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广芬,张栋科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162)
“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与创新应用*
闫广芬,张栋科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162)
“互联网+职业教育”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技术技能人才精准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而其体系架构与创新应用成为制约“互联网+职业教育”行动计划推进的关键。以此为背景,该文尝试构建了“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体系架构,可以概括为 “一个智慧平台、两个数据库、三项支撑技术、四类参与主体、五种服务功能”。智慧管理平台是“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的系统应用平台;“培养过程数据库”和“教学资源数据库”是体系架构运行的重要载体;云计算、大数据和泛在网络是支撑体系架构的三项关键技术;职业院校、用人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是四类主要参与主体;有效支撑连通、聚合、预测、协作与体验等五种服务功能。在“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实践运行中,设计了需求与反馈结合的招生决策机制、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网络众创空间支持的职业生涯发展等创新应用思路。
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创新应用;人才培养
自从2012年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升级版,得到了不同行业与领域的普遍认可,并在2015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而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将互联网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并重塑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新常态,由此“互联网+”也对原有的教育生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领域内与经济社会互动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仍然存在着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并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供给侧”体系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因此,如何基于“互联网+职业教育”行动计划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满足创新驱动的社会新常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当前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在解读“互联网+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体系架构,并对“互联网+”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思路进行设计,期望能对国内“互联网+职业教育”建设带来一些启发。
“互联网+”是一场由“信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以去中心化、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化为核心特征的Web2.0的出现,每个人都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个独立的信息源”[1],由此导致信息传播方式开始由中心化传播模式向点对点模式转变。“互联网+”连接的不仅是单个的人,更是整个社会。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因此,通过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进而引领传统产业进行自我变革和转型升级的时代革命。
“互联网+”的本质内涵是“创新驱动”,通过倡导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要素全方位的跨界连接和深度融合,进而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新形态;“互联网+”的价值导向是“以人为本”,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正在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3],促使生产和消费由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进而促进个人价值的凸显与中心地位的回归;“互联网+”实现途径是“开放协作”,以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融合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泛在网络技术,从而能够“去中心化,降低信息不对称,重新解构了过去的组织结构、社会结构与关系结构,真正实现了分布式、零距离的关系建构和连接”[4],通过经济与社会体系的开放协作,促进其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将迎来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大变革,“全面满足每个人的学习需求成为这次教育变革的核心要义”[5],但在教育实践领域,“学校的教育实践和新技术的驱动之间极度不协调”[6],表现在学习理念的“统一学习”与 “用户化”,学习资源的“单一化”与“多样化”,学习环境的“封闭化”与“开放化”等。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在“互联网+”建构的社会新常态下,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进而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生产模式和依赖互联网大众协作的由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制造转变的生产组织形式。
由此,在“互联网+”时代,人类将从传统流水线上的机械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更多地从事创新型工作,随着“机器换人”的快速推进,传统的职业岗位将受到较大的冲击,“综合素质和技能、创新精神将成为未来从业者的重要竞争基础”[7]。为了应对“互联网+”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的挑战,面对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如何能够将ICT技术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来应对“两化融合”的全新挑战,创设个性化与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育管理与评价方式,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深入解读“互联网+职业教育”的理论内涵与创新应用,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互联网+职业教育”即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驱动要素,各个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招生决策、教学培养与职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常态,进而通过“技术与学校系统各要素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帮助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适应信息时代的学校文化”[8]。
“互联网+”视域下,互联网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更是引领职业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方位变革的推动力:“互联网+职业教育”是以“用户中心”为特征,引领职业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变革,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的关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互联网+职业教育”是以“万物互联”为特性,引领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入合作,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招生决策、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训与创新创业的协同育人机制;“互联网+职业教育”是以泛在网络和云计算技术为基础,通过响应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构建泛在与开放的教育环境、基于慕课和翻转的互动交互的教学模式、在线教育体验和职业体验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生态;“互联网+职业教育”是以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为特点,整合学校、企业等与学生相关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培养过程性数据,进而支持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学习评价及其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当前研究更多地聚焦在理念探讨,忽视了“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究竟包含哪些要素?其支撑技术有哪些?如何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创新应用?……这些问题已成为“互联网+职业教育”行动计划推进过程中需要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泛在网络为支撑技术,形成信息通讯技术深度融入职业教育招生决策、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据上述分析,笔者构建了“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如下页图1所示)。“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智慧平台、两个数据库、三项支撑技术、四类参与主体、五种服务功能”。
