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生态研究发展分析*

2016-09-05 08:31郭玉清夏文菁
中国电化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献生态课程

郭玉清,夏文菁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开放教育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生态研究发展分析*

郭玉清,夏文菁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关系错综复杂,借助生态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是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研究针对2001年至今的教育生态学领域研究成果,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态势与关键词分析,归纳了高等教育生态体系研究发展阶段与脉络。分析发现,该领域初期研究处于总结与引进西方主要学术思想阶段,中期阶段研究热点开始转向我国教育体系特有的生态特点。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近五年的研究热点,则明显聚焦于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开放性这一话题。MOOCs等在线课程与开放教育资源作为新物种,为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带来哪些影响?以及如何达到新的生态平衡?研究者对此热点话题众说纷纭,该研究通过分析教育生态学领域近期相关研究,梳理并呈现了主要学术思想。

高等教育;教育生态;教育生态要素;MOOCs

一、引言

教育生态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借鉴生态学理论对教学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其基本规律。国外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颇不一致,但都强调生态学的基本精神:综合、联系、平衡。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新技术元素不停地入侵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促使其发展变化并达到新的平衡。

教育生态系统是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内各因子有机地联系,又动态地呈现为统一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状态[1]。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介入到教育系统中的各个层面,信息工具的使用,激发了从教学到管理层面各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及从激荡达到平衡的过程。开放教育资源、移动设备、MOOCs等,无论是软硬件等新技术要素的出现,还是在线教育、公开课、MOOCs这种新兴教育形式的进化,都给现存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带来物种演变、淘汰、新联系的建立等变化,促使生态体系向开放性、多样化、健壮性发展。

生态学强调完整系统中各个因素不能从环境中分离出来,系统内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等功能。高等教育内部要素同样与其所在的校园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无法分割、互相影响。课程要素亦然,在线课程校内发展成熟后,必然要向社会推广,无论其基于社会服务、造福人类或文化侵略的目的,MOOCs的诞生是在线学习成熟化的必然结果。虽然不少学者批判MOOCs并未在理论上有创新之处,但MOOCs的诞生震惊了世界却是无可否认的。中国高校习惯将在线课程划归于继续教育等领域,保守的政策不允许普通本科生课程施行面授与在线相结合的方式,如今却被MOOCs一脚踢开了大门。制作MOOCs课程是2014年各个高校的热点话题,而在线教育会再一次冲击传统的学习环境及方式。

本研究关注两个方面:高等教育技术生态方向的研究趋势与要素分析,及MOOCs等在线教育给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相关研究态势分析

(一)文献来源与发文量变化

首先,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综合统计。之后,文献选择与分类并根据文献与研究主题的相关程度、被引次数、影响力等因素,选取重要文献,将文献进行分类。最后,按照分析框架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

在CNKI数据库检索使用的关键词有:“高等教育生态”“教育生态”,检索时期为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检索获得文献1681篇,年度发文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通过对文献进行分类,本研究精选了紧密围绕高等教育生态主题的342篇文献进行分析。

图1 教育生态研究的年度文献量变化(2001-2015)

图1呈现了2001年-2015年高等教育生态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过程。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来,国内教育生态方面的研究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显示出国内学者对教育生态理论及高等教育生态方面的关注日益增加。

(二)文献态势

从图2的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分布来看,教育生态学理论被应用在各种教育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创业教育、城市建设与公众终身学习等。关键词出现较多的是“教育生态”“高校”“高等教育”等,希望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优化结构、解决区域教育差距等。

从关键词分布以及分析文献内容来看,多数文献对教育生态的分析停留在理论论述层面。以实践数据为基础,使用生态学理论论证教育体系内部要素之间关系、以及教育系统发展问题的成果相对较少。

本研究从1681篇论文中,根据引用率及主题相关程度,筛选出342篇文献。从研究发展脉络来看,不同时期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以及试图用生态学理论所解决的问题在不断变化中。为了解高等教育生态发展趋势以及热点话题变迁特点,将文献按每五年一个时期进行分类,对关键词的向心性进行分析,并提取每个阶段的主要研究观点。

图2 相关研究关键词分布

二、高等教育生态体系研究发展脉络与现状

2001年-2005年共搜索到文献183篇,精选出109篇。引用率最高的10篇文献如表1所示。 这个时期研究高等教育生态的专家比较集中,踏入此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不多。

