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以“安全生产+互联网”模式研发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动态管理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将对在自治区登记的区内外的5000多家施工企业实现绿、黄、红三色自动评分全覆盖,从而有利于主管部门监督和提醒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从源头上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绿、黄、红三色监管,即系统自动将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按绿、黄、红三种颜色进行分类,三种颜色分别对应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并对应相应监管级别。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如何、属于什么监管级别,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日前,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江西省民用绿色节能和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办法》和《江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宣贯会,厅领导到会动员,专家进行解读和宣讲,全省住建行业200余人参加会议。
江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将绿色建筑作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区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执行50%的建筑节能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省21个项目列为全国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达30.7兆瓦,创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镇共11个。公共建筑节能稳步推进,成立了江西省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南昌大学等5所院校节能型示范校园均已全部通过验收,共有420栋建筑实施了实时监控。建筑科技和智慧城市取得较大进展,推广应用建筑领域新技术、新产品141项。
截至目前,江西全省共有11个市(县、区)列入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质标准比例达100%,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达98.5%,全省111项工程取得绿色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达到目1408万平方米。(本刊通讯员 王纪洪 吴丽霞)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单位GDP能耗下降20.7%,能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实现节能量4800万吨标煤以上。同时,浙江省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煤炭消费总量的控制,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当前,浙江全社会都掀起了一股节能的潮流。在建筑领域,建成节能建筑5.3亿平方米,其中绿色建筑2.4亿平方米。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891万平方米。接下来,浙江省将继续把节能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根据“十三五”节能规划,浙江还实施燃煤电厂能效提升、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绿色数据中心、电机变压器能效提升、绿色照明六大节能工程,进一步挖掘节能技改潜力,通过节能技术改造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600万吨标煤的节能量。此外,浙江省还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设备制造、风力发电装备、海洋能发电装备、核电关联产业设备、地源热泵等新能源利用装备,通过技术的发展来实现节能。
近日,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低成本建设小城镇的指导意见》,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小城镇功能化、低成本建设。
根据要求,福建省将着力推进小城镇低成本功能设施建设。关注道路建设、污水垃圾处理,打造海绵小城镇、慢性系统建设,鼓励居住小区低密度开发,严格控制建筑层数,提倡建设以多层为主的建筑,并推广绿色节能建筑。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基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利用小城镇建设用地,拓展公共服务设施多元化管理。
将通过规划引导完善小城镇建设体系,编制小城镇规划应注重规模适度、增强特色与强化功能,通过规划引导,逐步完善小城镇的建设体系。建设混合型小城镇,推行小城镇混合工程布局,将生产、生活、商业等功能适度混合,注重综合配套,推动产业和服务同步发展,实现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增强小城镇吸引力和辐射力,引导小城镇适度规模聚集。
河南省委、省政府近日就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下发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新建商品住宅基本实现无毛坯房。自今年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新开工商品住宅全部执行成品房标准。
这有助于引导新建商品住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河南省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将达到50%。与传统设计和建造方式相比,由于全装修房是统一批量施工,其成本更低,更符合健康、安全和环保的要求。目前,河南省正在研究制定装配式建筑支持政策,着力推广以标准化设计、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根据规划,河南省政府投资项目将率先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经济大省江苏,亦是农民工就业大省。近年来,江苏省创新监管机制,打造“三位一体”欠薪联动举报投诉平台,并将严重欠薪企业纳入“黑名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制约和降低了欠薪行为的发生。
为方便劳动者表达诉求,解决农民工流动性大、异地维权难等顽疾,江苏省搭建了窗口、电话、网络“三位一体”的全省联动举报投诉平台。农民工在江苏任何地方遇到欠薪问题,只需拨打12333电话、到省内任何一个劳动保障监察接待窗口,或者登录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均可方便快捷地表达维权诉求。