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春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
翻译过程论视域下新词新语英译策略研究
赵丽春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7)
以奈达的“翻译四步骤”(分析—转换—重组—验证)为研究视角,分析汉语新词新语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列举目前新词新语翻译现状及其成因,旨在揭示译者从原语思维到译语思维的转换,需要参照平行文本,生成并优化译文,进而提出新词新语的英译策略。
奈达“翻译四步骤”;新词新语;翻译过程论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2.019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大量新词新语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急遽增加。美国语言学家威廉·布莱特(William Bright)在其 1997 年发表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语言和社会共变”理论[1],认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2]。“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在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大量反映新鲜事物与观念的新词新语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冲击着现有的汉语词汇。
所谓新词新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3]。2006 年至今,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已提取3,700 条新词新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新词新语,尤其是与当前方针政策、政治事件以及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的新词新语,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因此,成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直接方式。例如:“互联网+”、 “一带一路”、创客、全要素生产率、智慧城市、土豪、高冷、心塞、颜值、醉了等。
然而,此类词语的翻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新词新语反映的是国家的发展现状与外宣形象,因此,有必要对其翻译过程做深入细致分析,为新词新语的翻译提供指导和借鉴。新词新语的英译常落入以作品为导向的研究模式中,且研究者多关注的是语言层面的问题,忽视逻辑思维转换与应用语境构建,从而未能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社会等问题提供指导。新词新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发展水平,规范统一的翻译能够体现出政策的严谨性与语言的规范性。然而,国内各大英文媒体针对新词新语的翻译仍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因而,本文拟将翻译过程理论、语用学和认知心理学合而为一,为明确新词新语的英译策略提供借鉴。
目前,国内关于新词新语研究的文献主要包括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韩忠君、亢永丽等)、新词新语的来源(于根元、王铁琨等)、新词新语的特点(苏新春、朱全斌等),研究角度涵盖了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不同视域,这些都为新词新语的英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描述了新词新语,他认为语言和社会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变量,语言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事物的不断出现,语言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语言是不稳定的;但是新生词语经过普遍传播后,某些词语可能从最初的非常规用语转变为常规用语,从这一层面来讲,语言又是稳定的。通常,那些非常规的语言形式被称为语言变体。而新词新语,是反映当前方针政策、政治事件以及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息息相关的新词语。通过这些新词新语,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变化。概言之,新词新语是伴随着政治变化而出现的反映社会发展变革的语言变体。
国内专门研究新词新语英译的书籍和论文不多,但将政治新词新语、网络新词新语、新闻新词新语作为个体来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张健教授于 2007 年出版了《报刊新词新语英译纵横》一书,其中探讨了出现在中国报刊中的新词新语的英译问题[5]。从新闻传播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新词新语英译的特点、标准、易犯错误以及翻译技巧。该书虽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新词新语的英译问题,但由于缺乏对翻译过程的分析,对新词新语的翻译实践尚缺乏理论指导。作为中国最权威的英文媒体之一,中国日报网站于2006 年发布了《汉英最新特色词汇》。书中收集了出现在国内外知名媒体上的新词新语,对词语的用法以例句的形式加以解说。不过,这本书仍受学者们诟病。陈小全、丁衡祁教授曾撰写《汉语新词语英译质量问题不容忽视》——评《中国日报》网站新书《汉英最新特色词汇》一文,对《汉英最新特色词汇》中的翻译提出了质疑,并对其中的部分词条作出了修正。此外,廖志勤、文军(2008)从文化透视的角度解析了新词新语的英译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五项翻译原则——分别为跨文化意识考量原则、语境考量原则、政治考量原则、与时俱进考量原则与译语读者考量原则[6]。陈玲(2012)从翻译生态学角度研究译者在翻译新词新语时的思维过程。另外,杨晓红(2013)、沈国荣(2014)、萧君虹(2012)等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新词新语的翻译,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崔晶晶(2012)发表的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rrent Political New Words 一文,通过分析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中存在的三类问题(译文引起理解错误、中国式英语译文和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提出了解决不同问题的具体翻译方法(直译、意译、音译、译释并举,等)。
德国翻译理论学家伍尔夫干·洛赫舍(Wolfgang Lörscher)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翻译过程。他在 1991 年发表的著作中指出,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流动的循环过程,译者不断遇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选择不同策略,最后解决问题。而新词新语的翻译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完成认知任务的同时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7]洛赫舍将翻译策略定义为“译者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既然是“一系列步骤”,那就意味着,翻译策略有起点(问题的出现)也有终点(问题的解决)。而译者在发现问题时,一般不是立刻能够找到解决方案,而是通过记忆搜索,激活大脑信息网络找到临时方案,再加以优化而最终找到最佳方案。例如:“土豪”一词的英译,译者最初的译文可能为“vulgar tycoon”或“rural rich”,充满浓重的乡土气息,及人们对土豪的鄙视;经过记忆搜索,信息激活,平行文本参照等过程,部分译者会将译文优化为“Beverly Hillbillies”或“rich rednecks”,使译文更符合外国人的文化与认知心理,语用地道且栩栩如生。随着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兴业态的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对于“创客”的英译,译者前期经过记忆搜索与信息匹配,可能将其译为“Creator”;通过定义解读发现:“创客”一词来源于“Maker”,指出于爱好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代表。通过核心信息比对,译者后期自然会将译文优化为“Maker”,以传达语义内涵,提高译文质量与交际效度。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从理论角度探讨了词语的翻译过程。