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艳,王美月
(吉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12)
MOOC社会性交互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
——人的社会性视角
张喜艳,王美月
(吉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12)
MOOC的低完成率已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有效的社会性交互可以缓解MOOC学习者的孤独、无组织感,维持其学习动机,帮助其融入学习者群体,增加课程粘性。学习者的社会属性是社会性交互的前提与基础,该文在对社会性交互的内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学习者的社会属性如何影响社会性交互的过程与结果;基于人的利他性、协同性、服从性、依赖性、自觉性,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了MOOC社会性交互影响因素模型;依据此模型,给出了提升MOOC社会性的交互策略,以此增强MOOC社会性交互效果,从而提高MOOC学习者课程完成率。
MOOC;社会性交互;系统动力学;影响因素
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自2008年提出以来,以其免费提供学习支持、海量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资源以及学习不受时空、人数限制等优势,迅速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数据统计显示美国三大MOOC平台之一的Coursera目前已开设了540门课程,其用户注册人数已达到543万[1]。然而,如此高参与率的背后却是课程的低完成率,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统计数据指出Coursera平台的16门课程的平均完成率仅有4%[2],国内水平也大体相似,完成率只占注册总人数的5%[3]。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个性交互”与“社会性交互”来实现知识的增长与情感的维系,并且有效的社会性交互可以促进学习者个性交互[4]。MOOC学习时空分离的特点,局限了社会性交互行为的发生与持续进行,降低了交互质量,引发学习者中断学习,因此,MOOC的建设与未来发展除了关注知识性、技术性的实现,更要聚焦于交互性,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互。
目前国外对社会性交互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网络教育领域,在MOOC中鲜有涉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Hiltz的四维因素分析模型[5],包括技术或工具的交互性、交互者的社会和心理特征、交互系统的使用模式、社会性交互的过程因素;Roschelle和Teasley提出的社会性交互受交互起点与交互过程因素的影响,且在交互过程中信息的流动和转换受到学习者、教师、环境和媒体等作用[6]。国内对于社会性交互影响因素的研究日益深入,陈丽提出远程教育中社会性交互因素分析模型,从交互者的特征、交互模式、交互过程因素、课程因素的维度出发,同时分析四个因素在教学中的相互作用,由于四维度因素是正交相关的,共同影响社会性交互效果,因此将四维度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定为第五个维度[7];况姗芸指出课程论坛受交互主体、课程特点、论坛平台环境三大因素的影响[8];另有研究者以个案分析了学习者论坛交互中心度与交互质量的关系[9]。
综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多从教师、课程资源、交互环境、交互模式等角度分析社会性交互的作用,忽视了学习者作为人这一本质所具有的社会性对交互过程中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本文拟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提取和剖析利于MOOC学习者社会性交互行为发生的社会属性,研究其对社会性交互的影响作用,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增强MOOC社会性交互效果的策略,从而提高课程完成率。
1989年美国学者Moore提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相互交互等三种形式;Bates首次提出社会性交互,并按照交互的范围,将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性交互”,并定义了社会性交互为“学习者个人与教师、同学或社会其他成员关于学习问题的交互”[10];我国学者陈丽在Bates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将信息交互分为“个性交互”与“社会性交互”,其中个性交互指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社会性交互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11]。
社会性交互功能主要包括四个层面:(1)认知层面:据Kearsley的交互理论,社会性交互在学习者进行知识共享与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2],学习者通过社会性交互获得他人的帮助、指导以及优质资源共享,同时吸收不同个体的信息反馈,促进个性交互,实现知识增长;(2)元认知层面:学习者依据社会规则和他人对自身行为的反馈进行自我调控,提高自我认知调节能力;(3)情感层面:学习者通过社会性交互活动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除生理需求外的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调节孤寂情绪,维持学习动机;(4)社会化层面:社会性交互中人际互动有利于学习者社会能力的发展,加速其社会化进程,有助于建立和维系社会关系,融入社会群体。
社会性是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人处在社会环境下,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生活需与他人交往、协作,在社会文化熏陶下,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由此约定俗成了一些共同的社会特性,一般包括:利他性、协同性、服从性、依赖性和自觉性等[13][14]。
