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玉
(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 安徽亳州 236800)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周玉
(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 安徽亳州236800)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对于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培养质量、助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状况呈逐渐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及家庭因素等方面。改善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师范生;职业认同;意义;影响因素;对策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2.030
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一般是指“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日后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包括对教师职业特点、职能和地位的看法,对所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等”。[1]师范生,在校接受的是师范教育,毕业以后一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师范生从教的愿望要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比如,饶薇所做的针对师范生的问卷结果显示:“明确表明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占总人数的 31.7%”;[2]王颖针对师范专业毕业班学生所做的问卷显示:“明确表示愿意毕业后踏踏实实做教师的男女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5.4%”。[3]师范生较低的从教意愿显然不利于个人的成才,更不符合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本文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效果
作为教学管理者,在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方面,需要通过具有师范特色的课程,让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得到提升。“教师教育机构的职责之一是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学习动力系统。作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是首先要着力培养的。教师职业认同决定着整个动力系统的方向,那些因热爱教师职业和当教师有成就感而选择师范专业的学生,更看重教师职业内在的价值。”[4]学生的听课兴趣和效率,一方面受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另一方面也和学生的爱好相关。对于任课教师来讲,如果能够了解整个班级的学生职业意向,进而因材施教,将会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地优化和提升。学生从教意愿强烈,就会在有关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如普通话与教师语言、教师书写技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多下功夫。反之,如果某个学生根本不愿意当老师,他对这些课程可能会有抵触感。
(二)提升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指出,“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则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笔者以为,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应该从考察相关硬性指标做起。比如,师范生的本科学位授予率,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证合格率、考编成功率、考研成功率、师范生初次就业的工资水平等指标,都可以列入量化考核。这些指标,和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相关,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由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状况所反馈的信息也应该运用到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指导教学改革,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助力学生成长
从师范生个体角度来看,具有较高的教师职业认同,将会有效提升师范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师范生顺利成长为合格教师。反之,如果对教师职业不感兴趣,由于缺乏动力,师范生在校的学习活动效果都将打折扣。有些师范生可能在家长的压力之下,短期内选择了教师职业,但是由于缺乏主动,往往会因为轻微挫折而选择改行。武旭召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师范生长期从教的观念并不强烈,对自身能否适应未来的职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自信,对于教师职业能否实现自身价值、职业理想有一定的怀疑。”[5]究其原因,大约有这样几类。有的是因为当初高考填志愿就是父母所迫,所以不情愿以后当老师;有的是嫌教师工资低,或者是社会地位不高,不甘心当老师;有的是担心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扎实,不能够胜任教师职业;还有的是担心将来考编考不上,对职场竞争缺乏信心。教师职业显然不是一种可以发大财或者出人头地的职业,奉献精神、长期坚守的信念是有志于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因此,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有必要结合学生的职业认知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顺利成长。
(一)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明显得到改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等,是人们给予教师的美誉。然而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师德师风败坏的案件,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教师的看法。比如,“极个别教师法律意识淡薄,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泄露学生隐私,甚至出现了严重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案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6]比如,“部分教师主要把精力投入到校外开办各种辅导班,获取经济收入,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学校教学当中去,无心钻研业务知识、教学方法”。[7]比如,“2013 年最高法院公布的3 起教师侵犯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中,其中鲍某利用教师的身份,在2年多的时间内猥亵幼女7人数十次,被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最高法院核准后已执行死刑”。[8]这些反面典型在很大程度上了影响了师范生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的立场。
(二)学校因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各师范院校都有很好的师范教育基础,很多新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也有师范教育的底子,对于师范生的教育培养可谓是轻车熟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师范教育的趋势正在出现。首先是从全国的趋势上看,师范生培养供大于求的问题。高校扩招促使师范类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而相关就业岗位的增幅却远远落后于毕业生增长的速度,教师编制趋于饱和。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教师的需求量在2005-2014年间一直在下降,由485.2万人下降到438.2万人。2014年后,小学教师的需求量有所增加,但幅度很小,平均每年增加约3.1万人”。[9]以安徽省为例,“‘十一五’规划期间,安徽省高中教师需增加3.9万人,初中教师需增加1.9万人,小学教师超员1.4万人,中学教师需求总数为5.8万人。而‘十一五’规划期间,安徽省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总数为7.86万人,即理论上将有2.06万名应届高师生无法在省内中学从事教师职业”。[10]在这种趋势下,师范生的就业面临很大压力,作为学校就需要压缩招生规模,把传统的师范专业从做大向做精、做强方面转变,而不是盲目地扩招以增加学校规模。其次是师范生培养越来越被忽视的问题。很多师范院校由于已经具备较好的师范教育培养优势,往往“不思进取”,没有更多地在师范专业上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以谋求做强、做精,而是转而发展应用型专业,引进人才、划拨经费、扩大招生,以促进学校的规模扩张,朝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师范教育脱离中心地位,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第三是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对于一些学校而言,尽管人才培养方案屡次更新,但由于缺少新的教学理念,很难有质的突破。即便是有一些创新举措,却往往由于条件限制而成为纸上谈兵。比如,“师范院校重视教育类课程改革,但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明显低于学科专业类课程”。[4]另外,在一些高校教师当中,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时时存在,一份教案、试卷沿用几年,照本宣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宏观层面的因素,影响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也影响了师范生的职业选择。