表1 2001-2005 高引用率文献分析

从下页表2所示的文献关键词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是“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在这一阶段,研究者比较注重引入生态学理论建构高等教育体系,试图借鉴生态系统自我发展的特点,解决高等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表2 2001-2005文献主题分析

(一)生态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阶段: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从2001年到2005年,研究者注重从宏观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系统,关注的研究问题包括(1)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层次与生态因子;(2)提出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问题。

这一时期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的起步阶段,研究者致力于梳理国外研究发展历程及主要学术思想,并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分析教育生态环境层次与特征[2]。教育生态环境是指影响教育活动的一切外界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等。也有学者从物理空间来研究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并认为“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分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个体生态环境三个层次,并由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三个因子组成。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制度生态特征,可以从三个角度看待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3]:

1.个体层次。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成员,如学生、教师、职工,和自然生态中的生物个体一样,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个体。以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个体以外的环境对个体生理、心理、成长等形成的各种影响,有助于揭示个体生态发展规律。

2.高校层次。高校是个体及其校内环境的集合,又是省级区域生态系统中的“个体”。高校之间,既存在竞争,又有合作关系。高校发展是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3.区域层次。以个人和高校为主体,从纵向不同层次教育,到横向不同地区教育布局,构成省级、国家级乃至全球教育生态系统,体现出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系统非常类似的层级结构。下一级受到上一级的影响,同时又推动着上一级的演化。

本阶段文献主要思想,将生态系统要素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生态要素包括政策、经济、文化等方面。高等教育依托于一定的政治环境而产生,不同的政治环境催生出不同的高等教育形态。如果一个社会的政治是平衡的、自由的、开放的,那么势必孕育出一个包容、自由、创新的大学。如果一个社会的政治是封闭的、集权制的、审判官式的,它的反映也将是另一种封闭、毫无生气的大学[4]。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政治,政治的决策力也决定着大学的兴衰起落,只有社会政治为大学创造一个自由、包容的氛围,大学才能在这片沃土上滋生出更丰硕的果实,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做出不朽的贡献[5]。

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与向社会输送人才两方面,决定了它受到经济生态环境的制约。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6]。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7]。尤其是2003年-2007年高校扩招阶段,国家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跟不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导致高等教育人均投入教育经费增长率低于人均 GDP 的增长率。

另外,此阶段的研究中提出了学术生态概念,它是高等教育特有的形态。学术生态要素包括:权威的构成和地位、学术民主的状况、等级职位的流动性、信息资料的占有方式、知识传播的通路、研究组织的构造、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资源的配给方式、学术评价机制的完善、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教学的组织……它们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学术生态。学术生态系统充满适应与不适应、平衡与不平衡、共生与竞争、退化与进步的矛盾运动。这个系统的优化,就是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达到效率与公平兼容。

以上几个话题离不开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从持续性、整体性、公平性、协调性诸多原则,来探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8],研究提出阻碍持续发展的问题包括:(1)生态系统脆弱、失衡,物种单一,制度死板,人的自然性受到压抑;(2)东西部发展不平衡[9],希望通过生态理论与方法找到改善西部高校的办学条件、保障教育的生存环境问题,但此阶段研究并未提出有效解决办法。虽然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各个生态要素的独立生态价值体现及整体的生态合理性,提倡各个要素的共生互动,建立生态因子间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但因生态系统本身物种单一等原因,并未找到有效解决办法。

(二)可持续发展问题剖析阶段:对开放性及物种多样化的憧憬

从2006年至2010年的542篇文章中精选出132篇,引用率最高的10篇文献如下页表3所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内容已经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呼吁转而进入具体策略研究,分析了阻碍持续发展的从外部到系统内部的各种具体因素。在这一时期中,“生态平衡”“生态承载力”“和谐发展”等关键字,占据了首要位置,如表4所示。

表3 2006-2010 高引用率文献分析

表4 2006-2010 文献主题分析

本阶段对高等教育体系生态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者致力于发现影响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健全教育生态系统的理想化方案。