学习者在MOOC平台下的信息交互、情感支持与依赖、合作和分享等都离不开共同的社会属性,即利他性、协同性、服从性、依赖性、自觉性,这些属性共同影响着MOOC的社会性交互。
利他性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人类的利他性有3种基本形式[15]:亲缘利他性、纯粹利他性和互惠利他性。MOOC社会性交互的利他性以后两者为主,纯粹利他性是个体在发生利他行为时,其动机和目的比较纯粹——不求回报,如MOOC平台中授课教师传递知识的行为;互惠利他性则是利他者期望受惠者予以回报,既帮助其他学习者又有利于自身,属于双赢模式,如社会性交互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资源共享等。互惠利他性在学习者之间的社会合作过程中起着和谐发展作用,其有利于增进学习者协作的持续和情感的维系,消除孤单无助感。
MOOC学习者社会性交互的协同性体现在以彼此共同发展为前提,形成一种互相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资源建设[16]的“互利共生”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在成员异质的共同体情境下,以“共生”为驱动力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互补差异,促进知识建构,感受其他学习者的存在,主动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关心其发展,加强凝聚力,学习者不再是独立平行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形成合作依赖的共同体。
MOOC社会性交互中,学习者以匿名形式参与交互活动,人数众多且差异较大,加大了教师对学习者社会性交互过程监督与管理的难度,因此,学习者对客体(即教师、管理者以及规范)的服从是保障社会性交互质量与平台稳定发展的基础。此外,MOOC学习者良好服从性使其能够与客体保持一致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可获取客体的适时反馈,让其更易于被群体接纳并融入到其中,服从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有序的交互环境,而且在遵循多数人利益的原则下个体的自主意识能得到理性发展。
人际间的相互依赖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信任关系,同时个体之间资源的差异也催生依赖关系的形成。MOOC社会性交互过程中,学习者的依赖性是指学习者个体对于他人、群体以及环境的依赖,学习者以获得群体成员的关注、支持、认同等来体现自我存在感,满足情感层面需求,在此基础上实现与群体共同发展。
自觉性是个体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活动,个体对自我行为的自愿、自主的发展、预见和期望,高自觉性促使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由的发展状态[17]。与传统课堂相比,MOOC对学习者参与交互活动的管理与监督相对较弱,学习者的自觉性决定着交互能否顺利发生,影响学习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发展状态的程度,因此MOOC社会性交互要求学习者有更高的自觉性。
系统动力学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ay W.Forrester教授创立,该方法有利于研究复杂系统的动态行为,从系统内部结构入手建模,并能清晰地呈现高阶次、非线性、多变量的因素间的驱动关系。本文以利于MOOC学习者社会性交互行为发生的5个社会属性为基本框架,梳理了MOOC学习者交互特征与过程的相关文献得出各子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MOOC学习者社会性交互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在驱动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对MOOC社会性交互驱动影响作用[18]。
MOOC社会性交互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模型包括利他性、协同性、服从性、依赖性和自觉性5个模块。各模块间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学习者社会性的发展,影响MOOC社会性交互效果。
MOOC社会性交互水平随着利他性、协同性、服从性、依赖性和自觉性等驱动过程的改变而变化,学习者对社会性交互活动的有用性进行感知时,受到社会性交互5个模块的影响,通过感知有用性与心理预期做比较,判断期望值,期望值越高则学习者对于社会性交互越满意。与此同时,满意度又驱动了利他性、协同性、服从性、依赖性和自觉性的改变,形成循环路径。
图1 MOOC社会性交互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模型
在MOOC社会性交互活动中,学习者的利他行为更多趋向于“互惠性”,利他性的改变可通过:(1)协作:在MOOC中,学习者、教师、管理员彼此之间存在协作关系,互相交流与帮助,而不是独立冷漠的个体,通过协作促进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等;(2)分享:学习者分享资源(笔记、资料等)和经验(心得、评论等)帮助其他学习者,提高社会性交互;(3)情感支持:在MOOC学习中,需及时给予学习者回应和反馈,鼓励和赞扬学习者避免冰冷的人机交互;(4)指导:教师、平台管理者及同伴对于学习者操作时遇到的技术问题和交互内容进行指导;(5)帮助:对学习难题、界面操作问题提供建议与解决方法;(6)提醒:提醒学习者的学习任务以及错误提示。利他性模块及其子因素有利于学习的持续和深化。
协同性与利他性驱动模块共同包含了分享与情感支持部分,此外还包括:(1)共同的目标:学习者之间的协同关系是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或研讨主题展开,与其他成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2)互利共生关系:MOOC社会性交互的“互利共生”贯穿于利他性和协同性,“互利共生”关系在这2个模块中的驱动原理相同,MOOC成员之间存在互惠、协作关系,实施双赢模式,而互利共生关系作用于这2个模块的运行过程,形成反馈回路。
MOOC学习者的服从性受到学习需求、经验、期望、客体、环境信息、价值取向等因素驱动。(1)需求:MOOC学习者的需求主要包括认知需求、情感需求等;(2)经验: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3)期望:是学习者预期(服从行为)能给自己带来的结果,并通过自己服从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期望;(4)客体及环境信息:包括课程教师、平台管理者、课程制度与规范;环境信息是指特定环境下主体应服从的信息,它受到信息的性质和信息权威性的影响。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学习者服从性的变化,会影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变化,反之,强烈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又会影响服从性。
