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伟,段赛赛(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
SUN Zhong-wei,DUAN Sai-sai(School of Resources&Environmental Science,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综合性门户网站新浪网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研究
——以“陈光标在纽约时报登广告声明钓鱼岛属中国”为例
孙中伟,段赛赛
(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
网络空间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地理空间的相互作用是目前国内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应用传统的地理学空间思维方法,选择国内首位综合门户网站新浪网,利用其提供的网民发新闻评论的时间和位置信息,具体揭示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规律及与地理空间的关系.最终选择新浪网首页首屏的要闻“陈光标在纽约时报登广告声明钓鱼岛属中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评论者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①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确有跨时空特征,距离与时间对其影响明显减弱.②新闻评论者的空间扩散最初都是“散点式”扩散模式,之后呈现出“不完全填充式”扩散特征.③从新闻评论者的时空分布来看,存在典型的地域差异.无论是四大区间、省级行政区之间、地区之间,还是在手机和电脑的评论方式上.④新闻更新频率和上网工具是影响评论者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同时,网络空间也不是一个脱离地理空间的超空间,后者通过作用于网民和人口特别是城镇人口分布,以及经济发展与作息规律间接影响前者,前者也相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理根植性”.
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新浪网
身为通用目的技术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特别是其中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地理时空概念具有颠覆性影响[1].其作用的根本途径有两个:①提高了信息要素及其流动的重要性.相比于传统地理要素的有形物质性和依赖交通工具与线路的“慢”移动特性,目前的信息主体是无形的且依托通信线路介质的近光速传输.其将地理学带入了有形与无形、延时与瞬时并存的二元化时代.②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本质是虚拟信息空间,与传统有形物质界定的现实地理空间不同,且其并非是“虚无”的超空间,而是对地理空间具有真实作用.同时,网络空间还是人类以化身形式生存之中的新型社会空间和经济空间.其将地理学带入了半现实半虚拟的新思维与研究时代.网络空间作为互联网技术的集大成者,其空间特征及与地理空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当前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
网络空间的地理学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3-6],并初步揭示了其空间特征与空间性[7].在国外,有学者意识到了网络空间和地理空间的共同作用.Feng等研究了网络空间和地理空间对网络经济的影响[8].W ilson研究了地方和虚拟空间的交互作用[9].Crista等则揭示了网络空间中的虚拟地方与传统区位理论的关系[10].事实上,并不存在网络空间完全代替地理空间的问题.地理空间仅仅是被网络空间所覆盖,二者以共生形式存在.Bakis提出了地理网络空间(Geocyberspace)概念,用以界定当前地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织与融合的过程与结果[11].在国内,研究成果包括新空间形态探讨[12-13]、网站信息流对现实人流的导引作用[14-15]、网上购物的空间组织及其现实影响[16-18]、基于微博社会空间的城市网络[19]四部分.上述研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网络空间对地理空间的真实作用,但网络空间的多样化注定其与地理空间关系也是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学者们通过不断发现新视角进而逐步展现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全貌.
网络空间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网站和网民.网民出于不同需要与目的借助上网工具以虚拟化身形式登录各种网站.有些网站可以显示登录网民的地理位置信息.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网络化身与现实网民的对应关系,从而为我们研究网民的时空分布规律提供了可能.其也成为研究网络空间特征及与地理空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实际研究中,网站应选择那些被关注度和登录频率极高的网站,其中著名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最具代表性.笔者将基于信息与通信地理学视角,应用传统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具体分析综合性门户网站首页新闻要闻评论者的时空分布特征.
1.1网站新闻选择
在国内四大综合性门户网站新浪(http://www.sina.com.cn/)、网易(http://www.163.com/)、搜狐(http://www. sohu.com/)和腾讯(http://www.qq.com/)中,仅有前两者能提供较为完整的评论者位置信息,且新浪是公认的首位和新闻做的最好的网站,因此我们在其首页选择合适新闻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原则为:①出现在新浪网首页首屏的新闻要闻区和手机新浪网前面的热点新闻区;②网民关注度比较高,且受众群体大但又不具有鲜明群体特征;③评论数量大且排名靠前.
