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冬雪,王建华,邹广楠,郭建美,马玉(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研制
崔冬雪,王建华,邹广楠,郭建美,马玉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以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研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研究.对24名专家进行了两轮依据运动解剖学、运动学理论选择的35项幼儿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指标及测量方法的问卷调查.根据专家打分,运用黄金分割定理,将小于黄金分割值74.16分的项目剔除,最终确定了头顶击掌、左右开合跳、触三点、蜘蛛爬等10项用于评价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指标.测试结果发现这10项指标能够反映出随着年龄增大各项指标的变化,初步具有组间和组内的鉴别能力.
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研制
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反映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支配和调节肌肉活动的功能,外在表现为动作完成过程中的流畅程度.动作协调能力反映了脑功能的发展和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完善程度.因此,对于幼儿有意识地进行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既具有益智的功效,同时又能够让幼儿的身体省力、灵活、自然地与环境信息进行交换.
人的大脑在生命的早期是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的,也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随着人体的发展、成熟,人脑的重量按照其发展规律进行增长,脑重量增加也暗示着脑结构的发展变化.在基于科技进步基础上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脑神经突触的联结与分化的敏感时期,生物基因提供了在正常情况下大脑发育的基本趋向,而早期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脑的具体结构.因此,加强对幼儿多方面的刺激可以增加大脑相应区域的突触数量,进一步丰富脑的结构,促进脑功能的发展.
通过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的阅读、汇总和分析发现,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于学龄后7-12岁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动作协调能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
第一,动作协调能力框架的研究.徐政等[1]最早确定我国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整体框架结构,经过专家筛选和测试检验,构建了3个层次、11个因子、15项指标的动作协调能力结构.
第二,各种专项动作协调指标设计研究.文献[2-5]分别对篮球、武术、足球、乒乓球运动员采用不同的专项动作协调能力评定指标进行了测试研究,认为所采用的测试指标是能够评价各专项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三,影响动作协调能力相关因素的研究.有学者[6-9]探讨了体重/皮下脂肪厚度对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对出生体重小于正常体重标准儿童(5岁时)进行测试,发现这些儿童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动作协调障碍,同时体重高于正常人群.还有学者探讨视觉变化[10,11]、中枢神经系统[11]和体能[12]对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
通过上述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对于动作协调能力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由于针对儿童少年及专项协调能力测评缺少一般协调能力测评指标的研究,因此对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测评研究几乎为空白.
动作是人类个体最基本的功能,不同的动作方式代表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不同的动作模式标志着动物进化的不同进程.在幼儿中存在着部分幼儿动作不协调的情况,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统计,全球有6%-8%的孩子患有动作不协调症状,这些症状经过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如果经过1-2年的生长发育却不能及时发现,就会扩大与同龄儿童在动作协调方面的差距,影响幼儿的身心发育.为了能够对幼儿进行动作协调能力发展水平的监测,有针对性地对幼儿施加影响,需要研制适合用来评价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指标,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存在的差异情况,在最佳的发育时期进行运动干预,缩短他们与同龄幼儿的差距.
1.1研究对象
以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研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进行研究之初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以“动作协调”“幼儿动作协调”“协调能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中检索,从1997-2015年共发表相关文献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1997-2001年7篇).在近10年间(2005-2015)共发表相关文献23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硕士论文7篇,省级期刊14篇.同时还以“action coordination”为关键词在百链云数据库和台湾国家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61-2015年共发表与本研究相关文献共计151篇,近10年共计发表相关文献123篇(均被Science收录).从发表的趋势来看国外对动作协调问题的研究明显高于国内的研究,详情见表1.
1.2.2特尔菲法
选取从事体能训练的高校教师6人和从事幼儿一线教学工作10年以上的幼儿园教师18人,构成见表2.对所选择的幼儿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指标及测量方法进行两轮问卷调查.第1次发放问卷24份,回收24份,筛选一致性比较高的指标重新汇总,并设计新问卷.将新修订的问卷再次发给24位专家,回收24份,经过两轮筛选,最终确定评价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指标.
表1 近10年论文发表情况
表2 访问专家统计表
1.2.3测量法
测试时间:2015年5-6月.
测试对象:石家庄市3所幼儿园,小组幼儿45人,中组幼儿47人,大组幼儿43人,共计135人,见表3.
