种学习支持服务,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和自我效能。(3)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泛在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充分考虑并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设计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包容性,使个性需求不同、学习风格迥异的学习者都能够较好地融入学习空间,并能利用空间提供的各种资源、工具和支持服务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本研究基于上文提出的构建原则,结合相关理论的指导和新兴技术的支持,提出了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具有如下特点:(1)依据相关理论,如:教学设计理论、智慧教育理念、泛在学习理念、全纳教育理念等。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可提高构建网络学习空间的科学性和教育性,避免走上唯技术至上之路。(2)以相关技术作支撑,如:大数据、云计算、增强现实、学习分析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支持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场景的自由、无缝切换,促进学习者的高质高效学习。(3)融合多种学习方式,如: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个别化学习和社会化学习。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可实现学习社群联接,达到无缝融合的效果。
图2 泛在学习视角下的网络学习空间概念模型
基于泛在学习视角下的网络学习空间概念模型,本研究提出5种网络学习空间的典型应用模式,这些模式涵盖了个别化学习和社会化学习、从个体学习到家校协同、从创客教育到专业发展等方面,同时对每个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说明了其适用领域。
翻转课堂是使传统的“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教学习惯、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或“翻转”,变成“课前在家里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或实验)”[20]。本研究基于上述构建的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概念模型,结合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构建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网络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现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特色。课前,学生借助视频、问题、作业等实现知识的首次传递和一次内化;课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协作、交流、共享等方式进行互动教与学,达成知识的二次内化;课后,采用作品展示、同伴互评以及反思总结等实现知识的再次传播与深层掌握,最终真正实现“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凸显了翻转的特色。(2)强调网络学习空间具体功能支持。课前,主要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资源推送”和“在线交流”功能,满足学习者课前对相关资源的获取和对简单问题的解答;课中,侧重应用“过程记录”和“统计分析”功能,支持学习者课中对过程的监控记录和对课堂练习的实时反馈;课后,创新应用“展示平台”和“评价工具”,实现对学习者作品的展示和点评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反思和总结。(3)融入泛在学习的理念。课前、课后的学习过程基本实现了学生自由操控,学习者可任意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地点和环境,深刻凸显泛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先教后学”的结构形式,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意识,因此该模式适用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并逐步向基础教育迈进。
个性化学习是在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以每个学习者的能力与发展为目标,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境自主选择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自定学习步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本研究结合其所具的泛在环境、数据分析、综合评价等特点,构建了泛在学习视角下基于网络空间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网络空间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该模式以泛在学习理念为指导,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支撑,基于学习者的个性化需要,通过学习资源、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的自适应智能推介来帮助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流程如下:(1)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并根据空间中提供的认知工具和学习内容,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2)感知学习情境:网络学习空间根据学习者确定的学习目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学习者根据问题情境展开思考。(3)选择学习路径:网络学习空间向学习者推送适应性资源,学习者获取资源后对学习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4)开展个性化学习:学习者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寻求解决方案,利用空间提供的交流协作工具与他人展开交流,空间会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最终解决问题或完成作品。(5)多元评价反思:学习者通过在线测试、自评互评等手段对所学知识进行评测,并对整个学习过程展开反思,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该模式既体现了泛在学习的情境感知、自适应等特征,又充分发挥了网络学习空间对个性化学习的辅助支持,重视个性化学习过程体验,为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该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的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21]。网络学习空间可为创客教育提供情境创设、资源推送、异步讨论、虚拟仿真、分享展示等支持,因此本研究综合创客教育的特点与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特征,提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创客教育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基于网络空间的创客教育模式
该模式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其中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方面。其中创新精神是指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追求新发明、新发现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创新人格是指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以及面对失败与挫折后的良好心态。模式的主要流程为:(1)确定主题: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创设真实的问题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自行确定创作的作品主题。(2)知识学习:学生利用网络空间中的微课、专题、课件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内容包括设计、创造工具的操作等基本技能型知识,为之后的迭代设计与创造作品做知识储备。(3)迭代设计: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设计,建立模型,并通过网络空间提供的虚拟仿真软件平台模拟实验,进而不断修改完善设计原型。(4)创作作品:学生利用开源硬件、3D打印、手工工具等设备创造作品。此阶段主要包括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如有必要,学生也可利用网络创客空间向有经验的创客们请教问题。(5)评价反思:学生利用网络空间的自评、组间互评功能评价作品并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不断修改完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创作的完整流程,完成对主题的深化理解以及实现后续作品的不断创造。(6)交流分享:学生利用网络空间的同步、异步交流平台上传作品,并向校内外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该模式可应用在中小学创客教育课程教学中,具体包括工程与技术、文学创作与影音编排、美术与设计、数理研究与建模等创客教育教学内容。