经过长期跟踪,我们最终确定“陈光标在纽约时报登广告声明钓鱼岛属中国”(http://news.sina.com.cn/c/ 2012-09-01/003625078380.shtml)为对象.陈光标1968年7月生于江苏宿迁市泗洪县,祖籍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现居住地和公司总部均在南京.其是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和中国首善,同时也是国内高调做慈善的代表和知名度极高且从不缺乏新闻点的企业家.新闻介绍了“中国企业家、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31日的美国《纽约时报》上登出半版广告,郑重向美国政府、美国人民声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声明以英文、中文两种语言刊出.其转自人民网,新浪网发布时间为2012年9月1日0点36分,首条评论为北京杜若网友01点18分59秒所发,撤换时间为9月2日7点.该新闻符合了当时国民强烈的保钓情绪,极富创意,因此点击量和评论数都很高,且受众广泛.在新浪网给出的9月1日新闻总排行中,其点击量排名第4位,评论数排名第1位;笔者近年一直关注新浪首页新闻,发现在2012-2014年间评论数超过1万条的极其罕见,因此目标新闻具有研究的典型性.最终,该新闻共有86 055人参与(发评论或对评论表明态度),14 169条评论(需登录方可发表).
1.2数据筛选与处理
为了使研究更科学,笔者从5方面对数据进行了筛选.①只选择初次评论,对于初次评论的跟帖不予统计;②对于发自电脑的评论,只保留同一网名评论的第1条;③对于手机用户,根据评论内容和语气明显是同一网民的只保留第1条;④对于30秒内来自同一地区的手机评论一般只保留第1条,除非明显不属于同一网民;⑤地区显示为港澳台和外国的评论一律剔除.这样,就基本建立了评论与评论者的一一对应关系.最终,我们筛选出有效评论10 461条,其中手机9 201条,电脑1 260条.
2.1新闻评论的时间分布特征
对象新闻评论从9月1日开始直到15日结束(见图1).其分布特征为:①评论总数呈骤降趋势,且绝大部分集中在前两天,第1天占总数的89.4%,第2天占10.2%,从第3天仅有零星分布;②手机与电脑评论和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③评论以手机为主,占总数的88.0%,其中第1天占87.1%,第2天占96.9%.究其变化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新闻在网站首页保留时间和网民上网习惯的影响.新浪首页要闻更新速度快,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之后仅能进入二级新闻频道或通过搜索引擎发现.对绝大多数网民而言,他们习惯于仅浏览网站首页,除非对某类信息特别感兴趣.这就导致了该新闻评论的“替代即消失”现象.
图1 新闻评论数的时间分布
图2 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
2.2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特征
9月1日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见图2a):①大陆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级行政区都有涉及,但评论者分布不均衡.其中,广东、江苏和天津超过1 000人,北京和陕西超过500人,浙江、上海、山东、四川、河南、福建和河北超过200人.②评论者分布在252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73.7%,但各地区分布差异极大,且以10人以下为主体.其中,广州和天津在1 000人以上,北京、西安和无锡在500人以上,南京、上海、深圳等13个地区在100人以上.③同一省内各地区间评论者分布差异显著,且绝大多数以省会为主体.除4个直辖市外,其余26个省份有25个的省会评论数排名首位.其中,22个省会占1/2以上;济南和乌鲁木齐接近1/2;杭州占1/3;仅有南京排名第二,而是由无锡排名江苏首位并占1/2以上.④四大区间新闻评论者分布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各涉及地区83、72、73和24个,分别占地区总数94.3%、86.7%、55.3%和66.7%.⑤评论者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瑷珲—腾冲线)东南,西北则很少.
9月2日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见图2b):①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全部涉及,但评论者分布不均衡.其中,仅有广东超过200人,江苏和天津超过100人,陕西、北京和浙江超过50人,而海南、西藏、青海和内蒙都仅有1人.②评论者分布在108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31.6%;但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且以10人以下为主体.其中,广州和天津在100人以上,无锡、西安、北京、深圳和汕头超过30人,其余均在29人以下.③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各涉及地区55、20、25和8个,分别占地区总数的62.5%、24.1%、18.9%和22.2%.④整体分布较为分散,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
从9月1日-15日新闻评论者总的空间分布来看(见图2c):①空间分布特征与9月1日基本一致.②共涉及262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76.6%.其中,9月1日与共涉地区的重合率为96.2%,9月2日与共涉地区的重合率为41.2%,9月1日和9月2日共同涉及地区104个.③各省级行政区评论者分布与网民数、GDP、城镇人口、人均GDP和总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66、0.61、0.58和0.40,其中前4项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最后1项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④传统地理因素通过作用于人口与网民空间分布,以及经济发展进而影响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⑤与陈光标直接相关的南京、宿迁和蚌埠3个地区中,仅南京评论数多且排位高,新闻评论的“地区性”不明显.这与对象新闻的“全国性”内容有关,如果是地区性新闻则结果不同.