MOOC社会性交互中,学习者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参照、支持、自我实现三方面:(1)学习者在社会性交互中依赖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作为自我评价的参照,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表扬或自我批评),塑造自我效能感;(2)支持,在这里是指技术支持、资源支持、情感支持,其中MOOC平台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此外,学习者同样需要他人提供的丰富资源;(3)自我实现是更高阶的需要,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不断地充实自己,获得知识的增长,在此过程中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自觉性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性表现,MOOC由于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学习者难以维持高度自觉性。增进MOOC学习者的自觉性可通过:(1)自我规划:学习者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和制定适度的学习任务;(2)自我监控:对学习进度的实时检测,及时调节认知状况,约束学习行为;(3)自我指导:根据预期目标调整适当的方法与策略,针对问题行为给予纠正;(4)自我评价与反馈:通过认知效率评价和判断,对预期计划、监控和指导进行反思与反馈。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社会性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19],适当的环境可以激发人的社会性。由于MOOC的开放性与学习者的大规模局限了授课教师及教学管理团队对每位学习者的关注度,同时MOOC评价方式对学习者的约束程度比较低,低自觉性的学习者交互行为不易发生,故在MOOC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积极营造适于学习者自觉参与的交互环境,增强学习者与MOOC平台的粘性,引发学习者社会性交互行为的发生与进行,本文依据社会性交互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以下策略。
MOOC平台允许学习者使用社交媒体工具(如微信、QQ、微博、Facebook、Twitter)登录,获取学习者自然信息,学习者可根据区域、个体特征等建立群组,通过社交媒体工具形成从线上到线下持续互动的关系;此外,平台嵌入社交媒体工具模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小组成员通过社交媒体交流模块观测彼此的学习进度,进行即时通讯、信息转载和资源共享,还可实现远程协作学习,如图2所示。
图2 MOOC平台嵌入社交媒体模拟
社会性交互平台数据库可创建提醒模块,该模块包括线上、线下提醒功能,用户登录后平台自动弹出提醒框提示学习进度(超前或滞后),好友动态、最新进度链接,学习者直接点击后可继续学习。此外平台提醒模块向学习者建议学习路径,如学习该门课程的其他大多数用户也选择了哪些课程(如图3所示);线下提醒功能可对未登录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发送高时效的信息提醒,用户也可实现在线下通过社交媒体工具接收平台信息。社会性交互提醒功能的设置,加强了平台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感受到平台对其密切的关注,引发学习者社会性交互行为的发生。
图3 MOOC平台在线提醒功能模拟
MOOC参与人数以及学习者知识背景差异性等特点,使得社会性交互平台产生大量无效、冗余和非理性信息,据笔者随机抽取某高校MOOC社会性交互平台某一周约2700条信息进行观测的结果显示,其中有90%为无用灌水信息,与主题相关信息不足10%[20],这种情况严重阻碍学习者交互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使学习者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MOOC社会性交互系统平台可采用关键词语义聚合方法,社会性交互平台数据库依据主题帖采集到的关键词与学习者发布信息进行匹配,平台自动过滤掉匹配后的无效信息,并保留有效信息,同一学习者发布多条与关键词语义相似信息时,平台将对其语义进行聚合后存入数据库(如右图4所示)。基于语义聚合的方法能有效地记录学习者真实的参与情况,即可作为对学习者学习评价的参考数据,同时无效信息的过滤也提高了学习者对社会性交互平台有用性的感知度,使其更依赖和自觉参与社会性交互活动。
唐纳德.A.诺曼[21]提出情感化设计,分别从本能、行为和反思3个层次设计用户的感官、操作、认知与情感等体验。在MOOC社会性交互平台中运用情感化设计,可以使学习者感知MOOC交互平台的美学、内容、情感等多重体验并满足其认知、情感需求、触发操作行为。
图4 社会性交互平台关键词过滤匹配机制
在本能层设计时,要考虑交互平台界面的布局、色彩、元素等,给学习者愉悦的感官体验;在行为层设计时,要清晰呈现各模块功能(按钮图标)、操作易用、容错性,以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载力;在反思层设计时,要使学习者能够对MOOC社会性交互活动有所思考,教师应设计开放性交互活动主题,并在交互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参与讨论情况给予适时指导;平台可设置自评支持功能,学习者可通过自评发现问题并引发深度思考。
情感化设计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感官、操作、反思等体验,提高学习者对MOOC社会性交互平台的满意度,满意度的提高将影响社会性交互中学习者利他性、协同性、依赖性、服从性与自觉性的变化,学习者社会性交互行为的变化又会对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提供反馈,有助于改善MOOC社会性交互平台的设计(如图5所示)。
图5 MOOC社会性交互情感化设计模型
[1] 韩锡斌,葛文双等.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61-68.
[2] L.V.Morris.MOOCs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Quality[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13,38(4):251-252.