图1 “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
智慧管理平台是“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的系统应用平台,基于以互联网为基础并融合云计算、大数据和泛在网络的技术架构,实现职业院校、用人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的互联互通,全方面服务于职业教育招生决策、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的一体化管理平台。
智慧管理平台为全部职业教育参与主体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与数据中心、差别化的门户界面与功能授权,有效整合来自参与主体各方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形成职业教育业务的集中管理和服务的按需分配;整合云计算、大数据与泛在网络技术,形成面向职业院校学生的泛在学习空间,通过对职业教育资源与信息的分析与整合,向学生提供报考咨询、培养支持、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
“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云”+“网”+“端”的技术架构,实现职业院校、用人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的互联互通,促进人才需求信息、教学培养信息、就业反馈信息的双向循环,并以此构建“培养过程数据库”和“教学资源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是智慧管理平台运行的重要载体。
培养过程数据库是基于云计算的资源分布式存储技术与大数据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统一数据采集项目与采集标准,使学校、用人单位可以自助式远程访问、上传与下载数据资源,进而打破了地理位置与硬件部署环境的限制,使分散的招生数据、培养信息、就业反馈等数据互联互通,并以此构建学业成就数字管理系统和数字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常态的跟踪与动态监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估和测试,形成基于大数据、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教学资源数据库以基于互联网的智慧管理平台为基础,构建校企协作的优质资源建设联盟,以“共建”促“共享”,建设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专项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就业顶岗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同时系统整合虚拟仿真实训、工作过程模拟等资源平台,形成以课程资源与平台资源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资源库。
云计算、大数据和泛在网络是“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的关键支撑技术,通过三项技术的融合协作,形成“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的“云”+“网”+“端”的技术架构。
“云计算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提供模型”[9],作为一种高性价比的共享解决方案,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的模块化组合来实现“资源池”,并采用分布式的网络分发服务方式,使用户可以突破地理位置与硬件部署环境的限制,实现自助式、远程访问云资源中心,其应用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实现职业院校、用人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与“资源孤岛”;大数据技术超越了传统对于数据关系的认识,更强调数据的整体性和混杂性,更追求是的数据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10],作为一种前沿的数据分析技术,利用其分布式数据库、并行计算、数据挖掘等功能,对职业教育内部运行信息与外部需求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与预测,探索不同因素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而为职业教育管理和决策服务;泛在网络将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进而使“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实现无缝的对接”[11],并“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空地域的界限,使得‘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成为现实”[12],其融入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可创设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结合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与台式机、笔记本、手机、手持电脑等终端的“多屏互连互通互动”,形成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的学习环境。
职业院校、用人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是“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的四类主要参与主体。“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既要为各类主体提供参与职业教育的平台和途径,同时也要提供准确与便捷的服务。
职业院校是“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通过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整合来自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和行会的产业信息,建立招生与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校企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培养过程数据库,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常态的跟踪与动态监测,并利用数字评价方式适时提出学习预警,设立“网络众创空间”,形成在线职业体验、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为一体的职业发展平台;用人企业是“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通过管理平台可以发布人才需求的规模与结构等信息,参与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利用自身的技术与设施优势与职业院校协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参与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体系,并结合生产实际发布研究项目与技术攻关课题、录用高素质毕业生等途径参与职业教育就业与创业体系;行业协会作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的研究者,通过管理平台,行业协会发布产业发展报告,对技术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的结构和数量进行分析和预测,参与职业院校的招生方案制定,动态调整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标准,开展职业资格的认证与鉴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政府部门作为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各参与主体的协调者,通过管理平台,可以整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与就业信息、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反馈信息、行业协会的行业标准与产业预测信息,制定职业教育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完善职业教育主体的参与机制与制度保障。
“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将信息通讯技术深入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发挥连通、聚合、预测、协作与体验等五种服务功能,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
“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种高性价比的共享解决方案,通过主体间的“互联互通”,在管理层面共享人才培养相关的数据与信息,消除“信息孤岛”,在教学层面校企协作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并基于泛在终端发布,消除“资源孤岛”;该体系可以提供优质的信息聚合服务,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汇集来自用人企业就业反馈信息、行业协会的产业与技术信息以及来自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信息,并对其进行分类与聚合分析,形成系统的分专业职业发展信息;该体系可以提供优质的需求预测与学业预警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企业发布的岗位需求信息与行业预测信息进行整合,并对人才需求的规模、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分析与预测,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程,并适时提供学习状态预警;该体系更是一种高效的协作平台,通过构建主体间的交流协作平台,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学习进程监控与学业成就评价、就业创业体系的协同参与机制;该体系可以提供优质的教学体验和职业体验服务,通过泛在网络技术创设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仿真教学软件与仿真实训系统相结合,增强基于工作现场的教学体验;通过互联网构建在线职业体验中心,创设虚拟的职业情境,整合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培训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体验服务,继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
