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背后的思考

2016-09-03 08:40朱丽华
教育家 2016年28期
关键词:课例山区培训

文/朱丽华

一组数据背后的思考

文/朱丽华

事件——一次常态培训后的统计

今年三月,璧山区教委邀请了北京市朝阳区的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针对课程改革开展了三天的培训活动,其中报告讲座3场,同课异构活动两场。全区校长、骨干教师等近千人参与,之后区教委收到505篇心得体会,有了如下数据:

自愿写心得体会的人数占57.2%。

心得体会中认为课程改革具有必要性的占100%。

心得体会以同课异构为关注点的占71.2%。

思考——心得体会背后的故事

常说课程改革首要的是要改变老师们的观念。新课程改革至今16载,有人质疑说:一线教师对此已经有免疫力,认为都是文件上的轰轰烈烈。其实不然,随着各级培训力度的加大,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助推下,农村一线教师从心里是知道并认同改变的必须性的,他们渴望改变单一的以分数为主导的评价模式,渴望从工业时代产物的灌输式的讲授法中解脱出来,并且有的已经在改变的路上。但阻碍其飞速改变的原因,一是本来的惰性,改变的勇气。一改变,就涉及着所有教学经验的重构,千头万绪,且受到各级评价的制约,干脆就日复一日。二是不知道怎么改,各种理论培训大于行动,提法不一,办法不一,老师们总渴望到哪儿去移植,一培训回来就激情满怀,结局往往都是南橘北枳。

〉〉朱丽华

行动——扎根在自己的土壤里

实行学习研讨一体化 以城北小学的课例研究为例:本月,在城北小学举行的课程改革学校的现场会就打破了常规,一改往日面面俱到的展示活动,以课例研究为主,活动现场有思考、有互动、有生成、有研究、有引领。活动主要包括:校长谈课程改革的规划、数学组展示常态的课例研究(包括:组长简谈本次研究主题、课堂展示、组内成员汇总观察点后对本堂课的评级及建议)、上课教师反思、专家对课例研究的引领、微论坛五个环节。

最让人欣喜的是,在微论坛环节,融入了微信群交流、现场提问、场内外互动等,打破了“一言堂、一片好、一阵沉默”的冰面,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老师们不再担心自己说错说偏,自然融入其中,开辟了研究的新常态,研究就是要从扎扎实实的从做开始。

实施项目制管理办法 在新课程改革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老师们有很多改变的想法,有些想法一出来就被惰性夭折,有的刚行动就被大环境抹杀。有些学校呼吁要专家手把手引领,要与名校资源共享,忽视了只有激活内因,才是大步向前的关键。

结合实际,璧山区出台了《璧山区课程改革三年规划》,就提出了项目制管理办法,鼓励个人、小团体、年级、学校申报项目,采用自主申报、现场答辩的方式获批,并匹配一定的经费和政策倾斜,让有想法想作为的教师、学校勇立课程改革潮头。申报项目包括:生长课堂的实践、博雅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多元化评价改革、互联网+微行动(即微课、多元交互式网络平台评价、校园微管理等)、特色项目。这本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在课程改革浪潮里,就需要管理部门呵护这些创新的幼苗,让它扎根在自己的土壤里。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区课程改革办公室 )

猜你喜欢
课例山区培训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山区修梯田》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山区
课例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