图3 9月1日及2日部分时段的新闻评论时间分布
由于大部分新闻评论集中在9月1日,因此我们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同时,为了显示不同上网工具的作用差异,本部分将对手机和电脑评论者予以区分.
3.1 9月1日新闻评论者时间分布特征
为了揭示新闻评论者的时间分布特征及与网民现实作息规律的关系,我们将时间延伸到了新闻被撤换的9月2日7点(见图3).9月2日0-7点的新闻评论量占该日总评论量的91.4%,8点后急剧减少.从时间分布特征来看,总评论与手机评论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它们与电脑评论则不同.总评论和手机评论的变化趋势是自1点开始不断上升,之后到达12点后又降了下来.在此期间,除12点的顶点高峰外,8-9点、17点和21-23点则出现3个小高峰.电脑评论数量少,呈现的是与前二者不同的倒“V”形,其最高点出现在9点,且仅有8、9和10点的评论超过了100条.9月1日新闻评论者的时间分布受三方面原因影响.首先,由于手机可通过WAP协议和wifi无线上网,因此利用手机上网更具时空灵活性,从而也导致了与电脑完全不同的变化规律.其次,虽然9月1日是周六,但仍有许多网民是正常上班的,总评论和手机评论的4个高峰点分别对应上班、午休、下班和晚上休息前,电脑评论高峰则对应上班,由此可见网民现实的作息规律仍对新闻评论有重要影响.此外,后半夜的评论数极低也证明了网络空间的网民行为并未完全突破时间限制.最后,很多网民形成的早晨浏览新闻的习惯和周六在家休息用电脑方便应该对电脑评论发生了作用.
3.2 9月1日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特征
9月1日新闻评论包括手机8 149条,电脑1 207条.其空间分布特征为(见图4):①二者都涉及了大陆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但它们的评论者数量却差别较大.②手机共涉及了209个地区,占该日地区总数的82.9%,其中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分别为74、57、64和14个;电脑涉及了201个地区,占该日地区总数的79.8%,其中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分别为74、57、50和20个.③二者地区分布虽都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东南,但具体区域差别较大,重合地区为157个.④各地区评论者数量差异明显.
图4 9月1日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
为了更好地说明各省级行政区的评论者空间扩散情况,笔者采用扩散指数来进行分析(见表1).扩散指数用涉及地区数量占各省级行政单位地区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包括总评论扩散指数、手机扩散指数和电脑扩散指数.从全国四大区来看,东部除了海南的全部指数和山东的手机扩散指数略低外,其余各项值均在70%以上;中部各项指数值均在55%以上;西部除了重庆、四川、贵州和广西相对高外,其他省份指数普遍偏低;东北除了辽宁的总评论扩散指数为93%外,其余值均较低.除4个直辖市外,其他各省级行政区间的扩散指数差别极大,同时每个省级行政区内的扩散指数也并不一致.3项指数均在90%以上的仅有江苏省,2项指标在90%以上的包括福建、广东、河北和浙江,仅有1项指标在90%的包括河南、湖南、四川和辽宁.此外,有10个省级行政区的手机扩散指数高于电脑扩散指数,12个为电脑扩散指数高于手机扩散指数,其余则两项指标相等.
9月1日新闻评论者每小时涉及的地区也不相同.①1-23点涉及地区数量变化大致呈倒“V”型,在12点到达顶点101个.该地区数量分布与评论数高度相关.②从各省级行政区看,仅有广东和浙江两省1-23点都有评论,其他则都有空白时段,特别是集中在1-6点.③在各省级行政区中,1小时内涉及区域最多的是广东的11个.④在新闻发布后的前3个小时即1-3点内,分别涉及省级行政区13、10和12个,地区21、15和13个.这也证明了新浪网的新闻传播确有跨时空特性.⑤每个时段的手机和电脑评论者分布地区差别都较大.
为了发现新闻评论者涉及地区有何变化规律,我们将各省级行政区在每个时段涉及地区进行非重复性累积.①从总评论、手机和电脑评论者分布地区数量累积来看,都存在典型的非完全逐步填充规律.②从各省级行政区来看,其累积变化规律也不相同.我们将其划分为基本保持平衡、快速增长较快到平衡、持续增长较晚到平衡和持续增长4种类型.其中,在电脑、手机和总评上变化都一致的省级行政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青海属于基本保持平衡类型,吉林、江苏、浙江、云南、甘肃和宁夏属于快速增长较快到平衡类型,河北、山西和广西属于持续增长较晚到平衡类型,湖南属于持续增长类型.其余省级行政区则地区累积变化不一致.