测试人员: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研制小组成员.
测试地点:各幼儿园户外场地.
测量指标:经专家筛选完之后再确定动作协调能力的指标.
测量方法: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数量和移动的位移.
表3 幼儿园测试人数
测量工具:米尺、秒表.
1.2.4数理统计法
在对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确定的基础上,运用百分位数法和T标准分转化法制定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分标准.
2.1评价指标设定依据
3-6岁幼儿正处在人生发展的萌芽期,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并通过肢体动作去模仿或表现出来.如果动作是人类的基本功能,那么动作协调就可以看作是功能的能力.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协调能力的成熟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要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等发育特点和前人对动作协调能力指标的研究经验,才能制定出正确、合理、有效、统一的评价指标.因此,制定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设定主要以运动学和解剖学的理论为依据.
协调动作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动作之上、以肢体和各环节的运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外在表现形式.结合3-6岁的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将动作协调的模式按肌肉的部位分为上肢动作、下肢动作、上肢与躯干动作、上下肢动作、上肢躯干下肢动作等5个部分.依据运动学理论,协调动作是表现出来的动作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变化的位移,因此,将制定的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指标主要体现在肢体协调的5个部位上.
从运动解剖学的视角看,人体各部位的运动主要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3个基本切面里进行.3-6岁的幼儿做出来的动作比较单一,这些简单动作可以在骨骼肌肉的协调下以单一关节为轴在一个切面里反复进行,但是对于复杂一点的动作他们就需要动用不同部位的骨骼肌肉以不同的关节为轴进行多切面的运动,这时就需要有较强的肢体控制能力.因此在制定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指标时,不仅要让幼儿能把简单基础的动作在单一切面里完成,还要保证将多个简单基础的动作连贯起来并能在多个切面里反复完成.
2.2动作协调产生的过程
动作协调的产生需要在皮肤、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的搜集下产生刺激电信号,之后将这些复杂的信号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再经过瞬间地超级数据处理给出相应的解决手段,随之通过神经迅速传递给运动的肢体,发动肢体在时间变化空间里运动,根据运动的协调程度被分为不同的等级,随着协调程度等级的提高直到形成一种或多种动作技能.因此,可以看出动作协调需要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形成如下流程,见图1.
2.3测试指标的确定
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复杂而外显的动作表现形式,它是幼儿期基础动作掌握和实现运动技能的基础.随着幼儿的生长发育其动作模式不断刷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对于稍小点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并非听从指令去完成或去做一些预先设定好的动作.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的评价指标很多,既要考虑到评价指标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又要考虑到评价指标是否合理有效地反映不同运动部位的协调.
通过查找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同时考虑到运用多学科知识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使所选指标遵循适时性、易操作性、趣味性、推广性等原则.最终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和幼儿园一线教师及指标尝试,最终确定了如表4所示的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评价指标,为接下来的筛选提供参考.
评价指标的多少决定了操作的复杂性,为了筛选出能够直接反映幼儿协调能力的指标,提高测试效果,将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评价指标筛选问卷Ⅰ发放给6名高校教师和18名幼儿园教师.依据他们的经验对每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其中重要程度分成5个等级和对应的分值,具体为很重要赋值5分,重要赋值4分,一般赋值3分,不重要赋值2分,很不重要赋值1分.将专家和教师对每项指标的打分进行累计相加,并运用黄金分割定理,制定出黄金分割值,公式如下:
Y=X×n×0.618,(1)其中Y代表黄金分割,X代表最高赋值5,n代表评价人数.
经过24位专家和一线幼儿教师的判断确定了黄金分割值为74.16,剔除第1轮中分值小于黄金分割值的评价指标,剩下21项指标,见表5.
通过专家和一线幼儿教师对第1轮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打分,确定了第2轮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筛选表Ⅱ,之后继续对24名专家和一线幼儿教师发放问卷,回收整理后,对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评分进行累计相加,并把评价人数24人和最高分5分代入公式(1)中,得出黄金分割值为74.16,将评价指标总得分小于黄金分割值的指标进行剔除,最终确定了10项指标,见表6.