1.外部的政策影响因素

宏观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布局结构和管理结构等政策调整问题。例如层次结构包括各层次高校的比例构成,形式结构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等教育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布局结构包括东西部区域的平衡问题。

政策也会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部,例如,有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包括:一是专业口径狭窄,使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数量越来越多,也使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工作转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够;二是知识结构单一,一切服务于专业,没有体现一个人的全面成长要求,这就使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单薄,知识视野不够;三是培养规格统一,即不论学校与学生差异,按一种规格培养,不仅统一专业设置,而且统一教学计划、教材和要求,这种高度统一化的教育模式抹煞了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2.物种单一导致系统脆弱失衡

高等教育系统与其环境之间、不同教育生态主体之间,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也总是经历着由彼此的平衡到失衡以至达到新的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平衡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当这些外界的政策干扰超过系统本身的承受极限时,调节就不起作用,以致系统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恢复其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就使生态平衡失调。

相对于国外的高等教育现状,我国的专业设置、课程形式、考核形式等等,都呈现物种单一化现象。物种越单一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整能力越低,平衡能力越脆弱。相反,多样化物种的生态系统健壮性及调整能力越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等失衡现象是比较明显的。具体表现为人文传统的淡化与人文教育被削弱,以科学技术教育基本取代人文教育,以现代文化教育基本取代传统文化教育,以单一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人格整体教育。

3.对开放性及物种多样化的憧憬

高等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换。例如,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是能量流,设备设施、仪器、器材等的投入是物质流。能量流、物质流不足,必然限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数量和速度,同时也会限制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信息流的匾乏,则会影响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微观系统要素来分析,相比欧美国家,校园、课程资源、课程形式等均有封闭化、单一化等特点,这不利于学习者国际视野与21世纪需要的人才素养的培养。虽然国家大力投入国际交流项目等,但成本投入高,难以获得长期效果,获益人数狭窄。相比物质与能量流,信息流更灵活,较易进行改革。尤其是信息技术提供了开放的教育资源流动形式与效率。本阶段的研究集中讨论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问题,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均衡问题,提出了高等教育系统需要有新的资源流动关系,呼吁系统应加强开放性与资源、课程的多样化,但并未提出具体有效的策略。在此阶段,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等项目已开始影响我国高校资源建设,但并未对系统生态造成明显冲击,未引起教育生态学者的广泛重视。

(三)技术要素促进开放性与物种多样化:MOOC带来的冲击与新平衡

2011年至2015年共有文献956篇,精选出有代表性的101篇。前十位引用率的文献如表5所示。在线教育在欧美高校早已大规模应用并发展成熟,孕育出公开课、可汗学院、MOOCs等吸引全球学习者关注的新兴教育资源物种。从表5可以看出,与前期的研究显著不同, MOOCs及在线教育成为了热点话题。由文献主题分析表6可以看到,本时期的研究中,可持续发展、生态位等话题仍然是热点话题,同时“生态文明”成为了本时期的新话题。在MOOCs与开放教育资源等新事物侵入高教生态环境之后,更多研究者期望借助多样化的物种建立平衡、健康、文明的新生态。

表5 2011-2015 高引用率文献分析

表6 2011-2015 文献主题分析

当今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日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当代的教育面临着“世界性危机”,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变迁、不适应和不平衡。他列举了教育与环境出现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一是日益过时的陈旧课程内容与知识增长及学生现实学习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相适应;三是教育与就业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严重的教育不平等;四是教育费用的增加与各国将资金用于教育的能力和愿望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等。”在分析造成这些表现的原因时,他指出,由于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政治、人口和社会结构等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尽管教育内部也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但是适应的速度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因而产生了不平衡[10]。因此,推动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必须从生态学角度来探究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中促进和遏制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因素。

本时期的研究从排名前十位的文献可以看出,和前面两个时期不同,技术要素已经在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中占据突出位置。排名第一的《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一文,引用率创建了本领域文献引用率的新高,远远超越本阶段其他文献。在线课程、技术支持的学习等生态要素,受MOOC运动的冲击与推动,占据了高等教育生态体系中闪亮的一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之前两个研究阶段所呼吁的多物种、开放性等问题,研究者开始寄希望于MOOCs及技术支持的学习。