他在2004年(与 C.Taber 合作)发表的《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8]中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四步” ——“分析——转换——重构——检验”[9]这一翻译过程将原语转换为译语。本文正是将新词新语的英译视为一个翻译问题的求解过程,以奈达的“四步”翻译过程为研究框架,通过综合运用语用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探讨新词新语的翻译过程,及其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并尝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例如:“雾霾” 一词的英译,译者第一步需要分析雾霾的定义:雾霾是PM2.5等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中形成的,其来源主要是煤炭燃烧、汽车尾气和光化学污染。第二步,译者需要将汉语词汇转换为英文对应词汇——haze,smoke,或smog。 第三步,译者重构以上三个词汇的语义内涵。Haze指空气中的蒸汽、微粒形成的雾气,并不特指污染物;而smoke则指微粒燃烧释放形成的烟;但同时,光化学污染和汽车尾气也制造了大量的PM2.5。可见,雾霾译为haze 或smoke 都不够精准。由于没有现成的单词准确地描述雾霾,英国人在20世纪初用smoke与fog合成了一个新单词smog,用以特指空气污染形成的雾霾。第四步,译者需要查阅文献,检验翻译质量。《穹顶之下》提到的英国1952年污染事件的官方译法即为:great smog of 1952。 通过以上四步,译者有效地完成了新词新语的译文生成与优化。再如:“一带一路”战略的英译,译者第一步需要分析“一带一路”的内涵: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提“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月后,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首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为二者的合称。第二步,译者需要将汉语词汇转换为英文对应表达——“One Belt and One Road”,或“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第三步,译者重构以上短语的语义内涵。“One Belt and One Road”虽为字对字的直译,却未能明确阐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准确内涵;而“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中,strategy 与 project,program,agenda一样,更多倾向于策略与规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倡议;故译文应修订为:“The Belt and Road”与“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第四步,译者需要查阅文献,检验译文质量。2015年9月,中国国家发改委会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对“一带一路”的英文译法进行了统一规范。译文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简称译为“The Belt and Road”,英文缩写为“B&R”。 通过以上四步,译者最终有效地完成了新词新语的译文生成与优化。
新词新语的英译可被视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具体的翻译策略则可采用奈达的“四步”翻译法。第一步,分析新词新语。奈达指出,“分析”就是要明确原语的核心(kernels)或近核心(near-kernels),因此,译者不仅要分析词语的处延意义,还应考虑其内涵意义。译者可直接查询(通过百科知识、相关新闻检索等方式)词语的语义,也可以根据词汇的系统性特征,通过查询目标词语和其他词语的词义类聚(上下义词、总分词等)关系来明确并翻译其语义概念。第二个步骤是转换,转换是从原语思维转换到译入语思维。洛赫舍认为“译者在发现问题时,一般不是立刻能够找到解决方案,而是通过记忆搜索,激活大脑信息网络找到临时方案,再加以优化而最终找到最佳方案”[10]。因此,在这一环节会出现两种情况。(1)如果译者能通过记忆搜索找到对等的可用词语,则不需要另作翻译,前提是译者通过第一步的分析,能够确认原语和目的语中的可用词语不仅概念意义相同,其内涵意义也对等。(2)译者未能找到对应的词语或者找到的词语与原语的内涵意义不同时,则需要从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来进行转换。就语言层面而言,译者需使用合乎目标语语法、结构规范的语言,这一点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平行文本实现。就非语言层面而言,译者需考虑原语的表达中是否涉及习语、比喻义或特指语义等。第三步,重组。在转换的基础上,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及意向读者的阅读倾向对新词新语进行加工处理。译者重新组织译文的词汇与语法等,从而,使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领会译文。在这一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如:语言使用的语境和各种社会特征、语体特征等。在新词新语的英译过程中,某个特定词语的翻译可能会涉及国家的政治立场、外宣形象等,因此需要特别关注。第四步,验证。经过重组后的译文究竟能否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可采用的策略有调查问卷,在目的语中查找引用次数等。
总之,以翻译过程论为指导,探究译者翻译新词新语的思维过程,应利用平行文本对照的方法讨论翻译中的思维问题,同时利用演绎法来检验新词新语英译策略的可行性。
[1]Bright,W.Social factors in language change.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M].Oxford:Blackwell,1997.
[2]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3]熊金星.汉语中的新词语[J].书屋,2014 (5):28-29.
[4]Labov,W.Principles of language change[M].Oxford and Cambridge:Blackwell,2001.
[5]张健.报刊新词新语英译纵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6]廖志勤,文军.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透视及其英译原则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 (5):32-35.
[7]Lörscher,W.Translation performance,translation process,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A psych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M].Tübingan:Gunter Narr Verlag,1991.
[8]Nida,E.A.,&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9]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10] 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熊伟]
Translating Chinese Neologism as a Problem-solving Process
ZHAOLi-chun
(CollegeofArts,Xi’anInternationalUniversity,Xi’an710077,China)
Through Analysis,Transference,Restructuring and Testing,this article follows Nida’s four-stage translation procedure to find major problems in the C-E neologism translation.Based on current statistics from literature research,it probes into the conversion of translators’ logic,the reference of parallel texts,and translators’ competence to optimize their translation.It is expected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eologism and propo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eologism.
Nida’s four-stage translation procedure; neologism translation; problem-solving process
2015-12-01
赵丽春,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文献翻译。
■学科教育
H315.9
A
2095-770X(2016)02-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