家校协同教育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和家庭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而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家校协同教育的要素,宏观上有学校和家庭,微观上有教育者(教师、家长)、受教育者(学生或子女)及教育媒体[22]。网络学习空间能够为教师、家长学生提供空间,可以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分享、沟通、反思、传承等活动提供载体。本研究基于上述构建的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概念模型,结合家校协同教育的本质特征,构建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家校协同模式,如图6所示。
图6 基于网络空间的家校协同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基于协同学理论与泛在学习理论、融合信息技术、家长与学校协同参与学生教育与学校管理的新型教育模式。根据活动属性的不同,家校协同过程可分为家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家庭对学校的参与式管理以及体验式家长教育三种类型:(1)家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学校通过网络空间提供学生在校的学习、德育以及生活情况,家长可以查看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并提供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其他方面的信息。家长与教师通过网络空间提供的交流工具共同确定学生的发展情况,并反思具体的指导情况。(2)家庭对学校的参与式管理:家长通过网络空间的评价工具与行政管理功能参与学校教师评价,提出学校发展的建议。学校通过网络空间的信息推送工具或交流工具提供学生个性化发展建议,吸收家长对学校提出的各方面建议,实现家长对学校的参与式管理。(3)体验式家长教育:学校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推送学校教育的理念,为家长推介各种先进教育方法和经验。家长可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开放信息栏进行自主学习,或者通过交流工具向学校咨询教育方法和经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该模式可实现学校、家庭的互动,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助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服务。同时,通过家长的参与式管理及体验式教育,有助于提升家长的自我教育水平和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的信息公开。该模式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
专业发展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个体由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的过程,包括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和专业发展意识由低到高,逐渐符合从事某一职业人员标准的过程。网络学习空间因容易汇聚具有共同专业背景的人员而便于开展交流与讨论甚至组建团队,因此对专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支持作用。泛在学习视角下基于网络空间的专业发展模式如下页图7所示。该模式的主要流程为:(1)自主学习阶段:专业人员拥有完全的自主学习权,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及需求选择学习内容、资源、学习方式,利用有关认知工具开展与自身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的学习。(2)交流协商阶段:在学习过程中,专业人员若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利用空间提供的交流工具与他人开展讨论,也可回答他人的提问。通过协商交流方式,分享不同的观点、思想,多角度地审视知识,理解知识的层次性、情境性,进而实现知识的传播、整合和内化。(3)专题研讨阶段:网络学习空间可将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类似专业实践的人员遇到的类似问题和困惑聚合起来,也可支持他们组建成围绕某一专题研究的共同体或协作小组,从而开展专题式的研讨交流。(4)咨询交流阶段:专业人员可通过空间向领域专家请教,获得他们的在线辅导或咨询服务。在此阶段,专家团队可通过空间查询专业人员的学习活动记录,尤其是问题、作品等等,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并提供一些满足专业人员发展需要的资源和服务。(5)协作研究阶段:专业人员就实践中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作为主题,通过组建协作小组、共享思想观念和知识、协作提出解决方案、分工合作解决任务、成果整合等阶段,协作完成任务。(6)评价反思阶段:专业人员利用空间提供的支持工具,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借助统计分析工具,统计和分析学习过程;利用空间提供的完整学习过程性信息,综合审视自身的学习状况;也可查看同伴、领域专家对自己的学习评价。通过评价反思,专业人员可以修正和调整自己的下一步学习,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开展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为他人和领域专家提供决策依据。基于网络空间的专业发展模式适用于取得从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如教师、医护人员、会计电算化人员、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等。
图7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专业发展模式
本研究选取基于网络空间的翻转课堂模式为个案与切入点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案例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为该课程中的“教育技术行动研究”教学专题(3课时),研究对象为该校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3级教育技术本科班43名学生,共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组5至6人。该部分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涉及实践项目的开展。本研究的项目学习成果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研究选题与方案制定”。
根据基于网络空间的翻转课堂模式,结合“教育技术行动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研究设计该课的教学过程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每个环节在网络空间的支持下展开。(1)课前:教师在网络空间上发布资源(微视频、典型案例)并布置“教育技术行动研究”专题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学生自行选择时间、地点以及设备学习“行动研究方法概况”“行动研究步骤”“行动研究应用领域”等内容;此外,教师发布问题“行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在网络空间开展小组研讨。(2)课中:首先,教师总结学生的课前讨论情况,对“行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分析。其次,教师确定课堂主题,学生利用空间中的学习资源与协作工具,分小组开展项目实践活动,选择课题,设计行动研究方案,并上传到空间中。最后,开展成果汇报,教师给以点评和总结。(3)课后:学生在空间上展示并相互点评行动研究方案,撰写反思日志和心得体会,教师发布讨论问题“行动研究法与基于设计研究的差异”,进行拓展提升。
通过具体实施的研究可知,43位同学的测试成绩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由表1中数据可知,学生平均成绩评价成绩为79.57分,标准差为7.88。由此可知,被测学生已取得较高的测试成绩,说明学生们基本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点。
表1 《教育技术行动研究》成绩的描述统计量
本研究采用谢幼如团队编制的“研究选题与方案制定”评价量规作为项目学习成果评价的手段[23],对8个小组的项目实践作品进行打分,各小组的最终得分如下页表2所示。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项目实践成果总得分率为86.97%,说明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评价人的较高认可。(2)“选题”方面得分最高(得分率为90.2%),说明学生具备了选题的能力。“设计”方面质量也较高(得分率为86.9%),这说明学生掌握了“行动研究”方案设计的有关要求,如目标的确定、内容的明确、方法的选择、过程的规划等。(3)相对而言,“表达”方面得分较低(得分率为83.8%),可能与我们实施翻转课堂时的时间分配有关,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选题”与“设计”,“表达”方面由于时间不足而得分略低。
表2 “教育技术行动研究”方案制定单项评价结果
采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模式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学生已取得较高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时,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实现了课堂的翻转,颠倒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革新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另外,该模式从支持服务的角度,突出了网络空间在翻转课堂中的支撑作用,促进了网络空间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具有前瞻性。