汪琼博士在MOOCs发展回顾一文中指出,目前的MOOCs平台提供了多样化的盈利模式,注重国际化工作,通过多语种服务使欧美高校的课程迅速普及到不同国家。这使得MOOCs在短时间内迅速在全球引起强烈关注与反响。MOOCs作为一个新兴物种,受到追捧与质疑两方面的态度,追捧者认为它将撼动或替代高等教育系统,质疑者则认为它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11]。传统的基于课程的大学教育对知识传授的速度越来越滞后于知识增长的速度,也无法适应网络化知识产生、传播和应用的方式。这正是MOOCs出现掀起热潮的原因。高等教育从单纯面授模式转向在线模式或混合模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12]。

事实证明,MOOCs并未像人们预言的那样替代传统高等教育或迅速消亡,相反,MOOCs与传统课堂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在整个生态体系中得以健康的发展。生态学上将其归类为不同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Negative Interaction)和正相互作用(Positive Interaction)。共生包括共贫共生和共荣共生的两种极端形式及其变式[13]。MOOCs与传统课堂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是两个相互作用物种最强的和最有利的作用方式[14]。近年来研究者对MOOCs学习者、课程设置、与高校传统课程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MOOC对推动学习者行为转变、提高学习动机、拓展学习者国际化视野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15-17]。

教育矗立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环境中受其影响的同时,也会选择、传播、传承、发扬和创造。在这个经济时代,文化传承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存在着道德危机、质量危机、大学精神的失落、观念陈旧、形象扭曲、大学使命的钝化、文化缺失、目标偏移等诸多问题[18-20]。高等教育一方面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对西方文化也有一定的选择与吸收,即文化的变化性。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目前高校的培养目标。MOOCs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并体验了欧美高校的课程,与世界各国的学生一起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在低成本、易操作的情况下,培养了学习者的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MOOCs物种的显著作用是打破高校课程的封闭状态,提升系统的开放性。在MOOCs的冲击下,中国高等教育如何保持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保证自我民族文化的稳固和发展,达成变化性与连续性的平衡,是高等教育生态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三、MOOCs对我国教育生态系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MOOCs掀起的全球效应,技术的不断成熟,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因素正在催生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而大众也在期待大学引导和改变终身学习,承担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

(一)优化生态区域资源配置,MOOCs应纳入高教长期战略

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的区域结构失衡。失衡因素包括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投入、教育质量及区域文化等方面。这种生态区域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竞争力。为了弥补西部教育资源的不足,多媒体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资源等技术手段被寄予厚望,并开发了多种教育资源平台与资源库,但是收效并不理想。资源库数量庞大却多以信息孤岛存在,无法实现真正共享,其次资源质量不尽人意,版本老旧,教师在使用时需花费大量时间搜索、遴选、改造资源,大大增加了备课时间成本,实用性不强。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有其生态关联性、生态适应性、生态互融性,并通过可控性达到生态平衡[21]。MOOCs的出现无疑为高等教育资源要素与课程要素提供了提升互融性、适应性的温床[22]。MOOCs课程及国际优秀开放教育资源通常是顶尖高校的专家团队推出的,所有开放的MOOCs课程处于其自身的最佳利用期,课程结束即告关闭,在下次推出之前会根据需要进行版本更新。其资源的先进性、分享的高效性已被视为课程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3][24]。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现存问题是“单位所有制”比较严重,缺乏资源共享,高等教育资源流动不起来,使得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变成了“一潭死水”,毫无生机[25]。MOOCs面向社会提供开放的共享环境,提高了资源流动共享的效率。高等教育资源是丰富多用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关联的,每种资源除了单独作用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还以整体的形式对系统产生影响。MOOCs课程不仅带来了优秀的资源,也同样提供了欧美先进的课程设计方式,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视野。对于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差异问题,MOOCs无疑是值得尝试的解决方案。但目前,MOOCs在高校内的应用,只存在小范围的课堂改革尝试或学习者个人兴趣学习,MOOCs课程的学分并不能得到高校认可,这无疑是阻碍MOOCs发挥作用的因素。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来看,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机构选择开放其优质教育资源,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一挑战并引导高等教育的变革之路。如果有相应的战略政策支持,MOOCs无疑会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课程生态位部分重叠促进健康发展,教学系统应从单一走向开放融合