(三)学生及家庭因素
在外人看来,师范生毕业以后去中小学当老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然而,如前文所列举的问卷所显示的结果表明,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笔者也曾所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其中,72.4%的学生认为“教师工资低于个人的工资期望”,70.8%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程度在下降”,49.6%的学生认为“教师属于中下等社会阶层”等等。师范生对于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的不合理认识,严重影响了他们乐于从教的愿望。除学生个体因素外,家庭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职业选择。“父母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偏好是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形成与发展的催化剂,使他们不断吸收特定信息,获得对教师职业的积极认知和情感”。[11]在学生家长看来,在当前情况下,由于教师属于工薪阶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年轻教师的生存压力还是很大的。现在的年轻一代,都以买房、买车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年轻教师的工资水平在短期内显然不具备。父母如果没有较好的经济条件支持,子女的幸福指数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低是拉低其综合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成为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的一个主要劣势,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也使得已经就职的教师从教意愿难以稳定”。[4]基于这样的原因,会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因为经济压力选择其他职业。
让每一个在校的师范生都能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教学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目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笔者以为,首当其冲的是,学校要发挥主要的作用。学校作为师范教育的实施者,要重视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以教师职业为奋斗目标来参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应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等环节,总结教训、吸取经验、敢于创新,及早扫除不适合师范生成长、不适合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不适合师范生职业发展的种种障碍。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建立的“微格教学中心”就是一项很好的举措,该校“尝试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构建‘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互为衔接的专题见习、课题研习和教育实习,循序渐进地贯穿在师范生四年的专业学习中。”[12]
对于政府来说,首先应打破当前严格的教师入编制度,适当放宽学校的用人自主权。比如,“建立教师人事代理、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教师关系由‘编制化’转向‘代理化’,从而真正实现‘单位人’转向‘社会人’”。[10]其次是“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经济收入,推进其综合社会地位的提升,努力树立其专业人士形象”。[4]另外,政府层面要做的工作还有,“搭建专门的师范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出台落实师范类学生就业新政策,进一步放宽就业政策,促进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多途径、多元化就业等”。[13]
家庭背景对于师范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在于:“大多数学生家长会把自身的职业经历和感受传递给子女,这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倾向的形成有很大的导向作用”[14];还有一部分家长会直接干预学生的就业去向。无论师范生的专业填报当初是否受父母影响,作为父母应该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师范生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在教师职业技能、思想道德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如果从事其他的非教育工作,可能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家长自身一方面要能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懂得教师对于社会的贡献、教师职业的发展前景、孩子对于教师职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要尊重孩子对于教师职业的选择,鼓励孩子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师范生本人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的了解,经常与在职教师请教、学习经验、树立信心;与父母经常交流、沟通、统一意见,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充分准备。
[1]王杰,薛钰川.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3-4.
[2]饶薇.师范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探析———以江西省3所师范院校为例[J].南昌高专学报,2010,25(2):66-68.
[3]王颖.普通高师毕业班学生职业认同调查研究———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5):29-34.
[4]“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项目组.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4,(11):94-106.
[5]武旭召,孙卫,杜田.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1):10-14.
[6]刘宇.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4,(12):44-45,37.
[7]牛淑珍.中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学周刊C版,2015,(10):68.
[8]谭忠毅.试述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4,27(8):44-46.
[9]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97-98.
[10] 鲍硕来.由安徽高校师范生的基层供需状况分析引发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21-24.
[11] 张微,薛金凤,岳远航.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形成机理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5,28(7):42-46.
[12] 胡苗锋.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13] 刘华超.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探析[J].才智,2015,(20):18.
[14] 刘红霞.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的质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责任编辑李亚卓]
Study on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eacher Ident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ZHOUYu
(DepartmentofChinese&Media,BozhouCollege,Bozhou236800,China)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because of the teaching skill optimization,the increase of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the professional skill enhancement.While the statu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ormal students is gradually decreasing.Influence factors can be attributed to social factors,school factors,student and family factors,and so 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ormal students,all the sides should work together.
normal students;professional identity;effect;influence factors;measures
2015-11-06;
2015-11-30
亳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BZSZKYXM201309)
周玉,男,安徽阜阳人,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职前教育
G650
A
2095-770X(2016)02-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