表1 9月1日各省级行政区新闻评论者的地区扩散指数
笔者通过在国内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新浪网首页首屏选择的1条代表性新闻,具体分析其评论者的时空分布特征,尝试揭示网络空间中信息的时空传播规律,同时也可有效确定地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经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具有跨时空特征,地理距离与现实时间对其影响明显弱化.②新闻评论者的空间扩散最初都是“散点式”扩散模式,即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全国的若干地区,之后呈现出“不完全填充式”扩散特征,即涉及地区不断增加,但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最终也未实现全覆盖.③从新闻评论者的时空分布来看,其呈现的是一种不平衡分布状况,即存在典型的地域分异.无论是四大区间、省级行政区之间、地区之间,还是在手机和电脑的评论方式上.④新闻更新频率和上网工具是影响评论者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同时,网络空间也不是一个脱离地理空间的超空间.后者通过作用于网民与人口特别是城镇人口分布,以及经济发展与作息规律间接影响前者;前者相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理根植性”.
[1]孙中伟,王杨.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程与研究主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8):1266-1275.
[2]孙中伟,王杨.中国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149-156.
[3]KITCHINR.TowardsGeographiesofCyberspaces[J].Progressin HumanGeography,1998,22(3):385-406.
[4]张捷,顾朝林,郁金康,等.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2000,20(4):368-372.
[5]汪明峰,宁越敏.网络信息空间的城市地理学研究:综述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6):855-862.
[6]孙中伟,路紫,王杨.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0):1005-1011.
[7]DODGEM,KITCHINR.MappingCyberspac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32-80.
[8]FENGLI,JASONW,HOWARDW.Between Physicaland Electronic Spaces:the Implications forOrganisations in the Networked Economy[J].Environmentand Planning A,2001,33(4):699-716.
[9]WILSONM.RealPlacesand VirtualSpaces[J].NETCOM,2003,17(3/4):139-148.
[10]CRISTAM L.Cyberspace through Thick and Thin:VirtualPlacesand the LocationalWorld[J].MiddleStatesGeographer,2006,39:126-133.
[11]GRENOUILLETG,HUGUENYB,CARRELGA,etal.Understanding the GeocyberSpace:a MajorTask forGeographersand Planners in theNextDecade[J].Netcom,2001,15(1/2):9-16.
[12]甄峰.信息时代新空间形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3):16-26.
[13]孙中伟,路紫.流空间基本性质的地理学透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1):109-112.
[14]王杨,路紫,孙中伟,等.中国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信息流对人流生成的导引机制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6,8(1):84-90.
[15]孙中伟,路紫.中澳留学网站信息流对留学人流导引作用机理[J].地球信息科学,2007,9(6):36-42.
[16]汪明峰,卢姗,邱娟.网上购物对城市零售业空间的影响——以书店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11):1835-1840.
[17]汪明峰,卢姗.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以当当网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6):965-974.
[18]余金艳,刘卫东,王亮.基于时间距离的C2C电子商务虚拟商圈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10):1380-1388.
[19]甄峰,王波,陈映雪.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J].地理学报,2012,67(8):1031-1043.
(责任编辑李健飞)
A Study on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Netnews Reviewers of Com prehensive Portal W ebsite"Sina.com"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yberspac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geographic space are currently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of geography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traditional methods of geography spatial thinking,this paper chooses"Sina.com",which is the first domestic comprehensive portal website,as an object to specifically reveal the law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cyberspa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geographical space by using the netizens'time and location information in sending news commentary through this website.Consequently,the paper chooses the important news on the first screen at home page of Sina"Chen Guangbiao Advertised in the New York Times,declaring the Diaoyu Islands belong to China"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its reviewers.The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①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cyberspace does hav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impact of time and distance on it reduced significantly.②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news reviewers features from the"scattered" model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 to the"non-full fills"model.③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news reviewers is imbalanced,not only existing among the four regions or the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regions,but also in the common ways by mobile phones and computers.④News'update frequency and Internet tool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eviewers.
comprehensive portal website;news reviewer;space-time distribution;Sina.com
SUN Zhong-wei,DUAN Sai-sai
(School of Resources&Environmental Science,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TP393.4;G212
A
1673-1972(2016)03-0052-07
2015-12-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125);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D2015106001)
孙中伟(1978-),男,河北滦南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