图1 动作协调产生的流程
3.1 3-6岁幼儿各组间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经过对3-6岁幼儿按小、中、大3个年龄组进行同年龄组性别间的差异性检验,3个年龄组所测的动作协调能力指标存在组间差异.随着幼儿生长发育的变化,他们的身高、体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运动器官的肌肉力量逐渐增大,中枢神经系统对肢体的控制能力明显改善.因此将每个年龄组的男性幼儿和女性幼儿的测试数据融合到一起进行描述性统计,每项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之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每项测试指标是否随着年龄段的增长有所变化,进一步揭示本评价体系能够反映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测数据相应的变化情况,见表7.
表4 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筛选Ⅰ
表5 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筛选Ⅱ
表6 3-6岁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筛选Ⅲ
小、中、大3个年龄组的10项动作协调能力指标的测试结果显示,蜘蛛爬指标随年龄段的增大,用时逐渐减少;其他9项测试指标随着年龄段的增大,测试数量逐渐增多,组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3.2同一年龄组中高分组与低分组间的差异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确认本套评价指标能够区分同年龄段组内差异,将这些符合正态分布的每项测试数据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截取每项指标的前27%的数据作为首组,后27%的数据作为尾组,将两组数据进行组内差异性检验,见表8-10.从表8-10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这10项指标能够区分各年龄组内的差异.经过对3-6岁幼儿3个年龄组间、同龄组内的差异性比较分析,发现这10项评价指标是相对稳定可靠、可区分、可量化、可接受的.
表7 小、中、大组幼儿各项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10项动作协调能力指标进行了小、中、大三个年龄组及同一年龄组中高分组与低分组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此时项指标具有一定的鉴别力,可以作为评价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指标.
[1]徐政.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测量方法及指标体系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4(3):18-23.
[2]林凤炎,赵映辉.14-15岁男子篮球运动员动作协调能力测量评价系统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1):120-124.
[3]毛浓选.7-10岁男子少年武术运动员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特征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6):38-40.
表8 小组幼儿首尾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表9 中组幼儿首尾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表10 大组幼儿首尾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续表10大组幼儿首尾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4]黄传兵,潘泰陶.11-12岁男子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测试方法与测试指标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84-286.
[5]张华莹,高宝国.12周乒乓球练习对7-9岁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60-61.
[6]DEBORAHD,Creighton DE,HEALTH JA,etal.Assessmentof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in Children Born with Extremely Low BirthWeights[J].DevelopmentalNeuropsychology,2011,36(3):42-56.
[7]LOPESVP,MAIA JA,RODRIGUESLP,etal.MotorCoordination PhysicalActivityand FitnessasPredictorsof LongitudinalChange in AdiposityduringChildhood[J].European JournalofSportScience,2012,34(4):384-391.
[8]ANTHONY D,MICHAEL L,CHEY T.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and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ResearchQuarterly forExerciseand Sport,2004,7(53):238-247.
[9]HONDTED,DEFORCHEB,GENTIER I,etal.A LongitudinalAnalysisofGrossMotorCoordination in Overweightand ObeseChildren versusNormal-WeightPe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Obesity,2013,37(4):61-62.
[10]DUNLAPK.EffectsofAlcoholonHandand EyeCoordination[J].Psychobiology,1920,2(3):187-191.
[11]DANIELAR,PIEK JP,ROBERTK,etal.An Examination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orCoordinationand Executive Functions in Adolescents[J].DevelopmentalMedicineand Child Neurology,2012,54(11):1025-1031.
[12]EVAM.MotorCoordinationand Executive Functions[J].DevelopmentalMedicineandChildNeurology,2012,54(11):971.
(责任编辑鹍钮效)
On the Design of Action Coordin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for 3-6 Years Old Children
CUI Dong-xue,WANG Jian-hua,ZOU Gang-nan,GUO Jian-mei,MA Y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Delphi method,measurement,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3-6 years old children's action coordination ability.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ports anatomy and kinematics,two roun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s are conducted among 24 expert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35 items of the action coordination ability test indexes and measuring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experts'score and the golden section theorem,the projects of less than 74.16 points in the golden section are removed.Ultimately,10 indexes,such as overhead clap,jumping jack,touch three points and spider crawling,are determined to evaluate 3-6 years old children action coordination ability.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10 indexes can reflect the change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indicators,and the indicators have a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ability within and among groups.
3-6 years old children;action coordination ability;evaluation index;design
G804
A
1673-1972(2016)03-0097-09
2015-11-11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3275717)
崔冬雪(1974-),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