“互联网+职业教育”将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泛在网络技术深度融入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而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应用是以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平台为基础,从智慧招生决策、智慧人才培养、智慧就业创业三个层面促进互联网与职业教育教学的全面而深度融合,具体应用设计如下页图2所示。
招生决策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环节的起点,同时也是对其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的综合检验,高质量的生源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通过互联网实现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互联互通,并发挥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分类、聚类、关联、预测等分析功能,进而为职业院校招生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人才需求预测与反馈信息,以期促进职业教育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针对性与支撑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并根据在校生的培养反馈与毕业生的就业反馈,确定招生规模与招生结构。
智慧招生决策依赖于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反馈和就业创业反馈相结合的综合信息。近来年随着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考考生数量的下降等因素,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源不足且报考率低、学籍且退学率高等特征,与此同时,院校招生部门、教务部门、用人单位等积累了大量有关考生报考和学籍异动的数据,而这些数据蕴藏着丰富的决策信息,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泛在网络技术实现各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人才需求数据、往届招生与报道数据、培养反馈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构建需求与反馈结合的招生决策机制。人才需求预测是基于对企业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分析与预测,形成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规模分析、专业结构分析和能力结构分析,有助于确定招生的需求结构与总体规模;就业创业反馈是基于教育部门和用人企业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分析、创业率与创业质量分析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以期探明不同专业的发展形势和就业前景,合理确定招生人数比例和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反馈是基于对职业院校分专业的报到率、学籍异动、学业成就等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明晰不同特点的学生与专业成就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增强招生录取的针对性和精确性。
图2 “互联网+职业教育”创新应用设计
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核心环节,而“互联网+”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核心过程中,应坚持育人为本,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并通过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资源池”共建共享、个性化与网络化教学和数字管理与评价的综合应用,以期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进而构建以优质资源和智慧环境为基础,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的智慧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 培养方案动态调整策略
借助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参与主体实时交流互动,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协作参与机制与动态调整策略。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规模信息、岗位需求信息与能力结构需求信息、行业的发展信息与从业人员职业标准信息,进而形成人才需求的动态更新机制,并由此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案等定期进行动态调整,以期能够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2.“资源池”共建共享模式
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分布式存储优势,组建优质资源建设联盟,形成校企合作、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优质资源的“资源池”模式来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数据库。在内容上,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专项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就业顶岗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分别是通用性职业素质课程、关键性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职业素质课程”[13],进而形成行业标准资源库、实训项目资源库、教学案例库、技能竞赛资源库等;在形式上,以支撑个性化学习为目的,开发碎片化、关联性的优质微型化资源,从而为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变革提供资源支撑。
3.个性化与网络化教学方式创新
基于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库和校企网络协作平台,创新个性化与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连结和互动”[14],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数据库的碎片化、基件式的优质微型化资源,创新地使用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Flipped Classroom(翻转课程)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促进主动性学习的产生;借助校企共建网络协作平台,对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利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实现虚拟实训,针对难以理解的复杂工艺流程利用工作过程模拟软件模拟教学,并利用在线直播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进而实现校内外的数字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形成泛在、移动、个性化的Co4-Lab(Co-Inquiry,Co-Design,Co-Teaching and Co-Regulation)学习环境,进而实现现实教学与数字教学相结合的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创新。
4.学业成就数字管理与数字评价
基于培养过程数据库,构建学业成就数字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常态的跟踪与动态监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估和测试,并适时提出学习反馈和学习预警。同时,适应“学业成就评价由传统的纸质评价开始转向数字评价”[15]的趋势,“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业构成,从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三方面构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16]。数字评价的主要特征是嵌入式学习过程、适应学习者的能力和知识、提供实时反馈并能够衡量复杂能力,由此建立基于大数据、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依据。