[3] 王敏.国外不同的教学设计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4] 陈丽,仝艳蕊.远程学习中社会性交互策略与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6,(8):14-17.
[5][7][11] 陈丽.计算机网络中学生间社会性交互的规律[J].中国远程教育,2004,(11):17-22.
[6] J Roschelle,SD Teasley.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d Knowledge in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J].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995, 128(3):69-97.
[8] 况姗芸.课程论坛中的交互行为促进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31-34.
[9] 郑勤华,李秋劼,陈丽.MOOCs中学习者论坛交互中心度与交互质量的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6,(2):58-63.
[10] 陈丽.远程学习中的信息交互活动与学生信息交互网络[J].中国远程教育,2004,(5):15-19.
[12] kearsley,G.TheNature and value of Interaction in Distant Learning[J]. ACSDE Research Monograph, 1995,112(2):45-48.
[13][19] 孙时进.社会心理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4] 社会性[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67526-71269.html#67526-71269-4,2016-03-20.
[15] 叶航.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学家,2005,(3):22-28.
[16] 马秀芳.社会化网络环境下的MOOC课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5, (12):59-64.
[17] 阿·科辛.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词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491.
[18] 钟永光,贾晓菁等.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0] 张喜艳,王美月等.教育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生态化程度测评与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68-74.
[21]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 [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A Study on the Effecting Factors and Promotive Strategie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mong MOOC Learners—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Social Attributes
Zhang Xiyan, Wang Meiyue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Jin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nlin 130012)
Low rate of MOOC comple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icient social interaction in MOOC could relieve learners' loneliness and non-organizational sense and strengthen their motivation to learn, meantime it can help learners be in a group and increase viscosity of course. Learner's social attributes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is paper, the social interaction connotation is analyzed, and based on that, how learner's social attributes a ff ect process and result of social interaction is analyzed. The e ff ecting factors model of MOOC social interaction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system dynamics method based on the altruism, cooperation, obedience, dependence and consciousness. Improving the MOOC social interaction strategies on the basis of this model is put forward to enhance MOOC social interaction e ff ect, then the rate of MOOC participation and completion is raised.
MOOC; Social Interaction; System Dynamics; Effecting Factors
G434
A
张喜艳: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okellen@sina.com)。
王美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wangmeiyue328@163.com)。
2016年4月12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1006—9860(2016)07—00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