本研究以教学设计理论、智慧教育理念、泛在学习理论等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泛在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网络学习空间的组成要素、功能及实现目标,系统论述了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泛在学习理念指导下的网络学习空间的五种主流应用模式,即基于网络空间的翻转课堂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创客教育模式、家校协同模式和专业发展模式;选取了基于网络空间的翻转课堂模式为个案开展研究,实践表明:该模式颇具成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http://www.edu.cn/xxh/focus/zc/201606/ t20160621_1417428.shtml,2016-06-07.
[2] Zhiwen Yu, Yuichi Nakamura,et al.Content Provisioning for Ubiquitous Learning[J].IEEE Journals & Magazines, 2008,(4):62-70.
[3] 沈俊汝,张筱兰,李雪薇.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策略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5,(12):26-29.
[4] 杨俊峰,黄荣怀,刘斌.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6):15-20.
[5] 张子石,金义富,吴涛.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规划与设计——以未来教育空间站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4):47-53.
[6] 祝智庭,管珏琪.“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7.
[7] 张世明,徐和祥,钱冬明等.云架构模式下“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体系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0-39.
[8] 李玉斌,王月瑶,马金钟等.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6):100-106.
[9] 欧阳波仪.论网络学习空间中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25-27.
[10] 孙芳.网络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创新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1):58-59.
[11] 谢幼如,盛创新,杨晓彤,伍文燕.网络学习空间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34-40.
[12] 张艳丽,王涛. 网络学习空间对高校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74-76.
[13] 肖君,姜冰倩,许贞,余晔. 泛在学习理念下无缝融合学习空间创设及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6):96-103.
[14] 陈敏,余胜泉,杨现民,黄昆.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以“学习元”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3-18.
[15] 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石华.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93-97.
[16] 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解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17-21.
[17] 余胜泉等.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1):47-53.
[18] 杨玉宝,廖宏建.泛在学习视角下的教育云资源建设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4):101-104.
[19] 教育部督查推进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一)[EB/OL].http://www.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81/201305/152102.html,2013-10-18.
[20] Hamdan, N., McKnight, P., McKnight, K., & Arfstrom, K. A review of flippe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the Flipped Learning Network[EB/OL]. http://flippedlearning.org/cms/lib07/VA01923112/Centricity/Domain/41/ LitReview_FlippedLearning.pdf,2014-03-19.
[21] 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22] 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9): 5-7.
[23] 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2.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Model of Network Learning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biquitous Learning
Yang Yubao1, Wu Lihong2
(1.Network Center,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2.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The network learning space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gradually become the norm with the “13th Five-year”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dvancing, but to deepen the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work of focus. In the classroo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learning has been gradually extended to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of network, and the teaching has been expanded to a full range of educational process. In this study, ubiquitous learning as a new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era,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methods, and combining the connot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ubiquitous learning, discusses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network learning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biquitous learning.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s creatively put forward fi ve kinds of innovation models, namely based on cyberspace fl ipped classroom model, personalized learning model, maker education model, home school cooperative mode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l. Finally, a case study is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fl ipped classroom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the network learning space, and the practice show that the model is effectiv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Network Learning Space; Ubiquitous Learning
宋灵青
G434
A
1006—9860(2016)07—0029—07
*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型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01450540)、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云计算技术支持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JXN050)、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促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GXJK116)阶段性成果。
2016年6月8日
杨玉宝: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xiaobaoyang@gzhu.edu.cn)。
吴利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wlh20131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