就业和创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也是沟通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关键环节,更是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显性指标。综合利用互联网创新开放的优势,有效整合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的资源、平台和数据,从而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条件和协作平台,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共享和协同的网络众创空间,服务于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网络众创空间包括在线职业体验、就业推送与预警、创业培训与跟踪三个功能。“创建职业体验中心的根本就是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17],通过互联网构建在线职业体验中心,创设虚拟的职业情境,整合校企资源,形成通识岗位和专业岗位体验案例库,使学生在职业教练的指导下,完成体验并形成职能评价报告,进而辅助其职业生涯规划决策;基于互联网构建就业信息推送系统与监测预警系统,利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整合学生的求职信息与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实现基于职业体验的个人信息定制与推送,并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动态监测,进而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反馈与预警信息;结合企业发布的研究项目与技术攻关课题,构建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cer,Arts,Math)教育与创客教育相结合的创业咨询与培训和就业跟踪与服务系统,“从基于项目学习的 STEAM 学科素养培养到以项目学习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培养”[18]来对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并对创新创业项目实时跟踪,为其提供终身的创业咨询与融资等服务,进而为学生提供“全真的职业生涯支持与服务体系”[19]。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逐步渗透,正在改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和运作模式。“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平台、两个数据库、三项支撑技术、四类参与主体、五种服务功能”,在实践领域可以实现招生决策、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创新应用。本文构建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应用思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随着全国各地“互联网+职业教育”行动规划的制定及其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的正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互联网+”视域下数字化职业教育环境建设、智慧化职业教育教学业务的展开等,这也将是本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1]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2]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4/c_1115815944.htm,2015-12-08.
[3]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 IT 到 D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
[4] 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9.
[5] 刘云生. 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0-16.
[6] [美]阿兰·柯林斯,理查德·哈尔弗森著,陈家刚,程佳铭译.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2.
[7] 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37-45.
[8] 柯清超.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2,(4):9-13.
[9] 徐立冰,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揭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
[10]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75.
[11] 张平,苗杰,胡铮,田辉.泛在网络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5):1-6.
[12] 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88-95.
[13] 李蕾.以职业素质为本位构建高职教育课程[J].山东社会科学,2014,(12):228-229.
[14] 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5,(9):4-8.
[15] 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2016)[EB/OL]. http://tech.ed.gov/netp/assessment/,2016-05-15.
[16] 王秦,李宇红等.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3,(7):17-20.
[17] 查良松.创建职业体验中心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适应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52-54.
[18] 李小涛,高海燕等.”互联网+”背景下的STEAM 教育到创客教育之变迁[J].远程教育杂志,2016,(1):28-36.
[19] 王佑镁,包雪,王晓静.密涅瓦(Minerva)大学:MOOCs 时代创新型大学的探路者[J].远程教育杂志,2015,(2):3-10.
[20] 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 中国电化教育,2016,(5):132-137.
[21] 刘小丹,胡小红. 创客空间支持下的学习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6,(5):112-118.
[22] 胡钦太等. 智慧教育的体系技术解构与融合路径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6,(1):49-55.
[23] 顾小清等.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决策研究:数据的力量与模拟的优势[J]. 中国电化教育,2016,(1):56-62.
[24] 金义富等. 大数据环境下学业预警系统设计与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6,(2):69-73.
[25] 姜艳玲,古岱月.“互联网+”环境下微视频实现创客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6):71-76.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The Architecture and Innovation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 Guangfen, Zhang Dongke
(School of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2)
“Internet +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ncrease the accurate and e ff ective supply of technic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 side” reform, and its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propel the action plan of “Internet +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is background, try to construct the architecture of “Internet + Vocational Education” , it can be summarized as “an intelligent platform,two databases , three supporting technology, four participants and fi ve kinds of service function”. The wisdom management platform is the system application platform for “Internet + Vocational Education” architecture; training state database “and” teaching resources databas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architecture operation;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and ubiquitous network are three key technologies supporting system architecture; vocational colleges, enterprise, industry associatio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re four kinds of main participants; e ff ectively support fi ve kinds of service function of connection, aggregation, prediction, collaboration and experience.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net + Vocational Education”, design the innovation application ideas, including enrollment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by demand and feedback, talent training system deeply integrated with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occupation development system by the support of network maker space.
Internet +; Vocational Education; Architecture; Innovation Appli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434
:A
1006—9860(2016)08—0007—07
闫广芬: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tjygf99@163.com);
张栋科: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信息化(kedongzang@126.com)。
2016年5月17日
* 本文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职业发展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5JZD04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