高等教育生态位是指高等教育的主体、客体的每一个教育单元、教育区域、教育个体的基本状态、整体水平及趋向[26][27]。在高等教育生态体系中,生态位是影响和决定高等教育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元素[28]。生态平衡是由于食物链条的合理串联形成的,处于食物链低端的种群,其弱势地位反而使其成为生存相对稳定的基础种群[29],与高端种群在共融的生态属性支持下形成复杂多元的生态系统[30]。种群依各自不同的生态位置而进行了协作与分工,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同时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存活质量[31-33]。

高等教育体系中,各个单元生态位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生态位高度重叠、生态位部分重叠、生态位完全分离。其中,生态系统平衡性的理想状态不是“完全分离”,而是 “生态位部分重叠”的状态。

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上到高等学校的设置,下到课程、资源、机构设置等,同质化、无序化、结构性失衡等状况,既造成生态位重叠,也造成生态位空场。只有主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促进错位发展,才能改变生态位重叠的状况,并有效地填补生态位空场,重构高等教育生态秩序,有效满足公众与社会的多样化需求[34]。就高等教育资源的问题来讲,非理性竞争是生态位重叠、生态位不合理扩张和生态位层次缺失等问题的主要因素。实施生态位理性分离、生态位合理扩张、提高生态弹性力等策略,才能提升高等院校的生态适应能力、拓展生态空间,优化其与环境的匹配度与适应性,促使其健康发展[35]。

其中,MOOCs、在线课程、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等手段,是调整教育资源生态位的有效手段。例如:高校传统课程与在线课程或MOOCs课程,正是生态位部分重叠的关系。目前的教育政策倾向于高校面授课程为主,学生不存在远距离上课的需求,没必要设置在线课程。在线课程其学生资源、教师资源、课程内容与面授课程重叠,造成竞争,只设立面授课程就足够满足学习者需求了。面授课程面向在校本科生资源,在线课程面向继续教育等学习者,生态位分离,不存在竞争关系,应该双方都会有充足的存活空间。其实不然,“生态位部分重叠”的生态意义表示这种状态下的生态位,符合了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生态多样性、丰富性的特征,有利于种群间不同的生态位的个体形成合理、适度的竞争,进而激活生态位之间相互牵制、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属性。事实证明,MOOCs课程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它与大学传统面授课程既有补充、又有稍许竞争关系,创建了课程的生态多样性,丰富了学习者选择资源的空间,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属性。教育部也提出“积极探索学籍、学分、学习证书等制度改革,建立适合个性化学习和终身教育的在线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这些都将为改变我国封闭的教学系统和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提供机遇。

(三)MOOCs提升生态承载力,高质量低成本的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一旦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超出了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和再生能力就会受到破坏,失去平衡,最终也将导致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失去平衡。我国的高校扩招、只重视资源数量供给而对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使得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超过了可接受的阈值,从而产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扩展使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负载加大,同时引发与教育质量的冲突。这种失衡与冲突不仅表现在高校内部,同时社会大众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公共服务间的差异,也存在失衡问题。

同时,相对于我国人口而言,高校仍不能满足大众的教育需求。而非正式学习、终身学习、公众道德教育等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和大学提供大量的教育服务,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传统面对面培训中,规模扩大同时带来成本的增加,或教育质量的降低。而MOOCs等在线学习则完全不存在类似问题,面向公众服务,在线学习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Coursera、Udacity和edX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与主流的高校教学平台尚有差距,但其发展势头猛进[36],能根据学习者需要迅速完善教学服务。Coursera面向非英语国家提供字幕翻译,并发布移动版,可自由下载课程资源进行离线阅读。Udacity注重用户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英国开放大学推出Futurelearn,提供著名大学开设的高质量课程,增加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拿大等国家也建立MOOCs平台,提供非传统的教育课程,利于公众的终身学习。无论是校内教学服务或社会教育服务,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等方式可以解决人才资源缺乏、设备缺乏等引发的教育资源失衡问题。MOOCs促进高校资源共享与流动,提升高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同时,向社会大众提供教育服务,也提升了政府社会教育资源的承载力。

四、结束语

本研究对高等教育系统整体架构与要素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指出MOOCs等在线课程与开放资源对促进教育生态体系动态平衡的潜在积极作用。MOOCs彰显了技术对教育与社会存在巨大影响力的潜能[37][38]。MOOCs冲击下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融合?本团队的后续研究将运用“后MOOCs”的思维去解读新形式下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将如何达到新的平衡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

[1] 张立新,徐飞飞. 论虚拟课堂的生态属性及其管理[J]. 中国电化教育,2014,(2):1-5+12.

[2] 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3-127.

[3] 王锋.教育生态视域下江苏高教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4.

[4] 艾伦.麦克法兰.启蒙之所智识之源[M].北京: 商务图书馆,2011.23.

[5] 蹇兴东,孙小伍.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环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10-13.

[6] 朱春花.朱其训.经济与教育关系之管窥[J].华东经济管理,2009,(7):158-160.

[7] 史雨静,朱金花.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2):15-18.

[8] 贺祖斌. 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9] 余珊珊.高等教育生态结构的层次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15-17.

[10] 菲力蒲·库姆斯.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1] 汪琼,张桐.2014年美国慕课发展回顾[J].教育信息化,2015,(4):35-43.

[12] 韩锡斌,翟文峰等.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10.

[13][18] 刘贵华.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14] 孟志远,胡凡刚,刘永琪. MOOCs引发的矛盾关系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15,(10):22-27.

[15] 姜蔺,韩锡斌,程建钢. MOOCs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54-59+65.

[16] 郑燕林. ARCS模型视角下高校推进MOOC应用的路径选择[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9.

[17] 王守宏,刘金玲,付文平. “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97-101+120.

[19] 世界环发委员会,王之桂等译. 我们共同的末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0] [美]丹尼斯. 米都斯等.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1] 李守可.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8):18-21.

[22] A. M. F. Yousef, M. A. Chatti, U. Schroeder, et al. MOOCs a review of the state-of-the-art[C].Barcelona: Sci Tepress.2014.

[23] Srba I, Bielikova M. Dynamic Group Formation as an Approach to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upport [J]. 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14, 8(2):1-1.

[24] Alraimi K M, Zo H, Ciganek A P. Understanding the MOOCs continuance: The role of openness and reputation [J]. Computers &Education,2015,(80):28-38.

[25] 赵书山.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生态失衡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33-36.

[26] Lumann,N. Trust and power[M].Hoboken: John Wiley & Sons,1997.237.

[27] Leibold M A. The Niche Concept Revisited: Mechanistic Models and Community Context [J]. Ecology, 1995, 76(5):1371-1382.

[28] 纪秋颖,林健.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核心能力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8-9.

[29] Holmes,G. Hooper,N. Core competence and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0,(40):247-258.

[30] 刘开淼,魏立志. 关于高校生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 2):3-4.

[31] 刘鹏.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梭罗生态哲学阐析[J].齐鲁学刊,2009,(1):39-41.

[32] 李军.高等学校生态位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7):160-161.

[33][35] 邢运凯. 生态平衡语境下的我国高职教育生态位分析[J].职教论坛,2012,(7):24-27+37.

[34] 朱振林.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空场:生态系统视角下高等学校的错位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31-33.

[36][37] 程璐楠,韩锡斌等. MOOC平台的多元化创新发展及其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4,(2):58-66.

[38] 申灵灵,韩锡斌等.“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 ,129(3):17-26.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Elemental Analysis on Ecology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Guo Yuqing,Xia Wenj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It has been one of the hotspot issues analyzing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among ele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 ecology theory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searches on educational ecology from 2001 to date through situation and keywords analysis by Citespace,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tages and trend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introducing and summarizing western academic ideas in the early stage, while the researchers devoted to elaborating on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s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in mid-term stage. The research focus of recent fi ve years has apparently shifted to the in fl 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open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What are the e ff ects of MOOCs and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have brought to higher 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 and how to achieve a new balance? Concerning this question, the paper combed through recent related researches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academic ideas.

Higher Education; Ecology of Education; Elements of Educational Ecology; MOOCs

G434

:A

1006—9860(2016)08—0033—08

郭玉清: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计算,智慧教学环境(nikiguo@zju.edu.cn)。

夏文菁: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非正式学习,教育信息化。

2016年5月27日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ACA140009)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献生态课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生态养生”娱晚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